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簡《蒼頡篇》
蒙學雖為小學,然關乎世道人心者卻至為重要。歷代蒙學著作多為當時一流學者所編,從《史籀篇》《蒼頡篇》《凡將篇》《訓纂篇》到《急就篇》《千字文》,無不出自名家高手,東漢的蔡邕,北齊的顏之推,唐朝的顏師古,宋代的朱熹、呂祖謙,一直到近代的章太炎、王國維,都編撰或整理過蒙學讀物,蒙學著作的編撰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蒙學讀物除了集中反映當時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之外,大都蘊含著“致君堯舜”“愛育黎首”的家國情懷和濟世思想,真切體現了大一統思想的深入人心。
《蒼頡篇》是秦統一后由丞相李斯等人編寫的一部字書,主要目的是適應秦王朝大一統的文教方略,顯示秦文字繼承殷周文字正統的合法性。以這樣的課本教授學童,從入學便接受所謂“新文化”——文字是新體的小篆,內容是新定的知識觀念,培養的人自然是新人,對新朝的認同感也順理成章。可惜秦王朝享祚太短,人心未穩而山東已亂,培養本朝接班人——新人的文教事業甚至無暇展開,而李斯編寫的《蒼頡篇》已散佚不存。
漢承秦制,又多有損益,在文字方面更多的是繼承秦的傳統。近百年來在安徽、湖北、甘肅、新疆等地出土了被漢代學人改編過的《蒼頡篇》遺簡,尤其是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敦煌(今屬甘肅)等遙遠的邊塞,甚至遠在絲路南道最西邊的于闐(今屬新疆),都發現了當年戍卒誦習傳寫《蒼頡篇》的實物,表明“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已深植人心,貫通宇內,聲教達于四海。漢人改編的《蒼頡篇》四字一句,隔句押韻,節奏整齊,朗朗上口,同時還不忘“黜秦揚漢”,如北大漢簡《蒼頡篇》中的一章:“漢兼天下,海內并廁。胡無噍類,菹醢離異。戎翟給賨,百越貢織。飭端修法,變大制裁。男女蕃殖,六畜遂字。顫?觭贏,骫奊左右。慠悍驕倨,誅罰貲耐。刑勝誤亂,圄奪侵弒。胡貉離絕,冢槨棺柩。巴蜀筡竹,筐篋奩笥?!北菊录辞乇尽渡n頡篇》中的“秦兼”章,因為秦亡漢興,故改為“漢兼”。一字之改,深義存焉?!扒丶嫣煜隆笔菍α鶉募魷纾驗榱鶉柏濎鍩o厭,虐殺不已”,秦王為了“振救黔首,周定四極”,于是“遂發討師,奮揚武德”,最后“義誅信行,烹滅強暴”,天下“莫不賓服”(芝罘刻石)?!扒丶嫣煜隆钡恼蝿訂T是興義兵,誅暴亂,合法性建立在對六國諸侯的道德批判與人格否定之上。統一的過程當然是殘酷血腥的,“胡無噍類”就是不留活口,“菹醢離異”就是要將離心背德者剁為肉醬。當天下初定,四海賓服之后,于是“戎翟給賨,百越貢織”,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德政施于芒蠻。對內則“飭端修法,變大制裁”,議尊號為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為朕。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若欲有學法令,則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漢代秦,亦據此確立合法性:因為秦無道,所以天下共誅之,又因為“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漢書·高帝紀上》),于是漢王的軍隊就是義師,占取道義的高地。
“漢兼天下”在版圖上已然超越秦帝,文治上則“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漢書·武帝紀》)。這樣的文治武功,是足以堪稱“大一統”的。“大”意味著尊崇與敬重,“一統”既指江山一統、海內歸一,更強調的是國家治理與社會秩序的構建,包含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
國家實現大一統政治,就會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蒙學亦不例外?!渡n頡篇》首章就是一篇簡短的勸學韻文:“蒼頡作書,以教后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勉力風誦,晝夜勿置。茍務成史,計會辯治。超等軼群,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憙。愨愿忠信,微密瘱??!备拭C永昌發現的水泉子漢簡七言本《蒼頡篇》在原有文字上作了訓釋,更能看出漢代儒學獨尊后的世俗功利思想:“蒼頡作書智不愿,以教后嗣世傳□□。幼子承詔唯毋□,謹慎敬戒身即完。勉力諷誦轉出官,晝夜勿置功□□。茍務成史臨大官,計會辯治推耐前。超等軼群□□□,出尤別異白黑分。初雖勞苦后必安,卒必有憙□□□。愨愿忠信□事君,微密瘱?天生然?!蓖尤雽W,勤字當先。然而勉力勤學、晝夜苦讀的目的是為了“臨大官”,選拔基層文吏的標準是“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漢律)。等到超等軼群、出尤別異之后,那就要忠心事君,進入官僚體制,求得終身榮華富貴。大一統政治給普通民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了深刻影響,實用儒學把物質福利作為終極目標而抬得如此之高,這與正統儒學所秉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竟成兩途,并行不悖。
許慎《說文解字》一書從體例編排到分部解說,吸收了兩漢經學的大量成果,其中深受大一統思想影響?!墩f文解字敘》開篇即講漢字的起源,從伏羲、神農,到黃帝之史蒼頡,他們是一脈相傳的關系,就像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上古帝王的譜系一樣,明顯有人為組織排列的痕跡,深為疑古學派所排議。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某些文字的解釋,也不全是文字學意義上的形體分析,而是比較典型的今文經學解經的方式。比如對“一”的解釋:“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是援《易》以解字。比如對“示”的解釋:“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泵黠@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對“三”的解釋:“天地人之道也?!泵黠@具有附會色彩。比如對“王”的解釋:“天下所歸往也。”又引孔子、董仲舒之說,謂“一貫三(天、地、人)為王”。這是在神化王權。又比如對甲乙丙丁等字的解釋,全借陰陽五行等思想以解文字。
應該說,假如蒙學老師教授孩童時只關注文字的音讀、形體和義訓,而不顧及文本中潛在的知識、觀念、思想和價值追求,恐有買櫝還珠之虞。講解者若僅是援《爾雅》以解蟲魚,據《說文》而釋字形,而不能聯系歷史背景,忽略其中的微言大義,那真是如蘇軾所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了。
(作者:張存良,系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