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寫作與中國兒童文學
自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已走過百余年。回顧百余年發展歷程,非虛構寫作傳統為我們觀察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嬗變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
繼承“文以載道”的創作傳統
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誕生于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之中,與以成人為讀者對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同頻共振。追溯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的非虛構精神傳統,需要看到新文學運動在“文白之爭”的背后,依然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 “文以載道”的紀實傳統。“為人生”的寫作依然是“載道”的,只不過所載之道有所變化。“人生”的內涵,在“救亡”與“啟蒙”的歷史潮流中不斷更新。在現當代兒童文學創作中,“為人生”“救亡”“啟蒙”這些主題都有著生動而豐富的表現。
在童話創作中,“文以載道”的非虛構寫作傳統得到了傳承。《稻草人》(葉圣陶)、《大林和小林》(張天翼)、《唐小西在“下一次開船港”》(嚴文井)、《小燕子萬里飛行記》(秦兆陽)、《一只想飛的貓》(陳伯吹)、《漁童》(張士杰)、《小雁歸隊》(吳夢起)等現當代童話都具有明確而強烈的現實訴求。
葉圣陶的《稻草人》被認為是開創現當代童話關懷現實創作傳統的作品。在《稻草人》里,即使是無生命的稻草人,也沒有可以遨游的幻境,不得不為眼前所見的、沉重的現實擔憂;眼見形形色色的貧苦大眾生計堪憂,自己卻無力幫忙,最后只能倒地而亡。現實中緊迫的社會問題迫使作家即使在創作童話時,也總是力圖用自己的筆參與并解決社會問題。
革命歷史題材兒童小說部分地承擔了寫史任務。《小電話員》(李楚城)、《活命草》(巴金)、《小游擊隊員》(王愿堅)、《雙筒獵槍》(任大星)、《琴聲響叮咚》(胡奇)、《黎明前的故事》(茹志鵑)、《小兵張嘎》(徐光耀)、《長長的流水》(劉真)等小說,涉及各個革命歷史時期。
現當代兒童小說創作中,還有一些用真實人物事跡改編、有現實教育意義的作品,如《雨來沒有死》(管樺)、《高玉寶》(高玉寶)、《劉文學》(賀宜)等。還有更多現實主義兒童小說也承載了明確的現實教育功能,如《羅文應的故事》(張天翼)、《越早越好》(魏金枝)、《勇敢的人》(施雁冰)、《蟋蟀》(任大霖)、《小豆兒》(王蒙)、《韓梅梅》(馬烽)等。
“文以載道”的非虛構寫作傳統也與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論爭息息相關。當代兒童文學史上關于《慧眼》《老鼠的一家》及陳伯吹“童心論”的多次論爭,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特定歷史語境下“文以載道”的現實內涵。陳伯吹的“童心論”認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陳伯吹并不是否認兒童文學“文以載道”功能的合理性,只是提醒作家、編輯不能忽視文學性。許多作家也在創作中努力探索兒童文學的文學品性。
紀實性報告文學具有更明顯的非虛構寫作特征。改革開放以來,以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報告文學興盛一時。在這類作品中,南有劉保法,北有孫云曉,出現了《美,屬于她》《中國神童》《女中學生的感情世界》《玫瑰夢的誘惑:中學生犯罪面面觀》(劉保法)、《少年巨人》《一個少女和三千封來信》《成功在于選擇:當代職業高中生心態錄》《16歲的思索》(孫云曉)等一系列產生過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
形成現實的文學門類
如果說,非虛構在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發展史上一直是一股潛流,并不時陷入爭論的漩渦中的話,那么,近年來中國兒童文學中涌現出的非虛構寫作,就是一股境界更為宏闊、聲勢更為浩大的潮流。這意味著中國兒童文學的非虛構寫作已從一種內在的精神傳統,轉變為一種現實的文學門類,折射出社會文化形態及文學形式的轉型。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信息技術推動社會文化形態發生改變。不僅文學和非文學的界限在消失,而且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的模仿能力也越來越強。當文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二元對立被打破,非虛構寫作也給中國兒童文學帶來了新變。舒輝波的《夢想是生命里的光》、殷健靈的《訪問童年》等作品,讓我們看到中國兒童文學非虛構寫作可能的方向。前者關注的是當下的人生經歷,后者則記錄幾十年前的童年記憶,兩部作品都顯示出了明確的非虛構寫作意識。
2017年9月,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頒獎,舒輝波的非虛構作品《夢想是生命里的光》是唯一的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舒輝波在作品的后記里寫道:“如果以后我還做這樣的非虛構寫作,我一定用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直到我變成了他(她)。”10年前,當時在電視臺工作的舒輝波曾采訪過一些由于各種原因陷入困境的兒童。10年后,作家再次與當年的采訪對象聯系。在書中敘述者“我”的身上,也看不到全能的拯救者的姿態。作家讓讀者相信,也讓書中被采訪的對象相信,他就是這些孩子曾經見過的一個熟人,一個可以敞開心扉訴說的朋友。當然更重要的是, “我”就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勞、輾轉地去尋找、奔波、采訪。“我”會期待,會感同身受,也會疲憊無力。所有這一切,都被保留在文字之中。作家的創作極大地拉近了文學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文字與讀者的距離。這部作品通過平和、克制的文字,讓我們更接近生活的常態。
殷健靈曾寫過不少優秀的現代歷史題材兒童小說,如《1937·少年夏之秋》《野芒坡》《彩虹嘴》等。近年來,她在《上海文學》雜志開設非虛構寫作專欄,并在2018年末結集出版《訪問童年》。作家有意識地將別人的童年經歷,尤其是與上海這座城有關的童年記憶納入自己的寫作中。此外,她意識到,許多作家終其一生都無法走出童年在自己“心靈版圖上打下的烙印”。在這部作品中,她嘗試去探究這些“困擾我們的問題”。
《訪問童年》與殷健靈擅長創作的兒童小說的不同,體現在其對素材的處理上。在一般的小說創作中,作家使用歷史素材非常有限,但當進入非虛構寫作,作家對歷史素材的使用卻變得非常“大方”,每一個采訪都包含了異常豐富的人生記憶。這樣的創作讓我們看到童年的復雜性,也提供了兒童文學形式、內容創新的可能路徑。
歷經百余年的發展,當下的中國非虛構兒童文學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家正努力跨越原有的文本邊界,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積極應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挑戰,以期進一步豐富讀者的閱讀與感受。我們堅信,中國非虛構兒童文學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虛構詩學的歷史生成與當代傳承研究”(19ZDA26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