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城市,萬種未來》專訪系列之李玙
《九座城市,萬種未來》(劉慈欣、孟建民主編)是2019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城市升維”板塊的特別項目之一。這個項目有縱橫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出現在實體世界,進入展場您會發現有一個以此命名的小小區域。這個區域隨著展覽的開幕而出現,跟著展覽的結束而消失。第二種形式出現在觀念的領域,以著作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這種形式力圖穿越歷史,從現在到永恒。在縱橫交織的三維時空下,多位藝術家、作家、建筑師、音樂家和普通人將留下他們對未來城市的不同展望。觀摩者或讀者,無論從哪一個形式,通過哪一個路徑,都會接觸這些相互纏結的思想,并從這些思想碰撞中得到啟迪,繁衍出更多思考和更瑰麗的想象。
01
您在構思這個作品的時候,是怎么思考的?
構思從我自己個人經歷和對生命的體驗說起:我的外公是一個少言寡語但偶爾又一語驚人且睿智的文人,參加過戰爭,經歷過“文革”等等, 我無從知道他在想什么只看見他每天早起對窗研墨,寫古文,研究數字, 我無法體感他的時代和經歷什么樣子的。隨著他的衰老, 作為一個見證者,我開始逐漸深刻的思考自然人的意識和精神的價值,思考人的自然生命原有的限制,意識到任何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生命經歷,但一生所獲得的智慧和信息等等都會隨著生命的消失而灰飛煙滅。
每個人作為這個量子世界的信息儲存器和感知微點, 如何保存生命的精華和獲取那個時代的整體信息呢?在這個數字化呈指數增長的時代, 人的自然定義將被更改,逐漸被數字化和數據化取代,并在未來不被物理世界的空間和時間所限制, 我思考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假如這些數字信息可以定義我們的數字來世?通過這個問題我想象未來的人類的存在。
同時我也關注前沿科學來研究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發現合成生物學家George Church 把5.34 萬字的書籍、11 張圖片和一段 Java 程序存進了不到一沙克(億萬分之一克)DNA 中,DNA 存儲。生物存儲是數據存儲的未來。如果能把人的數字生命植入到嗜極生物的DNA 里面會如何?嗜極生物可以在很極端的環境里也繼續存活,這些信息可能在未來被某個智慧生命發現,重新解碼人類文明的片段?于是這個想法就誕生了,從哲學的角度對自然生命的重新定義,到革命性的生物儲存技術, 未來的想象等等為啟發, 以科技和技術的可實施性和未來的可能性作為載體來制作這個項目。
02
您的作品想傳達什么想法?
太空種子把人類的二進制的數字生命數據轉化為DNA語言ATGC并編碼為基因鏈,編制入嗜極生物水熊的DNA里。這些生物保存在為其專門設計的時間膠囊生物倉里。時間膠囊將會攜帶這些嗜極生物隨星球探測器發射進入深空前往目的地星球, 延續我們的數字來世。以及想象人類世在下一個星球存在的展望。它使用推測性設計來研究逆向構建泛種理論。
太空種子想激發人對目前社會的愈演愈烈的數字和技術植入自然生命的狀況, 如何從泛濫的數字世界來抽取具有價值的體現生命意義的精華?思考如何作為個體來為整體人類文明創造價值。
03
您這次參加雙年展有沒有可談的故事?
參加布展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學習,發現,交流,反思和審視的過程。我在自己準備展覽和觀展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新的布展的和制作新作品的方式和手法。認識到一個這樣大的展覽需要上千個藝術家,建筑師,布展人, 工程師,工人,策劃等等同時辛苦工作和準備至少半年的時間。不僅僅花去很多人力精力和財力,它同時刺激和帶動了與藝術展覽,制造業,文化產業周邊很多產業,并給他們帶來一些新的項目和理解。所有這些勞動目的是為觀眾奉獻上一個完美的展覽。也有些瑕疵,比如很多觀眾只花2個小時在所有的展覽上,很多并沒有耐心去一一細細品味解讀。偶爾遇見一兩個國外的藝術評論者在還未了解作品全部信息的背景的前提下,便非常武斷和草率的用他們僅僅擁有的寫文字的能力大力批判。特別感嘆,向工作者致敬。
04
您自己還在打算做些什么?
我正在組件一個科學藝術媒體實驗室,打算繼續研究與合成生物學和太空相關的科學知識,硬件,新媒體藝術和裝置等等。
受訪者簡介
李玙
新媒體藝術&交互設計師
推測性設計|未來學研究者
交叉學科研究&設計研發者
前沿科技監控和預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