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杰出而又平凡的藝術家 ——讀李曼宜新著《我和于是之這一生》
我和于是之先生是多年的老友。不幸的是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我永遠懷念他。
最近,我讀了曼宜大姐的新著《我和于是之這一生》,感概良多。它不僅勾起了我對是之的許多美好的回憶,而且使我加深了對是之的認識和理解。它真實、詳細、深刻地描述了他那活生生的人生,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是一部十分難得的回憶錄。
我于1961年9月,從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戲劇家協會工作。當時的中國文聯大樓在北京王府井大街64號,離北京人藝只有百步之遙。人藝一有新戲,人藝辦公室的張學禮同志就通知我去觀看彩排?!敖畼桥_先得月”,我幾乎每戲必看。從這時起就認識了是之先生。與他經常見面,但交往不多。
1980年,我在中國戲劇出版社當編輯。我的第一個任務是負責編輯出版《〈茶館〉的舞臺藝術》(1984年榮獲“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擬將此書作為《茶館》赴西歐巡演時,贈送西歐戲劇家的禮物。時間相當緊張,而且質量要求很高。
為了爭取早日完成任務,劇院領導就專門給我騰出一間辦公室。從年初開始,我每天就在這里上班。白天看書稿,晚上帶著書稿看演出,核對舞臺調度圖。我的辦公室在二層,是之先生住在四層。這就給我和他的來往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條件。對書稿中有關舞臺藝術方面的問題,可隨時向他請教。我之所以能如期較好地完成任務,與是之先生的指導與幫助是分不開的。
從此,我和是之先生的來往和合作就更多了。
我和他經過幾十年的交往,給我總的印象是:他既杰出,而又平凡,往往在平凡中見杰出。這是使我終生難忘的一個獨特的人生。這里,主要談談他人生中令人崇敬的特點:
一是他的人性、人道精神。
我和他在生活方面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喜歡喝一點兒小酒。我每次到他家去,他總是帶一瓶好酒,邀我到他家樓下的小飯館,邊吃邊喝邊聊。天南海北,無所不談。他知道我是湖南人,就興致勃勃地談起1951年他在湖南澧縣參加土改的一些故事:
那年10月的一天,領導派他押送一名地主到該縣的大巖鄉參加批斗大會,天黑了,人生地不熟,只好在路邊的老鄉家借宿住下來。老鄉家很窮,既沒有床,也沒有多余的被褥。只有一條蓋儲存白菜的破床單。是之將破床單給了那個地主,自己就和衣坐靠在門口看守。
聽了這個故事,引起我深深的聯想和思考。
田本相曾經這樣說過:“他(于是之)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覺得他活得真實,活得實在。恕我直言,我也看到一些演員,在生活中,似乎總給人以演戲的感覺。有些大演員還有一種‘戲劇大爺’的派頭。也許,就是這些使我對他產生一種‘平民’印象的吧!”是的,平民思想意識可以說是于是之先生真實人生的本質特征。
除了上面談到的那個故事外,我還親身經歷了這樣一件事:
1993年8月26日至31日,由于是之先生主持,在密云縣水電部綠化基地招待所召開了“論北京人藝風格專著”(后定為“論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研討會。我有幸出席了這次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田本相、顧驤、何西來、童道明、柯文輝、王宏韜等專家。休息的那天,我們游覽了金山嶺長城。歸途中,我對是之先生說:“于大師,您為招待所寫的‘醉碧’二字挺飄逸,能賜我一幅墨寶嗎?”他欣然答應,并因我稱他“大師”而引起他一番議論。
他問作家柯文輝:“老柯,你聽到了吧?”老柯靠近他。
他說:“有幾位記者喊我‘大師’,拿小人物開心,我聽了兩夜睡不安穩。請告訴我,何謂大師?”老柯沉思片刻后,回答了他的提問。
他接著說:“請你再寫篇文章告訴大家,不能大師滿街走,我不是大師,只是個普通演員,局限性很大?!?/p>
他永遠視自己為“平民”“小人物”。“平民意識”伴隨了他的一生,充分表現他的人性、人道精神。因此,他熟悉平民,同情平民,熱愛平民。他能創造出一系列舞臺藝術平民形象經典,其根基就在這里。
二是他的敬業精神。
上面談到,他答應賜我墨寶之事,一直記在心里。
從密云回來后,過了兩天,他給我打電話,說字已寫好,要我去取。我立即乘公交車去他家,直奔他的書齋。一進門,我眼前一亮,看到他書案上的條幅,上書兩行大字:“千秋事業 贈景輝先生?!蔽腋吲d極了。他感到十分得意的是,站在窗前能看到絢麗多彩的西山。這條幅上“千秋事業”四個大字,就像灑滿西山的陽光,光芒四射。
回家后,我又仔細欣賞、琢磨,覺得它不但書法美,更重要的是,這四個字寓意十分深刻。他是勉勵我要將戲劇藝術當作千秋事業奮斗終生。
于是之先生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一生無私地、兢兢業業地奉獻給了戲劇藝術這一千秋事業。為中國話劇舞臺藝術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創造出諸如程瘋子(《龍須溝》)、王利發(《茶館》)等話劇舞臺人物形象的經典。
我相信:于是之精神,一定會在戲劇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