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范成大在石湖的歸隱生活
    來源:北京晚報 | 葉梓   2020年04月17日09:10

    《范石湖詩集注》書影

    淳熙十年(1183)的秋天,范成大得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疾病。他自幼一直體弱多病,但這場病卻讓他郁郁寡歡了好長一段時間,以至五次上表求歸,但均未獲批準。又過了一段時間,因政事與宋孝宗意見不合后,他心灰意冷,頓生報國無門之感,索性卸了資政殿大學士一職,到臨安府洞霄宮掛了一份閑差,也不用上班——當然,這是南宋王朝政策許可范圍內的事,絕非現在的吃空餉——然后,他就回到了家鄉,在石湖之畔開始了心慕已久的退隱生活。

    這次回到石湖,直到紹熙四年(1193)九月五日去世,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范成大在石湖之畔種梅、養菊、會見朋友,寫詩、編纂《吳郡志》,度過了一生中最為平靜從容又風雅有致的日子。

    《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是范成大的代表作。詩前有小序,云:

    淳熙丙午,沉疴少紓,復至石湖舊隱。

    既然是“復至”,說明此前也返回過石湖,甚至不是一次兩次了。事實上,從紹興二十六年(1156)赴任徽州司戶參軍算起,他在仕途生涯中有過多次回鄉小住的經歷。乾道二年(1166),他在杭州升任吏部員外郎時,有人誣陷范成大有越級提拔的嫌疑,于是,他在一片指責聲中領祠實祿,回到蘇州,在石湖邊小住數日。當然,這次遭到排擠,可能與徽州期間曾經賞識重用過他的老領導洪適的崗位調整有關。這一年,洪適從宰相兼樞密使的要職上退了下來,范成大的仕途也因此受到了排擠。

    十幾年后,范成大再次回到石湖,也算是了卻了回鄉隱居的心愿。慶幸的是,這一次他終于卸甲歸田,開始了心慕已久的歸隱生活。正是這個原因,有好多人就想當然地以為他的石湖別墅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建造的。其實,早在乾道七年(1171),他就在石湖之畔破土動工修筑別墅了。這一年三月,宋孝宗欲用奸臣張說,范成大拒不草制,這讓宋孝宗既尷尬又為難。幾個月后,張說一事持續發酵,范成大頓覺在朝廷難以立足,遂提出請辭,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擔任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一職。赴任之前,他先折返蘇州,直到次年十二月七日才從蘇州出發,前往桂林。

    石湖別墅,大抵就在這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修筑的。

    應該說,石湖別墅的修筑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是這一次,他開始了真正意義的破土動工。現在是一個別墅流行的年代,而在范成大看來,他告老還鄉,更是一介書生,他得把自己的房子弄得像模像樣。他選了一塊地,地就在越城之南,隨地勢高下而設堂、館、軒、亭等,相繼有“北山堂”“玉雪坡”“錦繡坡”“夢魚軒”“盟鷗亭”等建筑橫空出世。

    以他的別墅為核心的這個古老村落,因其名望而稱為范宅。

    范村是范宅之南一圃,原是他人七十間房舍,范成大購置后將房屋全部拆除,以其地三分之一植以梅樹,構以亭臺堂榭,并將此圃命名為范村。

    在成書于1173年的《驂鸞錄》里,范成大敘及他于豐城觀賞薌林、盤園之后,順勢補記了一筆:“始余得吳中石湖,遂習隱焉。未能經營如意也。”據此可知,他當時對石湖別墅的修筑并不滿意,但在他的好朋友周必大看來,則已經是“登臨之勝,甲于東南”。

    所有這些,都佐證了這樣一個事實:早在南宋,石湖別墅就已經是一座名聞江南的私人園林了。

    1183年,回到石湖的范成大,算是真正安穩了下來。他徜徉于石湖山水間,不問時事,寫詩,編纂地方志。詩是《四時田園雜興》,地方志就是《吳郡志》。

    《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隱居石湖后陸續創作的一組大型組詩,時間跨度大,內容齊全,分為 “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輯,每輯12首,共計60首。范成大在古代詩壇的地位,也正是這組詩來確立的。大學者錢鍾書在《宋詩選注》里不無夸贊地說,“這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成大者”。這組詩的誕生,固然是范成大大半生的積淀,但石湖之功也不可忽視,因為詩里既有石湖的湖光山色,也有石湖一帶的風俗民情,它們經由范成大以一個詩人的敏銳捕捉,構成了一幅南宋的田園生活圖。其實,范成大在石湖,除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之外,還寫了一組《村田樂府》,這些詩生動呈現了石湖一帶乃至吳地文化的各種風俗,燈市、田蠶等這些日漸消失的生活習俗都在他的詩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吳郡志》是流傳至今的蘇州史志上極具權威的一本書。

    作為一介歸隱的官員,范成大有著對故土立傳的偉大夢想,這也是古代文人的寫作立場。況且,他本身就是一位優秀的博物學家,早在廣西任上就編纂過《桂海虞衡志》,詳細記載了嶺南一帶的物產與風土人情。而且,他于輾轉流離的仕宦生涯中相繼寫下的《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為他后來寫作《吳郡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培養鍛煉了他志書寫作的敏銳性。

    范成大編纂《吳郡志》,一定比以往任何一部志書更加用心、賣力。畢竟,這是給故鄉編志。他匯輯唐代陸廣微《吳地記》、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等舊籍,廣采史志,補充新事,于紹熙三年(1192)終于完成這部皇皇巨著。《吳郡志》的顯著特點有二,一是藝文沒有單獨列出,而是將其分附各門之下——這種志書的寫法得到了首肯,后人紛紛效仿;二是強化了地域特色,將虎丘單立一門,與山并列,開方志門目“升格”之先河。完成編纂《吳郡志》的第二年,范成大就去世了,盡管這是一件令人無比遺憾的事,但絲毫不影響它的廣泛傳播。

    如果從方志學的發展史來看,《吳郡志》得到了方志學者和目錄學家的認可,就連編纂過《姑蘇志》的王鏊都稱贊“范志竣而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是贊不絕口:“征引浩博而敘述簡核,為地志中之善本。”不得不承認,《吳郡志》對中國地方志事業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它承上啟下,是宋代方志體例定型化的扛鼎之作,也是研究蘇州地區歷史及其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文獻資料。而且,倘若從區域文化學的角度來考察,范成大修志看似是一己之為,實則影響深遠,開啟了石湖一帶文人世家對吳中勝景人文淵藪的不停追尋。到了明代,世居石湖的盧氏和莫氏兩大家族,其子孫為了“不使先賢故實隱而不彰”,紛紛效法范成大編修志書的文化行為,流傳至今的就有盧襄的《石湖志略》和莫震的《石湖志》。其中,前者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后者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隱居下來的范成大,在石湖別墅跟新朋舊友詩酒酬唱,品茗賦詩,度過了一段快樂而浪漫的時光。

    這期間,他與后來同被尊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唱和之作最多。淳熙六年二月,楊萬里調任廣東,任廣東東路提舉常平鹽茶公事一職時,在待闕回江西老家時專程來到蘇州,與范成大相游石湖,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他從常州經望亭到達蘇州后,當即寫了一首《泊船百花洲,登姑蘇臺》。兩人相見之后,范成大白天陪著他閑逛石湖,一覽山水美景,晚上秉燭夜談,抵足而眠,留下一段佳話。

    姜夔,也是造訪石湖較多的一位文人。

    他第一次來石湖,是1187年初夏。這一年,經楊萬里介紹,他持詩來到石湖,范、姜兩人一見傾心,分別后情誼更深。姜夔本是一個不甘貧窮、向往著過上富裕日子的浪蕩之人,他依蕭德藻在湖州生活下來后,經蕭介紹,到杭州認識了楊萬里。楊萬里苦于無力幫助,就把他推薦給了范成大。兩人一見如故,范成大特別喜歡這個比他小20多歲的詩人。這段歷史,在夏承燾的《白石輯傳》里也有描述,“嘗以楊萬里介,謁范成大于蘇州,成大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此后十年間,姜夔一直往返與蘇湖之間,也留下了不少有關石湖的詩作。

    紹熙二年(1191),姜夔冒雪復來石湖,停留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姜夔踏雪訪友,溫一壺酒,賞梅寫詩,多么風雅的日月啊。略有遺憾的是,這一年,“梅開雪落,竹院深靜,而石湖畏寒不出”——范成大因為身體欠佳,無法作陪,都是姜夔一個人在園林里玩,像是玩自家的園子,隨意且自在。姜夔的《暗香》《疏影》深得范成大喜歡,遂讓家中的樂工和歌女演奏。其中,歌女小紅特別喜歡這兩首詞,唱得甚是深情。是年除夕之夜,姜夔要返回湖州,范成大頓生成人之美之意,將小紅嫁與姜夔做妾。宴罷,姜夔攜小紅從石湖行舟啟程,途經吳江垂虹橋時姜夔觸景生情,百感交集,又得一詩: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自此以后,姜夔譜曲,小紅吹唱,在湖州留下一段佳話。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譜錄作為依事物類別而系統編撰的書籍,是一個光彩熠熠的獨特門類。譜錄的寫作體系大約至唐代已基本形成,而宋代則是一個大放異彩的時代,尤其是與園林花卉、市井生活息息相關的譜錄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頗有卷帙浩繁之勢。當然,這既與宋代休閑生活的發達、市民生活的深刻變化有關,也與宋代文人的心態有關,從而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范成大退居石湖后,廣收梅、菊品種,植于所居之范村。同時,他也自覺投入到譜錄寫作當中,著有《范村梅譜》《范村菊譜》各一卷。

    范成大一生愛梅,詠梅、賞梅、記梅的事跡早就見諸于字里行間。據不完全統計,他的詩集里大約有近兩百首的詩詞跟梅花有關。范成大著《梅譜》,也是性情使然。他對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葉梅、綠萼梅、百葉緗梅、紅梅、鴛鴦梅、杏梅、蠟梅等12種梅的名稱、形狀及其生長規模和觀賞價值,作了較為具體的記述。作為我國和世界上的第一部梅花專著,《范村梅譜》反映出范成大豐富的植物學知識體系,當然,這也是他在長期種植梅的生產實踐中經過深入細致的觀察積累而成的。應該說,《梅譜》對研究我國古代的生物發展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我國梅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梅譜》,范成大還著有《范村菊譜》。

    古代菊譜的開山之作是劉蒙的《劉氏菊譜》,在菊譜史上另一本比較重要的著作是晚年寓居蘇州、自號“吳門老圃”的史正志的《史氏菊譜》。而范成大的《范村菊譜》比前者簡略,但彌補了《劉氏菊譜》對菊花栽培技術語焉不詳的缺點,又比后者詳盡,恰到好處地對范村的36種菊花“悉數譜之”,還分析了世人愛菊的原因。而《范村菊譜》最重要的價值則在于,一是記錄了吳下老人的藝菊之法,二是記錄了菊花擺出造型以供觀賞的風雅之事。

    ——梅和菊,仿佛范成大石湖時光里的兩個麗人,有紅袖添香之美,撫慰著一個滄桑老人的心。

    故園,永遠是游子的樂土,或者避難所。

    無論是日常返鄉,還是遭遇彈劾,范成大只要來到石湖,就會沉醉于石湖的湖光山色中。而這一次,真正隱居下來,他一定做夢都在想,無論外面的時局多么動蕩,人事多么起伏,他都要在這里安度余生了。閑下來的時候,他會和友人蕩舟石湖,盡享逍遙人生。他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是《中秋泛石湖記》,另一篇是《重九泛石湖記》。盡管兩次出游的賓客不盡相同,但文中都真誠地記錄了縱舟石湖瀟灑曠達的快意人生。不僅如此,他還在石湖邊上放下曾經位居高官的身份,下田耕作,和當地的農民一起享受勞作的愉悅與快樂。他甚至一副農民的模樣,在詩歌里振振有詞地說,田地里的活,夠自己忙活大半年了——他的詩作《檢校石湖新田》,記錄的就是這段經歷。但是,歸隱田園的人生理想終究還是被南宋王朝的政事牽絆著,盤繞不息。淳熙十五年的十一月,他就接到了朝廷的一紙詔書,命他起任福州知州。

    這一年,他已是一位63歲的老人!

    范成大已經看慣了石湖的梅花,看慣了石湖的瀲滟水色,讓他重返官場,繼續面對復雜的人事,哪有這樣的精力與心思呢。于是,他再三請辭,然而終不得允,于是,次年二月,他動身赴任,慶幸的是,行至婺州(今浙江金華),當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再度請辭時,卻意外地得到允許。這樣的消息無疑于意外之喜,于是,他原路折返,在石湖邊繼續歸隱生活。

    如果說福州之行有驚無險的話,那么,紹熙三年的范成大終究沒有躲過一劫:他加資政殿學士,起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當涂)。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仕了。也許,是因為上次途中請辭,這次他實在不好意思再開口了,于是,咬牙堅持,踏上了赴任之路。上任不久,隨行的次女就去世了。一個67歲的老人,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巨大痛苦面前,身體難以支撐,最后,他不得不奉辭返鄉。

    《范成大年譜》載,是年六月,他復回至石湖邊。

    紹熙四年(1193)農歷九月初五,范成大去世,享年68歲,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最后歸葬石湖以西的天平山仰天塢中。一介內心赤忱的文人,一個在昏庸的王朝里政聲清廉政績頗佳,仕宦足跡遍布桂林、成都、南京等地的官員,波瀾壯闊的一生終于在石湖邊謝幕了,留下了視死如歸的使金故事以及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而他的臨終遺言是讓長子范莘向楊萬里求序——給自編詩集《石湖詩集》寫序。一個病中的人,一個垂垂老矣不將于世的人,臨終之際心心念的還是自己的文章與序言,這是多么熱愛自己的文章啊。

    石湖一帶的子民,一直沒有忘記他。

    明代的盧雍、盧襄兄弟,一直視范成大為自己的鄉賢楷模,他們相互勉勵:“他日有余力,當作書院以祀公。”明正德十三年(1518),盧雍為監察御史,決定了卻當年心愿,與父盧綱、弟盧襄商議,共同建造書院,祭禮范成大。盧襄在《石湖志略》里談到,“妙音庵之左,茶磨山之右,通衢下臨石湖,與盟鷗亭相直,地凡數畝。故為里民張姓所有,榛莽叢薈。家君以數十金購得之,芟薙墾辟,平曠幽迥,而古木修篁,出于岡隴間矣。”購地之后,作書院一區。郡守永康徐公讃以昆山舊額來揭之。經始于己卯,落成于辛巳。差不多在正德十四年(1519)至正德十六年(1521)三年間,范成大祠堂建成。

    心細如發的盧雍在書院建造時,一直在四處尋覓范成大的翰墨。功夫不負有心人,1520年冬天,有客自浙東來蘇,攜帶一手卷,乃范成大手書《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卷后有范成大跋語,稱于淳熙十三年(1186)手書寄同年撫州使君和仲,以啟日后兩地間的詩作唱和。經反復鑒定,確為范公真跡,這讓盧雍欣喜若狂,遂出重金購得。田園詩碑、宋孝宗御書“石湖”碑和范成大像是祠堂的三大鎮祠之寶。但時光流轉,唯有詩碑歷劫不毀而保存至今。后來被改稱為石湖書院的范成大祠,雖然在明代是沈周、唐寅、文徵明等文人才子的讀書作畫之地,但由于盧氏后人家道中落,無力管理,書院全靠僧人維護。大約在萬歷四十年(1612),范仲淹十七世孫參議范允臨來游時,“得一穹碑于豐草縈蔓之中,宋阜陵手書‘石湖’宸翰巋然在焉。于是始復故址。”后來,崇禎、嘉慶年間均有修繕,但最終卻徹底毀于太平天國期間。

    現在,世人所能見到的范公祠,系1984年3月重修并于三年后正式對外開放。

    2018年的秋天,一個秋雨淅瀝的午后,我懷著一腔仰慕之情,第一次走進范公祠。

    正門上有磚額“石湖書院”四字,系當代大書家啟功筆跡。背后有磚雕門樓,額“越城舊隱”。進門即前院,南側圍墻開有洞門,門外遍植梅花。圍墻東北側呈弧形,嵌有“寵光奕世”石刻。正廳三間,懸匾“范文穆公祠”,中有立屏一塊,正面介紹祠堂,背面介紹范成大生平。最后一進懸匾“壽櫟堂”,抱柱聯曰:“萬里記吳船,蜀水巴山經過處;千秋崇廟祀,行春串月感懷時。”聯,系鄧云鄉所撰,字,系顧廷龍所書。正中一石臺,范成大的銅質塑像端居于上,他手執書卷,目光清澈。

    儒雅風流的他,望著石湖,會想些什么呢?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国产精品精品自在线拍| 正在播放酒店精品少妇约|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热久久99精品这里有精品| 精品国产柚木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m3u8在线播放 |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