《北京文學》2020年第4期|鐘兆云:我家奶奶的百年天機
一
我滿月不久,奶奶便遽而謝世,讓我打小就被無辜扣上了個“克星”的帽兒。原因是奶奶每次抱我,我都哭鬧不休,她就嘆氣說,都遭小孫孫嫌棄了,看來沒命活了。迷信一生的她,還真就這樣在睡夢中以一場毫無征兆的死印證了一語成讖。背負“罪名”以來,我一直視為“竇娥冤”,戀愛時還與妻提及,她笑著說,歡迎你孝敬我奶奶來“戴罪立功”。其實,不求“洗脫冤屈”,我都要感謝天上掉下個好奶奶。
這個奶奶,是我的讀者、“鐵桿粉絲”,還和我同一生肖,雞年春節拉上她二十出頭嬌嫩如花的親孫女合影留念,三“雞”同框,“老母雞”最是搶眼,誰讓她年近百歲還面色紅潤,儀態清爽,挺著腰桿毫無龍鐘之相呢!上年國慶長假,我們一家三口回閩西老家探親后,妻子提出返程時繞道閩北,說奶奶想坐我們的車來省城小住。遠途坐高鐵豈不更舒適,前些年奶奶不也是坐火車來的福州和上海?妻說,天機不可泄露,我們“隆重”前去接駕就是。
奶奶耳聰目明,坐在副駕駛座和我一路熱聊,每過隧洞還大聲報名。歡聲笑語中,兩個來小時倒顯得沒了分量,似乎小看了她的承受力。晚飯后,她還挽著我們漫步閩江畔,流連于如水的月華和七彩的霓虹燈下。一天下來,我隱隱知道了妻子所說的“天機”,奶奶或許想多找些機會,向忝為作家的孫女婿細說一通家史吧。
奶奶年歲愈高,其身形和面容就越讓我覺得像晚年的文學祖母冰心。忍不住把她的近照在微信朋友圈曬出,引來熱烈回應。一位文壇名家特地找來冰心80多歲時的黑白照片,把她們并排在朋友圈曬出,配上幾行詩句:“慈眉 生長于處處荊棘/善目 悲憫為重重悲劇/大愛 何須九重懸葛/靈性 總要三生修得/百歲奶奶 活得精致/泥土草根 勝似玉壺珍瓷?!彼闶菫槔先斯蠢粘隽艘粡埡虾醭叽绲乃孛?。
一位朋友還如是留言:這么清爽干凈的百歲老奶奶是怎么修來的呀?!
如同慈眉善目是奶奶和冰心讓人一目了然的面相,大愛和靈性也是她們的共性,恰恰應了“相由心生”之說。奶奶的一生,當然是不能和冰心比成就的。她到底是“泥土草根”,她的婚姻和命運,就像閩北城鄉隨處可見的黃楝樹,卻以她的一次次頑強,在凄風苦雨中撥開荊棘森森的樹葉,為自己,也為相繼誕生的孩子們尋找到了一線陽光,修成正果。
二
我一直認為,奶奶是人如其名的范例,叫“童雅仙”的她,一生不失童真,清雅特立,時見仙風道骨。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帶著二妹同身為手工業主的父親抗爭,創下了建州府史上姐妹雙雙進學堂的奇跡。二妹讀到初中,漸漸不敵寒窗之苦,退學嫁了有錢人。她堅守學業,繼而考上了數百公里外的師范。畢業后,迎著抗戰的烽火,輾轉數個小學任教,為戰時國民教育服務,為抗日救亡盡力。
正是這樣的執念,讓她走進了師范同學張士弼的內心深處。張士弼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畢業于武昌高等師范(武漢大學前身)外語專業,曾先后在四川、閩南等地任教,25歲跟著北伐軍的腳步回到故鄉,像那時代的多數知識分子一樣,熱衷于通過教育“改造國民性”,當過縣教育局長,膝下三子皆讀書種子。奶奶是19歲披上婚紗的,這年齡放在民國,已是不小了,她二妹的子女都滿街跑了呢。她的嫁入,墊高了張家“教育之家”的地位。
愛河里兒女情長,誰都不愿時光飛快流逝。年輕英俊的丈夫和她約定,愿做一頭蝸牛,用愛陪著她慢慢走,一直到地老天荒。她感動得落淚,決心“投桃報李”,也做這么一頭蝸牛,陪他到??菔癄€。
一諾重千金,“失信”的倒是對方,竟在1963年撒手人寰。那一年,他們才42歲,恰風華正茂,怎就陰陽兩隔了?原來有個悲痛的隱情。
新中國初建,他們對教育事業的追求備受倚重。公公是中學骨干教師,雙語教學獨樹一幟;丈夫則當上了小學校長,曾帶著自導的師生采茶舞晉京演出;她克服家庭和孩子的拖累,也成為杏壇新秀。和和美美的一家,不意在1957年被反右擴大化撞得搖搖欲墜。有人揭發張士弼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參加過“三青團”,又牽出其胞弟去臺灣當了駐某國“大使”。上綱上線中,他被撤職下放農村勞改,積郁成疾。
那時的政治氣候下,她請不到假來照顧丈夫,說要照顧人就不要工作,要工作就不要請假。她很珍惜教師這份職業,也知道只有堅持才有一家人的生活保障,也才有子女的明天。于是咬著牙關,只在節假日來到他身邊,深情款款,不離不棄。幾重困難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不得已,就把來世不久的小女兒送給了鄉下的保姆。
丈夫臨終前,放心不下孩子。她就想方設法給早就沒了工資的丈夫準備了幾塊錢,好讓他給孩子們人手最后一個紅包。還應丈夫的要求,給在場的孩子們每人煮了一枚雞蛋,自己卻把干地瓜絲磨粉做的小丸子當成蛋,遠遠地吃給丈夫看,好讓丈夫和孩子們安心——為了給丈夫和公公治病,連吃個雞蛋都顯得奢侈。
丈夫也放心不下年邁的父母。他們三兄弟中,一個在外地任教,一個在臺灣失聯,只有他連同家小留在老家。她明白他的意思,抱著他氣息奄奄的身子淚如泉涌,答應一定會照顧好公公婆婆,直至為他們養老送終。
以前,丈夫在,哪怕是去了遠方,在運動中被插了“白旗”,這個家依然還有隱隱的幸?!,F在天缺一角,要她“女媧補天”,上養兩老,下育數孩,艱難困苦可想而知,卻不料還要接回已寄養在外的小兒子。
丈夫失去公職后,一位膝下無嗣的親戚見他們家庭困頓,主動提出抱養他們的小兒子。不出兩年,親戚夫妻相繼病故,小兒子又轉手他們的近親收留,有上頓沒下頓。她聽后急如星火,為了奪回骨肉撫養權,來回奔波,徒步穿行幾十公里的山路。在獲勝那刻,她和小兒子抱頭痛哭,此情感天動地。
孩子們陸續到了長身體的階段,三年困難時期“瓜菜代”落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僧多粥少,還得一一供他們上學,家里開銷日增,往后怕是連清湯寡水的日子也難以為繼。有段時間,老人孩子接連生病,她顧此失彼,家里亂得像鍋粥。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有時捧起丈夫遺像,注目那張熟悉的臉龐,她便油然想起過往的約定,想著今日難熬的苦與痛,不禁質問對方,為什么要拋下我們一走了之?以淚洗面、幾近崩潰的她,哪里還想做“蝸?!?,只希望時光如白駒過隙,甚至想到自殺,脫離苦海,一走了之。
丈夫入夢,遞給她一張寫有“忍”字的卡片說,“忍”字心上一把刀,為了這個家必須忍著,一定要守得云開見月明!他還說,愿意在另一個世界多受幾重煉獄,為她加福。公公看出了她日益憔悴的身子和恍惚的心事,老淚縱橫中,卻也有知識分子的開明,主動提出她可另擇良家。
輕生和改嫁,都是把久治不愈的公公丟給身體也每況愈下的婆婆,都是又一次的生離死別。這個家還經得起支離破碎嗎?到時沒人為公公婆婆養老送終,沒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丈夫死不瞑目??!
痛定思痛后,她也就大夢初醒,小心翼翼地收回輕生之念,對丈夫的思念和對家庭之愛,匯聚成一股堅不可摧的意志:這個家不能散!她舔凈傷口的血,藏起曾經的傷痛,知道唯有自己堅強,才能慰藉惶惶不安的二老,也才能教育孩子們自強自立。她又希望做“蝸?!绷耍脨叟阒@個家慢慢走。只有在夜深人靜時,這只“蝸?!辈徘那尼尫抛约涸陲L雨中默默忍受的痛苦和傷心。
兩年后,公公駕鶴西行,感謝之中留給她的最后一句話是,請照顧好婆婆。自古婆媳半是天敵,挨到1972年去世的婆婆,卻至死都沒改口:我兒媳是天底下最好的兒媳!
三
如此賢媳良母,自然引人注目。重重的負荷如此不由分說地壓上她柔嫩的肩膀,也難免引人同情。她長得溫婉大氣,為人真誠善良,重要的還是那個時候鳳毛麟角的女教師,是故,不乏有男子示好,甚至有意接濟。后爸、后媽的角色,史有鑒定,起初也許是好的,但誰能保證在今后不可避免的磕磕碰碰中,能把對方的孩子視如己出?她心里始終有著丈夫的位置,也怕孩子們寄人籬下受委屈,決心押上自己的一生,直到孩子們相繼獨立。
陽光大道從來就不是現成的,天上也從不掉餡餅。對泥土草根而言,所有的愿望和幸福,更得通過努力吃力得來。
在鄉村任教的她,漸漸地卻看出了一些苗頭。農村固然有廣闊的天地,但城里畢竟有較好的讀書條件,為了孩子們的將來,她打定主意把跟著她下鄉讀書的兒女,連著戶口一個個遷回縣城,分別寄放在娘家兄弟姐妹那兒。而她的幾位“出事”同事,莫不把子女帶到鄉村留在身邊,受自己連累不說,最后也就在那里落地生根了。城里那個家變得遙不可及,日后還鬧出了諸如兩地分居、離婚、自殺等悲劇。她讓孩子們回城重新落戶,何其有遠見,數年后知青大軍要想進城,已是“難于上青天”。
不妥帖的事一直也沒放棄對一介弱女子的糾纏,突如其來地,這個家又風雨飄搖起來。
孩子們那位在外地任教的叔叔,不知如何瞞天過海就把祖宅給賣了。她得知時生米已煮成了熟飯,回到城里的孩子們只能在外寄宿,家無定所。經歷多了,她有強大的抗壓能力,每遇大事或挫折,她總是處變不驚,甩出一句口頭禪:遇事別逃避,天無絕人之路。
她也沒去找小叔子理論,爭個是非曲直,卻求助娘家人幫助贖回祖宅,好讓一家人有落腳處,好讓三個兒子日后有結婚之地。娘家人對她既憐又愛,更被她的深明大義打動,胞弟慷慨地遞上自己賣房所得三百元。她含淚約定:錢只能慢慢還,萬一無力償還,就由她來負責給父親養老送終。
歷經兩三年談判,失地收復,孩子們又有了一個安全的港灣,在這里繁衍生息。她一邊幾元幾角地慢慢還錢,一邊提醒孩子們如何感恩。她說到做到,在父親因為續弦病故而無法自理生活時,已還清娘家借款的她,毅然接到家里親自服侍。父親九十高齡離世時,叫著她的小名淚水漣漣地說,這些年要不是你,我活不到今天,菩薩都會保佑你長命百歲。
祖宅的買賣風波并沒讓她記恨,甚至小叔子落難遭單位外調時,她也沒說他半句壞話,還死死地壓住這樁“崽賣爺田”之事。面對孩子們的不解,她說,你們的叔叔當時主要是太困難,嬸嬸癱瘓在床,沒錢治病,才出此下策。她早早原諒了這位小叔子,主動恢復來往,還不時叮囑孩子們到外地看望。她對親情和手足之情的珍惜,在娘家和夫家都留下了一段佳話。
年過半百那年,她帶學生參加勞動時,不幸摔斷右手,提前退休。從教三十多年,桃李滿天下,逢年過節總有學生相約前來看望,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她猶如一只守更的“老母雞”,不僅守護著這個家人丁興旺,還讓“教育之家”的招牌越發閃亮。潛移默化中,長子(也就是我的岳父)選讀了師范并成了人民教師,當上了小學校長,還“門當戶對”地娶了教師葉瑤卿(也就是我岳母)為妻。高考恢復時,她鼓勵當小學教師的長女報考,還說你們兄弟姐妹沒一個人上大學,我心有不甘!受此激將,已有身孕的長女邊帶娃邊工作邊補習,把原本想買金項鏈的錢用來交學費上了大學。畢業時,她看著證書上“大學”兩字,眉開眼笑,無比滿足。經她頻頻吹風,老三老四在自學考試的路上堅持不懈,先后改變了命運。
幾個孩子中,最讓她內疚的是從小寄養在鄉下的小女兒。沒娘的孩子像根草,這個離開娘親視線的女兒,一生波折,甚是不幸——婚后初為人母不久,丈夫在一次下煤窯時給壓沒了。她心如刀絞,像是犯了“棄女罪”,是自己把女兒推向了火坑。她打破此前和收養方達成的不再主動聯系的口頭協議,找到已被歲月的風雨雕刻成村姑的女兒,懇求她回來,再苦再難也要養活她和自幼失怙的孩子。
小女兒卻繼承了她剛強和寬以待人的基因,懂得生母的愛和不易,也決心以生母為榜樣,自強不息,孝敬養父母和公公婆婆。好人有好報,幾年后,這個人見人夸的村姑,和一位敬慕她人品的后生另組了幸福之家。
瓜瓞綿綿中,幾乎每個家庭都出了教育工作者,有的家還有三四位。從縣里到縣外,從省里到省外,從大學、中小學到幼兒園,五代人下來超過了部隊一個班。
四
我和妻子戀愛期間,幾家人和奶奶還同住那棟失而復得的祖宅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墻壁上掛著“模范家庭”獎狀,鮮紅的大印赫然在目。這是奶奶退休二十年后依然帶頭掙下的金杯,更是口碑。
模范,不只是因為“教育之家”,還因為勤儉孝悌、家和鄰睦、助人為樂、健康向上的家風。無疑的,這除了奶奶的基因遺傳,更多的還受著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妻子小時最常見的情景是,奶奶坐在老宅門口,給孩子們縫補整筐的衣物,以備開學之用。奶奶每每都要在孫輩們的耳邊絮叨,今天提爺爺當年名冠全縣的學問,明天夸說大姨婆女兒小小年紀就考上了名牌大學,末了總要號召好好學習。過上一段,就要重復傳遞正能量,“潤物細無聲”。
讓妻最感動的是高考那年,祖孫抵足同眠,約定早上六點起床攻讀。她如果因故沒按時起床,奶奶便擎出殺手锏——像母雞那般“咯咯咯”地嘮叨。一分鐘不見效,就兩分鐘、三分鐘,逼得想偶爾放松、適度偷懶的高考生只能乖乖就范。妻子是張家孫輩中第一個正牌大學生,學的又是教育,足以讓大學情結、教育情懷始終未泯的奶奶心花怒放。
那些年,每有孫輩考上中學,奶奶總要買書包等學習用品甚至自行車來獎勵。一位孫女頭戴醫學博士帽畢業那年,她自豪中還拿出節儉下來的一筆錢,一口氣訂購了五件金器,連帶獎勵五位先后考上大學的孫輩。對第四代的學習,奶奶不僅語重心長地像冰心當年那樣“三寄小讀者”,還一如既往地督促。
奶奶對家的看重,對愛情和親情的守護,讓這個已然繁衍了四十多口的家族,非但沒出現一起離婚,各成員之間還和衷共濟、互幫互助。妻回娘家時,仍喜歡像小時那樣依偎著奶奶睡,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曾聽奶奶說這輩子最愧疚最對不起的人就是小姑,邊說邊哽咽。妻問小姑對此是否有恨。小姑說,奶奶42歲守寡拿著微薄工資,一人扛起一個家,一扛就是一輩子,已夠偉大,倒慚愧自己沒能幫上忙呢。小姑認祖歸宗后對生母的孝敬,讓人感慨不已。
妻生娃那當兒,岳父還沒退休,岳母又處在更年期,熱心的奶奶便請小姑幫助。從未出過遠門的小姑二話不說,放下農村的活便來到福州,精心照顧妻子坐月子。小姑回家時,我塞給她一沓錢,她怎么也不收,說為錢則不來。小姑的身上有奶奶的影子。
奶奶也并不是沒個疾病的福將,一如生活的重擔曾拼命地壓來,自半百之年摔斷手臂后,也曾幾次進出醫院。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連同下一代人,莫不“如臨大敵”,紛紛從四面八方涌向醫院或家里,伺候護理的、送飯的、削水果的、買各種補品的、捏腳捶背的、找尋人血白蛋白的,各有表現,無限寶貝。醫生護士們看在眼里,都情不自禁地稱說老人福氣盈門,家風優良。
五
上世紀末一場百年未遇的大水之后,張家祖宅損毀良多,雖經修復,不復如初。接著,孩子們先后搬入各自新房。長孫后來買了別墅,為了孝敬奶奶,讓她安度晚年,有心提前裝修,還帶著全家驅車前來老宅接駕。
奶奶不拂后輩的美意,卻也流露出了對老宅的無限留戀——那可是她結婚生子的地方,那也是她千辛萬苦“收復”的財產,那里有她無窮無盡的念想和情感寄托。有好長一段時間,她情愿獨守祖宅。
那些年每到丈夫忌日,她總要和老宅照片中的那個人對話:你看到了吧,我可是超額完成了你托付的重任,把孩子們帶大了,還拉起了一支大隊伍,你還滿意吧?照片中的丈夫微笑著,含情脈脈地看著她,在時空中傾聽她的心聲心語:我沒騙你吧,這些年我的愛還真像一頭蝸牛,陪著這個家慢慢走,走向遼闊無邊……
她晚年最大的悲戚,是長媳(我岳母)的病故,那是她這些年在張家送別的唯一一位晚輩至親。如同當初對待自家婆婆一樣,她和幾個兒媳婦也都情同母女。長媳查出晚期癌癥后,奶奶流了一夜的淚,第二天和大姑到廟里燒香,懇求菩薩將自己的壽命減十歲加給孝順的長媳,說她嘗過失伴的痛苦和寂寞,不希望兒子重復自己當年的苦命。她聲淚俱下,聽得大姑一旁失聲痛哭。
長媳過世后的第一個中元節,奶奶特地請上其娘家人來家相聚,在再三稱說長媳的賢惠時,也再三致歉沒能照顧好她。如此情真意切,讓長媳娘家人莫不感動涕零。她上尊父母公婆,下親兒孫四代,左敬鄰里鄉親,右重八方親戚的懿德風范,猶如當地有名的“福茅”酒,香氣四溢。
老宅,不僅是她寄托相思的地方,也是教育孩子慎終追遠的場所。幾十年來,每過春節,她都要自己出錢,并親力親為,早早準備好紙錢、香燭等,頭天就擺上祖先靈位牌,備好水酒和水果、點心乃至洗臉水等,等著子孫后代像候鳥般回來。祭拜儀式按長幼順序進行,完后一大家子便聚在堂屋吃飯,她端坐中間滿臉含笑,這個情景至今留在兒孫們的腦海中。
如同老母雞疼愛自己的每個雞子,她從不嫌棄自己的子孫。小兒子中風后,她隔三岔五看望、護理、送補品,鼓勵他戰勝自己,命令他一定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站給她看。當小兒子閃著淚花站起時,一向堅強的她卻像個委屈的孩子,抱住他傷心痛哭。是啊,誰知道為娘那段時間的牽腸掛肚呀!長子喪偶后,她憐愛有加,到其他子女家住不上三五天,一顆心就落在了他身上,急著回去陪伴,相依為命。長子住院開刀,她一聽就急,要上醫院陪護,并支付費用,經多方勸說才罷,卻千叮嚀萬囑咐,三天兩頭就向我們打聽病情。
長子出院后,細心的她,看到他習慣從后院上街買菜,而后院走道不是積下落葉就是長出雜草,擔心兒子進出時滑倒或被絆倒,就趁家人都外出時,掃完落葉再拔草。舉手之勞對高齡老人充滿了危險系數,走道上還有好幾層臺階呢,萬一沒走穩或摔倒怎么辦?她嘴里諾諾,卻屢屢重犯,可憐天下父母心!
六
我漸漸地明白過來,奶奶執意要坐我的車來福州,也是想陪伴無意再婚的長子散心。母子相依之情,往往一個舉動,就可以此時無聲勝有聲。
奶奶過完重陽節回家不久,在家門口坐等長子買菜回屋時,不慎跌倒,造成左腿骨裂,住了個把星期醫院。接家靜養時,長孫夫妻專門請來個保姆,幫她按摩并料理起居。保姆笑納高薪,卻難耐寂寞,一個來月就提前走人。那晚年輕的長孫媳不放心奶奶一人睡,抱了被子準備下樓陪寢,推開房間,卻見公公早就陪著奶奶酣然入夢了,真是母子連心啊!她頓時淚落如雨。久而久之,長孫媳擔心累壞公公,總是自己來給奶奶擦洗身子,毫不嫌棄。奶奶為了不讓我們擔憂,不時通過視頻來個現場直播,臉上總是笑意盎然。誰都不曉得她傷痛如何,卻從她的言談舉止中感受到了一份深沉之愛。在親人們的悉心呵護下,這個在苦難歲月中練就身體底子的老人,沒有傳統說法中的傷筋動骨一百天,兩個月后便借著助力器可以慢慢行走了,心情暢快地張羅開了豬年春節的百歲壽慶。
萬壽無疆只是神話,我們心知肚明,這樣的百歲老人到底是看一次少一次了。后輩們都想著在她有生之年多盡孝道。我就想給她做一篇紀傳體文字,特地以微信群為平臺,發動四代人“同堂”憶敘。
過往的回憶多半是苦澀的,但這一劑劑苦卻幫助后人成長。回過頭看,卻也充盈著偉大的母愛、向往的溫馨和珍貴的幸福。很多長輩含著淚水憶昔,也看得后輩們淚水盈眶,表示往后一定珍惜身邊的親人,愛他們、懂他們。大家甚至感謝我創造了這么個可以貼心交流和彼此表白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好好想想上一輩,感恩她的辛勞與付出!”
奶奶的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她雖守寡半生,卻以泥土草根的百年之愛筑起四代同堂,誰言不勝似玉壺珍瓷呢!需要問她長壽的秘訣嗎?!呵呵,我怕是已經泄露了“天機”。
作者簡介
鐘兆云,出生于福建武平,15歲開始發表習作,迄今已有1800余萬字作品在海內外問世,代表作有《辜鴻銘》(三卷本)《劉亞樓上將》《農民知己鄧子恢》《國之大殤》《我的國籍我的血》《鄉親們》等40余部,曾獲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獎、首屆華僑文學獎、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福建省政府社科獎、百花獎、福建省文學獎等。有長篇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福建省傳記文學學會創會會長。福建省高校思政理論課特聘教授。
出席過全國第五屆青創會、全國第八屆和九屆作家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