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的深夜物語》
作者:【日】北野武著 李漢庭譯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3月 ISBN:9787541155437
第六章尋夢的笨蛋,賣夢的笨蛋
荻本欽一先生靠著搞笑名利雙收。在他闖出名頭之前,日本搞笑藝人不可能擔任節目主持人,更不可能取笑節目上的歌手和演員,因為搞笑藝人原本位于演藝圈的最下層,歌手和演員則高不可攀。
荻本先生并沒有掀起革命,不過確實翻轉了這種階級關系,這當然是因為他的搞笑搭檔《短劇55號》(コント55號)獲得全國人民的喜愛。這不僅提升了他自己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他的收入,于是搞笑藝人不再只是電視節目的配角,而是成了電視上的大明星。
我們這個漫才風時代的藝人等于是搭了他的順風車,當時正好碰到泡沫經濟,贊助商出手大方,我們的酬勞也扶搖直上。當時還有個笑話,島田洋七(漫才師)曾經把演出酬勞裝在百貨公司還是哪里的購物紙袋里帶回家,結果老婆以為那是粉絲來信,直接收進壁櫥里面。這可是真人真事。
當時,搞笑藝人的酬勞可說是空前絕后地高,我們這一輩可以說是趕上了最棒的搞笑年代。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很可憐。現在多少算是有搞笑的風潮,但不可能拿到像當時一樣的酬勞,因為這些年輕人還沒有磨煉出什么技藝,只是些普通人,靠著“一發藝”(曇花一現的橋段)爆紅個一年半載,然后消失無蹤。最近幾年一直都是這個模式,經紀公司也喜歡這個模式,反正年輕人只要能上電視就很開心,也不必付他們多少錢。年輕人就像風箏,前往各家電視臺被人拉著耍,不眠不休地工作,過個一年半載覺得自己也該拿到像樣的酬勞了,卻發現自己已經過氣。經紀公司則是照樣賺大錢,安排下一批年輕人上場。
低酬勞的藝人也可以做大生意,哪有這么好的事情?以前,經紀公司還會叫年輕人多磨煉技藝,不過現在經紀公司應該都暗自希望年輕人別磨煉什么技藝,否則之后難處理。
電視臺可以靠低酬勞的年輕人賺收視率,當然不會有意見,難怪愈來愈多的節目不是在搞笑,而是搞得很可笑。管它好笑還是可笑,有收視率就好了。
或許現在就是這樣的年代,可是這看來只對經紀公司、電視臺那些操弄藝人的老家伙有利,其中一定有企圖。
最近,有人干脆不給錢,甚至還收錢讓年輕人當藝人。只要年輕人巴望著上電視,這門生意就能做下去,實在很會想。看來,藝人真的贏不了生意人。
其實,這不是演藝圈的風潮,而是社會的趨勢。
就好像開個什么班說人人能學畫,讓外行人拿筆學著畫不倒翁或是馬鈴薯,著眼點還真是驚人地一致。這種生意究竟賣的是什么?不是畫圖的技術,而是“當上藝術家”的感覺。就算畫了一條丑魚,裱個框還真的像藝術品,但這跟真正的藝術品可差遠了。
這就好像糟糕的模仿藝人不去模仿本尊,而是模仿其他的模仿藝人,講白了就是在模仿藝術。當事人根本不會發現,或者說不想發現自己只是在浪費畫材,所以也不會認真去欣賞真跡,因為一旦認真欣賞就會發現自己畫得又爛又假,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一點天分可言。
于是,這些人決定告訴自己世界上根本沒有藝術,把自己畫的爛畫拿去開美術展,當自己是個藝術家,結果社會上充斥著假貨。
事實是殘酷的,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天分。如果每個人都有,那還算什么天分?可是,當今社會認為每個人都有天分,還有人會說:“別埋沒了你珍貴的天分,讓我來幫你探索這份珍寶。”這就是老掉牙的金光黨(詐騙)手法啊!
賣夢想的生意不會消失
美國曾經有過一股淘金熱(GoldRush)。當時,傳說某人在美國西部某處的河里發現了大量金沙,一夕致富。結果,全美國的淘金客蜂擁而至,瞬間把貧瘠的荒野變成鬧市,可見熱潮有多強。當然,最后不是所有人都成了大富翁,就算真的有黃金,這么多人去分也分不了多少。其實,當黃金傳說傳到自己鎮上的時候,就該知道為時已晚,因為傳出來的時候代表黃金都被淘光了。我想淘金熱之中最賺錢的人,就是看準大批貪心鬼會來追求黃金夢,在當地打造城鎮的人。賣補給品和淘金的工具絕對比淘金更賺錢,肯定還有人賣什么“黃金地圖”。聰明人應該吐槽說:“你知道這里有黃金,怎么不挖?”但總有大把的傻子會被騙,就像賣賽馬名牌可以賺錢一樣。賣夢想的生意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是賣夢想,不是賣錢,就算賠了錢也不能抱怨。
為什么當時會發生淘金熱?因為在美國,大家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所以聽到有金可淘就變賣家產去淘金。
日本一直都有什么寶藏傳說,不過封建時代之前的日本人被土地與職業限制住,這些故事也就只是故事。
無論浦島太郎的龍宮城還是桃太郎的鬼島,都只是老奶奶的老故事。
一旦進入可以自由闖蕩的年代,當然有人會想去尋這些寶,而聰明人就想到要賣這種夢想賺錢。
現在這個時代也一樣,雖然金沙這個主題已經沒人相信了,但商人想出了更厲害的寶藏,那就是“沉睡的天分”“真正想做的工作”“有成就感的工作”這些東西,最好把它們看成淘金熱一般的幻覺。
沒有成就感才是好機會
人根本沒有什么沉睡的天分,只分“有天分”和“沒天分”。而如果你得去考慮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就代表你根本沒有想做的工作。
你想找的并不是真正想做的工作,而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實際上哪有這種工作?
現代社會就是明明沒有這種工作卻說得活靈活現,搞得啃老族(NEET,沒工作也沒念書的年輕人)愈來愈多,然后社會便壓榨年輕人當廉價勞工,可見不是只有搞笑藝人被用過即丟。
在那個有的人貧苦得連飯都不一定吃得上的年代,如果小孩說自己想做能一展長才的工作,一定會被父母敲著腦袋瓜大罵:“別做白日夢,快念書!”“不要亂講話,快找工作!”以前的父母知道吃苦就是吃補,現在的父母則不想讓孩子吃苦。
不過,有件事情不會變:如果不吃苦,就看不見工作的成就感。
一份工作真正的樂趣和成就感,得要苦過好多年才能體會出來。如果一開始就做得很輕松,哪里會有趣?
以前做一份工得先拜師當學徒,在打罵中學功夫,受到不平等待遇,也拿不到什么像樣的薪水,但是大家無處可去只好拼命賴著不走。就因為有這些痛苦與不甘,當工作做得漂亮了才會更開心,這就是工作的成就感。
用錢絕對買不到工作的成就感。說白點,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就已經是個大誤會,根本沒有什么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嬰兒在媽媽肚子里就想“我要生在一個適合自己的世界”,那根本不會想出生。找工作也是一樣,別想著要工作迎合自己,而是要自己去迎合工作。
大多數人都是挑選自己不太喜歡的職業,這樣反而比較好上手,如果想過得幸福美滿,最好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作興趣。就好像喜歡棒球的人別當職業棒球選手,打業余棒球會更開心。
電影導演黑澤明就有個出名的傳奇,他原本想當的不是導演,而是畫家。真正會成功的人大多是這樣,或許有些導演真的從小就立志當導演,但我不覺得他們拍的電影有多好看,可能是因為太喜歡電影,反而沒辦法客觀地看電影。
人對不太喜歡的東西反而會看得透徹,再說無論哪個行業都有盲點,所以稍微保持距離的旁觀者,會比全心投入的當局者更容易發現盲點。
找工作的時候千萬別考慮自己喜歡做什么,也別煩惱做起來有沒有成就感。
如果你覺得現在這份工作沒有成就感,那不是壞事,而是良機,正好可以冷靜地審視自己的工作。無論什么工作,經過冷靜地審視都會變得比目前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