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圖書日主題紀念 | 閱讀讓生活更精彩
編者按
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自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4月23日設立為設立“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以來,每年4月,世界各地書香馥郁。在這個手機、網絡讀圖的時代,閱讀不再限于方寸紙書之間;在這個“全民閱讀”的時代,北京出版集團以文化守望者的視角關注閱讀、倡導閱讀,構建起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園。2003年,北京出版集團推出了首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活動,此后連續17年舉辦了系列閱讀推廣活動。每屆講壇的主題,既體現了閱讀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又與時俱進與時代命題緊扣,引人思考、引發關注。
值此第25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來臨之際,我們以年份為脈絡,以主題為內涵,分別從“閱讀·城市”“閱讀·成長”“閱讀·人生”“閱讀·時代”四個維度梳理回顧歷屆講壇的精華,致敬作者,致敬每一位閱讀者,更致敬閱讀,與您在這特殊的日子里一起分享,一起交流,一起迎接又一年讀書人的盛會……
時代在變遷,信息傳播的形式和途徑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閱讀方式、閱讀觀念、閱讀習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閱讀媒介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但無論閱讀方式如何改變,相信人們的閱讀情懷不會改變。
身處“讀屏時代”的我們,是“一卷在手”還是“一屏萬卷”?應該如何享受閱讀之美呢?
面對數字科技的蓬勃發展,傳統的紙質閱讀曾一度遭遇新型閱讀方式的強大挑戰,不少人發出這樣一種論斷:數字閱讀代表著明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紙質閱讀將日益衰退和沒落。在2010年舉辦的“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北京出版集團第8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活動中,作家徐坤談到:“數字化閱讀使文化更加平民化了,便利、快捷的旗號下,是文化的平等和共享。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雖然文字的載體不一樣,呈現出來的漢字方塊字卻是一樣的。只要書寫的內容不變,書里傳遞出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氣質不變,文字寫在甲骨上、竹簡上、羊皮紙上、或者宣紙上,不都是一樣嗎?都是使思想插上了文字的翅膀,通過各種承載物,到處傳播弘揚。”因此,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2010年第八屆講壇“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徐坤現場照片
隨著當下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聽書”發展成為一種潮流,方便人們隨時隨地能便利、快捷地獲取各種知識和訊息。在2018年“聽書與閱讀——北京出版集團第16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活動中,詩人西川提出:“有更多聲音閱讀的時候,詩歌實際上是被插上了翅膀,我們應該感謝所有技術手段,讓伴隨式閱讀成為可能”。
2018年第16屆講壇“聽書與閱讀”西川現場演講
即便是這樣,“聽書”方式的興起并不是傳統紙質閱讀的替代和終結。閱讀紙質圖書,眷念的不僅僅是紙的質感,更是一種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一卷在手,或坐或倚或臥,透過紙墨書香汲取營養。今天,我們仍有很多理由去閱讀紙質圖書。
首先,時代呼喚理性,科技進步離不開思想精神的發展進步。在2016年“閱讀與科普——北京出版集團第14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中,科普作家趙萌談到,“我們通過書本上的知識,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轉換成自己的工作能力、創造能力,而這種能力的轉換,是必須經過思考才能實現的。生活需要閱讀,更需要思考,人們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而這樣的思考離不開紙質書所帶來的‘深閱讀’”。
2016年第14屆講壇“閱讀與科普”趙萌現場演講
其次,紙質閱讀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我們所倡導的“全民閱讀”時代,需要紙質閱讀來探尋深埋在書籍中的歷史。2013年“微時代的閱讀——北京出版集團第11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活動中,作家葉廣芩所說的那樣:“一個民族是否有文化是個復雜的問題,民族文化需要積累,它不是一個時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遠深埋在歷史中,藏匿在書籍里。發掘、傳承、發展是我們的責任。”
2013年第11屆講壇“微時代的閱讀”葉廣芩現場演講
還有,紙質閱讀見證著我們民族歷史的變遷以及文化的發展。在2012年“閱讀與博物——北京出版集團第10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上,作家劉一達在古色古香的國子監將閱讀與根脈聯系在一起,“因為我們的歷史需要器物來證明,我們的文化需要文字來記錄,我們的生活需要閱讀來充實,我們的生命只有閱讀才會變得有內容、有品位、有價值,也有意義。”
2012年第十屆講壇“閱讀與博物”劉一達現場演講
不論是傳統紙質閱讀,還是全媒體時代的閱讀,我們不過是將“閱讀”在新時代下擴大了外延,豐富了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從啟蒙民眾心靈到推動社會進步,閱讀迸發出來的力量始終是蓬勃向上的:生活因之更美好,時代因之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