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作家用日記記錄重慶抗擊疫情生活 ——打探《凱哥日記》背后的故事
“加拿大一家科技初創公司設計了一種呼吸器……可以生產100萬個……”4月1日晚,重慶外國語學校教工宿舍內,該校外籍教師喬納·凱·伍德打開電腦,繼續寫日記。
除了外籍教師這一身份,凱還在重慶國際傳播中心兼職擔任英文編輯,同時也是一名作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他每天都會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重慶的居家隔離生活和重慶市民為抗擊疫情所做的種種努力。如今,這些日記即將結集成書《凱哥日記》(中文版書名)面向全球出版發行。
凱為何想到用日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抗疫生活?4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聽凱講述了日記背后的故事。
寫日記是一種責任
“回到家后,我做了一大份鷹嘴豆泥,這道菜非常辣,我放了很多大蒜去‘殺死’病毒,希望能起到預防作用……”1月20日的日記里,凱這樣寫道。
“那是我寫的第一篇與疫情有關的日記。”4月7日下午,重慶外國語學校學術報告廳里,凱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用日記的方式來記錄疫情期間發生的人和事是一種責任。
原來,本就有記日記習慣的他接到了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編輯的電話,希望他能以在渝外籍人士的視角,真實記錄這段時間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慮,《凱哥日記》就這樣誕生了。
凱說,自1月20日寫下第一篇日記后,他每天8點起床,登錄各大網站,收集疫情的相關信息。下午則走出家門,感受記錄重慶市民為抗擊疫情所做的種種努力,晚上打開電腦,把這些所見所聞寫在日記之中。
兼具專業和可讀性的日記
他的日記里既有自己在疫情期間的人生感悟,也收錄了不少專業機構發布的消息。例如在1月25日的日記中,他寫道:“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已前往武漢,來自中國各省市的醫療隊和軍隊組織的醫療力量紛紛前往湖北。”
“選擇摘錄這些信息,是希望通過我的記錄,把這些消息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減少他們的焦慮。”凱說。
除了這些消息摘錄外,凱更多記錄的是作為一位在重慶生活的外籍人士,如何在社區的幫助下居家隔離,以及重慶市民為抗擊疫情所做出的努力。例如1月26日晚,凱在日記里寫道:“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現在這一切都被取消了。”雖只有寥寥數語,卻展現了重慶市民為抗擊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凱還在日記中詳細地還原了疫情期間他如何取快遞、如何“全副武裝”地去超市、網上參加云火鍋節等場景。“正因有了這些細節,讓他的日記充滿了專業性和可讀性。”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閱讀這本日記,能讓人感受到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全民防控的決心與信心。
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隨著疫情的發展,凱的日記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據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從1月20日至今,凱的日記已先后在iChongqing(重慶國際傳播中心下屬英文網站)網站及Facebook賬號上連載60多篇,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戶關注,新世界出版社也決定將凱的60篇日記結集成書,并面向全球發行。“《凱哥日記》的最大特點,就在于真實記錄了一名久居中國重慶的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國,是‘用外國人的話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嘗試,相信該書的出版不僅會讓更多外國人士了解中國人面對疫情時的‘全國一盤棋’思維和堅強樂觀的精神,也能為全球抗擊疫情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新世界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生活在中國,過去兩個多月,我對中國人民為抗擊疫情所作出的努力是有親身感受和體驗的。令凱高興的是,通過他的日記,讓更多外國友人了解到中國的抗擊疫情經驗。“兩個月前,我曾在日記中反復強調大家應該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開始的時候,很多外籍讀者都覺得我小題大做,但事實證明,這些由中國專家總結的抗擊疫情經驗是相當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