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暉:一封四十年前的家書,見證八十年前的生死愛情
后排左三白皓的妹妹葉琳珠 1989年朱子奇回故鄉湖南汝城和親人合影
1979年3月間,已逾耄耋之年因病躺在病榻上的我的外婆收到一封來自北京的信,略通文墨的外婆打開來信,當看到落款為朱子奇三個字時,滿是皺紋的雙眼不禁露出淚花。外婆的目光里,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1938年送別女兒葉明珠赴延安的情景,從此母女天人兩隔,盼了四十年的女兒歸,送回的是一張《烈士證書》。
朱子奇與葉明珠1941年上半年在延安結婚,他1951年回故鄉時第一次與外婆見面后,又匆匆一別,因為歷史上的原因,之后近二十年失去了聯系。這是朱子奇寫給岳母大人的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書信,因為外婆收到這封書信后不久就去世了。這封家書流露出朱子奇對他岳母的掛念和感激之情,對亡妻葉明珠深沉的愛,見證著一段八十年前的生死愛情。
1919年底,葉明珠生于當時父親任職的廣州,1924年回到家鄉湖南汝城,1926年隨母到湖南長沙與父親團聚生活,1927年進入長沙崇實小學讀書,1930年,全家遷回汝城。其父葉星聚是一位很有正義感的教育工作者,曾在廣州黃埔軍校任文牘,先后擔任湖南資興、汝城縣督學,1940年病逝。1932年,葉明珠就讀于一所名為成教女校的私立學校,成教女校的校長歐陽惠是朱子奇的祖母,當時,朱子奇的父母在外面工作,他隨祖母在成教女校生活,在這期間,葉明珠與后來成為她丈夫的朱子奇在這里開始相識。
1934年,葉明珠到衡陽女子中學讀初中,1936年,到長沙華南女子中學讀初三,初中畢業后,正值“7.7”盧溝橋事變和上海“8.13”抗戰爆發,葉明珠在長沙參加了“長沙學生寒假服務團”和“長沙學生歌詠團”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積極投身于抗日救國的滾滾洪流中。
1937年10月,朱子奇從江蘇省立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后回到汝城,為了揭露汝城惡霸胡鳳璋的罪行,汝城地下黨組織排練了一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朱子奇男扮女裝扮演了劇中的女主角。這時,葉明珠從長沙初中畢業回汝省親,在汝城小郭場演出現場,當葉明珠看到幾年前的小伙伴已長成大小伙的朱子奇,在舞臺上面目俏俊,才華橫溢,看到朱子奇能參加這些反抗舊社會的活動,心生暗生愛慕之情,之后,他們相互見面,都為對方一見傾心。這時,他們互相留下了通信聯系方式。
1938年初,葉明珠結識了汝城籍中共地下黨朱申、朱琦(朱碧波)和八路軍長沙辦事處負責人劉恕等人,在他們的介紹下,她放棄了父親要她繼續讀師范的安排,與同鄉朱子奇約定后,于1938年7月啟程,與同學朱萍、李忠同行,離開湖南奔赴延安。
1938年8月初,葉明珠抵達延安,經組織安排在陜北公學栒邑分校學習。毛澤東同志對陜北公學有很高評價:“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1938年12月在陜公由李瑾、余崇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5月陜公畢業后,經組織推薦,中共中央組織部審查,安排到中國女子大學繼續學習,她參加了有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出席的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的中國女子大學開學典禮。
在中國女子大學學習期間,抱著共同的理想,來自一個故鄉,一樣的鄉音,葉明珠與時在抗大學習的朱子奇開始相愛了。在留下的珍貴資料里,仿佛看到了他們在延河邊牽手的身影,窯洞里,昏暗的燈影下,她為他在親手縫制褲衩,延安城的小飯館里,用每月二元有限的生活費,改善一下生活。
1941年1月,葉明珠從中國女大畢業,分配在中央婦委工作。1941年4月,朱子奇與葉明珠結婚,在中央婦委所在地楊家嶺的窯洞里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時任中央婦委主任蔡暢和她的同事們參加了婚禮。
此時,朱子奇抗大畢業后分配在中央軍委直屬政治部工作,他們結婚后,度過了一段短暫而又甜蜜的婚姻生活。據朱子奇后來回憶,在這期間,葉明珠在油燈下,陪伴著他,鼓勵著他寫作了多首詩作品,在他的《春鳥集》里已有收載。
1941年下半年,葉明珠響應中央知識青年下基層的號召,主動申請,離開中央婦委,分配到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任宣傳科長,從此,他們夫妻分離。1942年,因工作成績突出,葉明珠升任綏德特區四區區委書記。這時,她已懷有身孕,因缺醫少藥,積勞成疾,己患有嚴重的肺病,但仍以高昂的革命斗志,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開展工作。
1942年秋,葉明珠從四區所在地雨夜過無定河向特委匯報工作的途中,突發急病,經359旅旅長王震安排送359旅醫院搶救,但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3歲。她去世后,綏德特委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高度評價她:“白晧同志是響應黨的號召,第一批來我區的下鄉青年中,表現最出色,提拔最快的優秀共產黨員”。追認她為革命烈士,授予她“中共模范黨員”和“下鄉知識青年榜樣”光榮稱號。她的遺體安葬在綏德的無定河畔,解放后遷入綏德革命烈士陵園。
葉明珠犧牲后,朱子奇急赴綏德,見到了妻子最后一面,面對妻子那熟悉、端美、安祥的遺容,他潸然淚下,他剪下妻子的一縷頭發,帶在身旁,以作永久紀念,他搜集了她的遺物,看著愛妻留下的物品,想起曾經朝夕相處恩恩愛愛的妻子,想起那母腹中的孩子,不禁悲痛欲絕。在葉明珠的遺物中,有她的生活和工作用品,還有兩張她的照片,后來朱子奇在解放戰爭的陜北轉戰中遺失了,朱子奇在晚年談起,沒能保存好那寄托思念的一縷頭發,沒能留下一張葉明珠的像片,這是他一生的遺憾。
朱子奇深愛他的妻子葉明珠,也很敬佩葉明珠,1981年時他寫道:“雖然她為黨的工作時間短,但在那重要的短暫的年代里,她發出的光彩是異常的,出色的,應該為后人紀念和學習的。她是我們故鄉汝城在革命圣地延安最為有成績的一位黨的兒女,也是我們汝城人民的光榮……”。
朱子奇懷念她的妻子葉明珠,她是他的初戀,他們曾經愛得刻骨銘心,在他的晚年,飽含深情地寫了一首詩,追憶和紀念葉明珠:
憶 明 珠
我的愛人呵葉明珠,
你真是一顆夜明珠。
喚醒了我的少年夢,
伴隨我吟唱延安歌。
我的親人呵葉明珠,
你真是一顆夜明珠,
暖我少年的詩心,
慰我惆悵的詩情。
我的親人呵葉明珠,
你真是一顆夜明珠。
雖然你離我而遠去,
卻永遠在心中紅袖伴我讀書。
(注:作者宋春暉,為葉明珠胞妹葉琳珠的兒子。1956年生,湖南汝城人,曾任汝城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現退休。本人自幼崇敬大姨葉明珠和姨夫朱子奇,并對那段歷史多有研究,有多篇關于大姨和姨夫的傳記、回憶錄作品發表于網絡和報端。2012年,值葉明珠烈士犧性七十周年,專程前住陜北綏德為葉明珠烈士掃墓,在《郴州日報》發表紀念文章《七十年,這遲到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