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幻電影和網劇發展簡報(2017—2019年)
    來源:《科普創作》 | 張鷴 姜佑怡  2020年04月04日09:01
    關鍵詞:科幻 電影 網劇

    一、科幻院線電影

    (一)2017—2018年科幻院線電影概況

    2017—2018年,科幻電影票房市場保持穩定的增速。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院線科幻片票房總量為312.04億元,其中2017年票房129.59億元,較2016年增長 69.62%;2018年票房182.45億元,較2017年增長40.79%。在312.04億元的總票房中,進口科幻電影票房(包括合拍影片)總量達289.87 億元,占總票房量的92.9%,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總量達22.17億元,占總票房量的7.1%。

    2017—2018年,共有9部國產科幻電影票房過千萬,這9部電影貢獻了超過99%的國產科幻電影票房。在這兩年里,國產科幻電影仍然面臨整體質量偏低的問題。多數國產科幻電影的豆瓣評分為3.0~5.0,僅有3部電影評分在6.0及以上。此外,國產科幻電影體量較小的問題仍未得到改善,在國內電影票房市場快速擴容的情況下,仍只有少數國產科幻電影能夠憑借制作班底的號召力,票房達3億元及以上。

    在這兩年中,科幻電影市場缺少如2016年的《美人魚》《長城》這樣的“爆款”商業影片拉升票房。與此同時,進口影片如漫威、DC等“超級英雄”影片和《侏羅紀世界》《變形金剛》等系列影片依舊占據市場的半壁江山。僅以2017年全年票房為例,國產科幻電影占全類型總票房(559.11億元)的百分比為2.33%,與進口科幻影片20.85%的占比存在較大差距。但與此同時,如《超時空同居》《機器之血》《記憶大師》這樣的原創科幻電影,卻以成熟的制作模式和多樣的題材拓寬了科幻電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在進口影片幾乎獨占科幻類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2018年的國產科幻影片仍在緩慢探索自己的立足點。當“超級英雄”“經典 IP”(如《星球大戰》《異形》等)等成為進口影片的題材關鍵詞時,國產科幻片仍然尚未形成獨立、主流的題材類型,而是以融合愛情、兒童動畫、懸疑等題材的方式尋找著可以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圖1 國產科幻影片與進口科幻影片題材對比

    1.“輕科幻電影”的以小搏大

    2018年5月18日上映的《超時空同居》是這一階段少有的在票房上取得成功,同時保持優秀口碑的國產科幻電影。這部由新人導演蘇倫執導、徐崢監制的小成本影片(媒體報道制作成本約3000萬元),在下映時斬獲8.99億元票房,豆瓣電影評分落點為7.0分,成為過去一年半里,整個國產科幻影片市場里最大的黑馬。

    與大眾認知的“科幻片”不同,《超時空同居》既沒有嚴肅的科學命題,也沒有創新的視覺效果。該片類似《觸不到的戀人》《你的名字》等國外作品,是一部類奇幻的“輕科幻片”。編劇將科幻作為基礎背景,以生活在1999年的男主角在屋子里遇到生活在2018年的女主角作為核心故事線,以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重構傳統的愛情和喜劇元素。

    2017年,另一部以時空穿越為題材的國產科幻片《逆時營救》最終以2.01億元票房、豆瓣4.7分的成績收官。與《超時空同居》相似的是,《逆時營救》擁有相對成熟的制作班底。不同之處在于,從類型定位上,《逆時營救》的科幻元素和故事內核有更多交融,視覺效果也符合科幻電影慣有的風格。遺憾之處在于,也許正是由于創作班底力圖打造一部接近好萊塢成熟流水線商業科幻片水平的作品,卻缺乏成熟的制作經驗,最終呈現的故事完成度雖然在國產科幻片中堪為優秀, 但從影片整體制作來看仍有多方面的缺陷,觀眾口碑和市場反響也低于預期。

    《超時空同居》和《逆時營救》代表了當下國產科幻片的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指向在其他主流類型片里加入科幻元素,其自身定位也許并不是科幻片的“輕科幻”方向;另一個指向對劇本創作要求更高的、更純粹的科幻類型片方向。在國內成功案例仍然較少的情況下,中國科幻電影從業者如開拓荒野,在兩條道路上都需要更多的摸索。

    2.“大制作”的回本難題

    2017年,國產科幻電影市場先后有兩部高成本電影票房“遇冷”。由陳正道導演,黃渤、徐靜蕾主演的科幻懸疑片《記憶大師》雖然獲得豆瓣評分7.1的良好口碑,最終卻僅有2.93億元票房,以IMDB資料庫上對該片約1.5億元的成本計算,這個票房量并不能滿足制作回本標準。

    《記憶大師》下映半年后,另一部高成本的國產科幻片遭遇了更嚴重的票房失利。它就是由成龍主演、IMDB估算成本約4億元的《機器之血》,在首日票房達7013.5萬元的良好開局的情況下,最終僅以3.05億元票房收官。與《記憶大師》“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不同,《機器之血》在口碑上也遭遇不利,豆瓣評分僅為4.7。

    當然,影響最終票房的因素是多樣的,質量、檔期、宣發等條件一起構成了影響票房的生態環。如果不考慮制作成本,《記憶大師》和《機器之血》兩部影片單以票房來說,均位于全年排行榜前五十。只是在國產影片中相對較高的成本,使這兩部影片的商業回報并不盡如人意。從大環境看,隨著近年來國產電影的特效投入飛速增長,單部國產大片的成本已逐漸接近好萊塢A級制作片。但與國外科幻片不同,國產科幻電影的海外發行市場仍有待探索,主要由少數海外華人觀眾貢獻的基于少數院線的票房,相比于龐大的成本,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對于國內科幻電影從業者,必須時刻警惕高回報、高成本背后的高風險。

    3.科幻動畫電影:穩定的受眾和“低幼” 標簽

    2017年,三部定位為兒童片的科幻動畫電影《賽爾號大電影6:圣者無敵》《昆塔:反轉星球》《鋼鐵飛龍之再見奧特曼》最終下映時都取得了在動畫片中相對不錯的票房成績。與大部分動畫電影一樣,這幾部影片都選擇在節假日上映,瞄準的購票群體無疑是孩子、有觀影剛需的家長。以票房最高的《賽爾號大電影6:圣者無敵》為例,其所屬的“賽爾號”系列從2011年開始,每年暑期都會推出一部新影片,票房也穩定地隨著整體市場增長而增長。對于國產動畫大電影來說,伴隨著穩定的受眾市場存在的問題是:目前的科幻動畫電影仍以“低幼”為主,“故事幼稚”“只是孩子喜歡”成了最常見的觀眾評論。單從電影定位的角度和目前動畫電影市場的題材占比來看,這一缺點并不會影響整體市場的短期運營。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出發,一直將影片定位在單一的兒童審美水平,會讓動畫電影的票房喪失增長空間和發展潛力。過去幾年,國產動畫產業的部分從業者一直在嘗試解決動畫低齡化的問題, 試圖將更多定位為12歲以上受眾的動畫作品推向熒幕,但這些已有的嘗試主要集中在武俠、神話等中國傳統題材上(如《大圣歸來》《大魚海棠》《風語咒》等),在科幻動畫領域,目前仍待一部真正的“合家歡”電影的出現。

    (二)2019年科幻院線電影概況

    隨著《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等國產科幻片的上映,中國科幻電影的整體格局發生了較大改變。

    1.《流浪地球》:必然的突破,偶然的成功

    《流浪地球》于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5月6日正式下映,公映期為90天。它獲得的中國內地總票房為46.55億元,超出此前國產科幻片中票房最高的《美人魚》10多億元。盡管就當下整體科幻電影產業鏈條而言,《流浪地球》更多地應當被視為偶發事件,它的成功對導演、制片人和制作團隊等有著較強的依賴性,但它畢竟證明“中國科幻電影”開始成為國內電影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圖2 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上映前30日每日票房對比

    具體來說,《流浪地球》的突破性在學習和拓展兩個方面都有所呈現。這里的“學習”指中國科幻電影及其背后的文化產業生產機制向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成熟產業鏈條的致敬和模仿。這種學習是全方位的,兼及制作流程、情緒節奏控制和視覺特效制作等多個方面;同時又因為時間和資金的限制,也出現諸多遺憾。深究起來,這一過程是近年來以《逆時營救》《異想天開》《機器之血》和《長城》等影片為代表,新一輪“西技東漸”的直接反映。《流浪地球》在技術層面的效仿成果最為顯著,但在涉及更依賴于導演和編劇經驗的敘事、剪輯等環節,就顯露出了經驗的不足——這也成了諸多觀眾所詬病的核心問題之一。

    我們在此時遇見的,仍舊是國內影視文化產業若干年來面臨的長期困境:明晰科幻概念的從業人員始終是缺乏的。這種缺乏指向的是國內科幻產業鏈條的不完善。在《流浪地球》7000多人的制作團隊中,實際上只有少數從業人員具備明晰的“科幻”概念。這就導致導演不得不深入介入特效、道具、 攝影等多個部門和制作環節當中,極大地降低了其精力的有效性。但在當下這個中國科幻電影的起步階段,確實也需要這些導演和制作人員篳路藍縷,只有通過腳踏實地的摸索和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創作隊伍、鍛煉團隊的目的。

    2.《上海堡壘》:短板仍然存在

    《上海堡壘》則充分暴露了為《流浪地球》所暫時掩蓋,深植于中國科幻電影產業鏈條中的諸多問題。最核心的問題是此前從業人員科幻素養較低,在郭帆導演等少數核心制作團隊的整體設計和事無巨細的掌控、推進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而《上海堡壘》則缺乏同時具有科幻審美高度和話語權的制片、導演和編劇角色。此外,該電影又因為缺乏真正具有市場號召力的熱點,同時宣發、市場輿論引導等環節狀況頻發,所以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均一路走低,未能獲得符合預期的收益及影響。

    3.《瘋狂的外星人》:一種可能的路徑

    與前述電影以及2017年以來國產科幻電影的種種嘗試相比,《瘋狂的外星人》給出了科幻電影在中國本土發展的另一種可能。作為原本在春節檔極被看好的國產科幻片,在上映31天后共計獲得票房約22億元,這在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約600億元的背景下,已然是較為醒目的成績。

    《瘋狂的外星人》的核心是國內電影市場上較為成熟的喜劇片,而科幻元素的加入則給影片提供了更大的話語空間。導演寧浩對黃渤、沈騰、徐崢等演員的使用較為圓融,他們的表演也確立了在喜劇套路之外,依賴電影進行觀念表達的可行路徑。在這個意義上,該片所獲得的市場影響力,同樣在相當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科幻大片的預期觀影人群。而在既有本土電影類型當中添加科幻元素的嘗試,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科幻網絡大電影

    根據對各主要視頻播放網站的統計,2017—2019年,共有百余部科幻類型的網絡大電影(不包括動畫類,以下簡稱網大)上架。播放量最多的平臺是愛奇藝和優酷。從播放量貢獻來看,愛奇藝免費網大約占63%,愛奇藝付費網大約占30%,優酷免費和付費網大各占3%。這個分布情況也符合整個網大市場愛奇藝獨占比例最高的生態背景。總體來看,科幻網大單部最高播放量為5134.6萬次,平均播放量為每部591萬次左右。分類來看,愛奇藝付費網大的平均單部播放量最高,為840.8萬次,優酷付費網大的平均單部播放量最低,為249.2萬次。

    這些網大的題材類型多樣,包括時間旅行、人工智能、外星人、末日、電競等。一方面是因為網大的上架審核條件相比于院線上映審核標準而言寬松。另一方面是網大產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對制作公司的資金條件和行業經驗條件沒有太多限制。在視頻網站專項基金、人才培養計劃和優惠分賬條件的多方面扶持下,對制作方來說,網大按播放數據和單片付費數據分賬的盈利模式逐漸清晰,而且,這樣的回本方式也比院線更為輕松,2018年分賬金額最高的科幻網大《超自然事件之墜龍事件》就成功在上架5天內回本。

    與此同時,在整個網大的工業化水平仍不成熟的環境下,網大的精品數量仍然較低。一方面,播放量低于500萬次的“長尾”作品占比較高,為61.7%。這些作品的質量普遍較低,故事常常出現對國外經典科幻情節的“照搬全抄”或情節過于粗糙,常見的特點是以“美女”“兩性”為海報噱頭。另一方面,即使是播放量較高的作品,觀眾也很少對質量表示認可。從豆瓣評分看,在這47部作品中,僅有《海帶》和《孤島終結》評分高于6.0。作為少數口碑較好的網大,這兩部作品難得地在故事上獲得了網絡影評人和科幻電影愛好者的認可。其中,《孤島終結》作為一部小成本科幻電影,不僅在商業方面通過愛奇藝平臺獲得69萬元的分賬票房,投資回報率達98.34%(數據來自《愛奇藝2017年網絡大電影行業發展報告》),在藝術性方面,本片也入圍了加拿大CREATION國際電影,榮獲“最佳故事片”獎。作為微像文化“微光計劃”最早面世的成果,《孤島終結》的成功或許證明了微像文化“以小成本打造高品質科幻類網大”的理念在當前市場是可行的。網大作為題材包容性強、受眾年輕的平臺,能成為專注人文思考的小成本科幻片的一個有潛力的傳播平臺。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這種有成為精品潛力的小成本網大由于一般由新公司制作,不僅制作水平會相對粗糙,在宣發營銷上也會存在較多的缺陷,基本上只能依托視頻網站的推薦。而從豆瓣評分人數上 可以看出,像《孤島終結》這樣的作品本身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從長期發展看,如何完善宣傳發行,必然成為像微像文化這樣在影視行業相對“年輕”的制作方需要逐漸解決的問題。

    三、科幻電視劇及網絡劇

    網絡科幻電視劇(以下簡稱網劇)市場從整體上看“長尾”效應明顯,在“尾部”較長的情況下,也出現了多部“頭部”作品。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網共有9部單部播放量在500萬次及以上的科幻類型網劇上架,總播放量達91.96億次。相較于網大,網劇主要以小說和漫畫改編作品為主,平臺分布情況相比于網大更為多樣,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和搜狐等主流視頻平臺均有覆蓋。

    在這些平臺中,如果不考慮各平臺播放量數據計算方式的偏差(即均以前臺播放量計算),優酷的成績最為突出。在過去的一年半里,優酷僅憑借三部“頭部”科幻網劇就占據了播放總量的89%,充分反映了在一個不成熟市場里顯著的“頭部效應”。即使考慮播放量偏差,從豆瓣評分人數來看,這三部作品觀看人數排名也在前四。而這三部作品,除《鎮魂》是由時悅影視出品外,《顫抖吧,阿部》和《天意》均為優酷和其他公司聯合出品。也就是說,相比于其他視頻網站,優酷已經積攢了相對成功的自制網絡科幻劇經驗。

    優酷這三部作品和另一部熱度較高的搜狐平臺作品《端腦》有三個共性。第一,改編自本身有熱度的IP作品。《鎮魂》改編自網絡小說,《顫抖吧,阿部》改編自網絡漫畫,《天意》改編自《三體》面世之前保持中國科幻小說最高銷量紀錄的同名小說,《端腦》的原著漫畫則在網劇之前就曾被改編為動畫,在國產動漫迷中有一定口碑。這幾部網劇均在播出之前就引起了原著粉絲的關注。開播之后,這些粉絲在社交網絡上的自主傳播又吸引了第二批觀眾。第二,在連載階段,這幾部網劇均屬于視頻網站的主打劇目。視頻網站和App首頁最醒目推薦位的反復曝光,使它們在播放量上有了先天優勢。第三,這幾部作品的制作在網劇中處于及格乃至優秀水平。相比于播放量不足千萬次的作品,這幾部作品的故事和視覺效果都接近上乘電視劇水準。不過,隨著“頭部”科幻網劇的精品化模式逐漸成形,這幾年,“尾部”科幻網劇的水平仍然沒有太大提升。這種質量割裂的愈演愈烈也反映了當下科幻網劇市場中,雖然資本和人才大量進入,但在整體工業水平上仍然無法與上星電視劇相比。

    關于科幻網劇,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科幻如何融合本土元素。在這四部劇集中,除《端腦》是常見的未來科幻背景,其余三部都將科幻和中國本土元素緊緊融合在一起。考慮到現實限制,如鬼怪類網劇中的傳統元素容易模糊和“封建迷信”的界限,這種奇幻變科幻的調整其實是比較合理的。從各平臺和各制作公司公布的待播、在拍電視劇或網劇清單來看,未來一年半內,只有海巖父子執導的《昆侖歸》仍帶有中國傳統元素。

    取而代之的題材元素是人工智能。在國內科技行業人工智能“熱潮”的席卷之下,“AI”也成了科幻電視劇和網劇投資中熱門的關鍵詞。綜合官方和各方媒體報道,已有的三部人工智能劇均有著不錯的電視劇制作班底。

    四、科幻網絡動畫

    在以往的科幻產業討論中,一種主流的視聽藝術形式——動畫,尤其是網絡動畫,往往被科幻從業者忽視。作為二次元“ACG文化”的主要內容載體之一,動畫一直擁有著穩定的年輕受眾,但受“動畫=低幼”的刻板印象影響,定位受眾為青少年及成年用戶的國產動畫一直難以在電視上找到生存空間。近年來,隨著網絡視頻平臺飛速崛起,二次元用戶網絡消費能力逐漸提升,視頻平臺以其題材包容性強、平臺容量大的特點迅速成為非“低幼”型國產動畫的主要播放平臺。與此同時,國家政策的扶植,大量資本的注入和“原創產業鏈”的布局,也使網絡視頻平臺上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原創和改編國產網絡動畫。

    當前,國產網絡動畫仍主要以古風奇幻背景(如“畫江湖”系列)和網絡文學改編作品(如《全職高手》《魔道祖師》)為主,但也不乏像《超神學院》《納米核心》和《星游記》這樣優秀的科幻題材作品。在過去的一年半里,雖然只有4部科幻網絡動畫類作品上架,總播放量卻突破了20億次,甚至遠高于整個網絡大電影同類題材的總播放量。相比于院線電影、網大和網劇類作品,科幻動畫普遍擁有較高的觀眾口碑和長情的粉絲圈。一方面是受網絡動畫產業始終較高的進入門檻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網絡動畫作為一種青年文化,受眾容易對內容有高情感投入和身份認同。以播放量超過15.1億次的《超神學院之雄兵連》為例,其所屬的“超神學院”系列有三個特點:第一,以科幻軍事為題材。第二,世界觀宏大而復雜,且隨著系列發展不斷被補充。第三,粉絲互動活躍度高。而真人影視劇受成本和制作周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很難像“超神”這樣在四年時間內就鋪設好如此復雜的科幻軍事題材背景,也難以維持住已有粉絲。2017年上架的《納米核心》(第三季)在世界觀方面也有同樣的特點。從首播到第三季播出的三年里,《納米核心》也經歷了世界架構由粗糙到精細的打磨過程。但是,或許由于科幻動畫的受眾普遍抱有較高的視覺審美和故事審美期待,對待國產科幻動畫的要求也相對嚴格。這就導致,如果系列出現質量下滑的趨勢,觀眾容易選擇“棄劇”。于是,《納米核心》作為一個第一季“小爆”的作品,在第二季、第三季出現了播放量大幅度下跌的情況。這一模式也同樣出現在此前占據國內動畫市場的海外動畫上。可以說,國產科幻動畫一開始就處在與海外同類動畫彼此競爭的位置上,因而其制作方被“高標準嚴要求”的粉絲時刻監督著,如果質量水平一直穩定,粉絲就會富有熱情并對作品抱有“共同進退”的振興國漫的使命感,但如果出現劇情崩塌或其他問題,就會毫不留情地轉投其他制作水準更好的國產動畫或國外科幻動畫。

    目前的科幻網絡動畫基本以原創為主,少數改編作品如《末日曙光》等主要改編自網絡小說。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考慮到真人影視的高人力成本,院線電影的高宣發成本和嚴格的上映審核條件,在這幾個方面阻礙都相對較少的網絡動畫有潛力成為科幻文學新的主要改編形式。但從網絡動畫的商業模式看,目前改編動畫的原作基本都是源于網絡、順應網絡快閱讀審美,同時擁有網絡粉絲社群的網文IP。

    五、小結

    從科幻IP產業鏈的角度看,作為創意源頭的科幻文學本身存在諸多改編限制。

    第一,科幻文學的故事較網文晦澀,尤其國內的科幻作品,重概念創意而輕人物描寫,人物內在性格和角色互動往往較為平面單調,缺乏吸引粉絲的條件。

    第二,相比于其他題材的改編作品,科幻改編作品所需的時間成本較高。雖然網絡動畫會有較低的宣發壓力,但由于網絡分賬的收益上限遠不如院線票房,所以網絡動畫的成本預算也相對有限。在成本方面,時間成本高往往是國產動畫面臨的主要問題。動畫公司在幾年漫長的前期準備工作中倒閉的案例屢見不鮮。而科幻改編過程,需要精確視覺化的設定工程量較大,所耗的時間自然更多。

    第三,科幻IP本身自帶的粉絲有限。科幻文學的受眾面窄,讀者雖然也會成為某部小說的粉絲,但很少有讀者會進一步成為某一個角色的粉絲,對作品的情感投入和認同較網文少,由此也比較缺乏作為“自來水”在改編作品上架時自發宣傳的熱情。

    因此,對于有能力制作并長期運營“硬”科幻動畫的成熟公司或視頻網站,與其投入購買版權成本去改編一部收益未知的作品,繼續保持原創或繼續挖掘本平臺已有的文學漫畫IP更為合理。而對于沒有這樣的制作經驗的動畫公司或工作室,如果一開始就從“大IP”“硬設定”著手,也許并不是明智之舉。

    從院線電影到網絡大電影、網劇,再到網絡動畫,可以看出,“小而精”的科幻作品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有比較高的回報率。其中,網絡動畫市場制作門檻一直較高,精品化也一直是整個行業的重要目標。另外,如何在追求質量的同時合理降低時間成本,或許是影響未來是否能產生理想科幻影像產品的關鍵。

    總體來看,在過去的一年半里,無論是科幻電影、動畫還是電視劇,都呈現出市場整體體量增長、“頭部”作品精華化的趨勢。從短期來看,科幻在未來三年內也許難以成 為一種主流類型,但作為一種可以與其他主流類型結合的元素,科幻擁有極大的創新空間和發展潛力,必然將越來越常見于各類國產影視綜藝中。

    從長遠來看,國產科幻作品的發展動力主要有兩個:第一,我國觀眾對影視作品新異性的永恒追求,以及由此導致的國產影視行業從業者對內容和技術創新的自我提升需 。第二,我國追求建設科技強國的社會文化氛圍,這樣的文化環境源源不斷地催生出與科技相關的精神文化作品。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網絡的發展也為科幻作品的創新提供了富有包容性的視頻平臺,以鼓勵有潛力的新銳公司或核心人才創造出更多有藝術和商業價值的內容。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大眾對科幻的認知普遍不足,與傳統的言情、網文IP相比,科幻IP商業價值有可能已陷入“虛熱”。在整個國產影視產業高速發展、每年銀幕數量成倍增長、基于視頻平臺的網大、網劇作品爆發的“娛樂時代”,有意投身科幻影視的制作者往往只關注科幻作品的高回報潛力,而忽略在缺乏成熟的觀眾市場的前提下,制作一部科幻作品所需承擔的成本風險。但相信在科幻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從業者們如果在內容上大膽探索,在商業上謹慎權衡,并不斷反思已有案例,在未來幾年中能夠逐漸摸索出相對成熟的盈利模式。

    作者簡介:

    張鷴,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學士,香港大學青少年研究方向碩士。曾任圖書編輯,現為深圳仙田外國語學校心理教師。科幻迷,本科學習期間任校科幻協會會長,曾在《天文愛好者》《科幻世界》等刊物上發表作品。

    姜佑怡,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光明日報》“科海觀潮”版專欄作者。專注于科幻文學與想象力教育研究與實踐,著有《科幻應該這樣教》等。

    2021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地址|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国产看午夜精品理论片|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三级精品|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无套|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www.国产精品.com|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伊人久99久女女视频精品免|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