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 與子同妍
在全國抗疫大潮中,他們是一朵
普通的浪花,但一樣綻放美麗。
——題記
他叫朱景航,她叫庫媛;他帥氣沉穩,她柔婉可人。這是一對90后情侶,再過一兩月,就到2020年的“三八婦女節”了,那是他們走進婚姻殿堂的日子。
就在兩顆相愛的心,滿懷憧憬的時候,一場被命名為“新冠病毒”的災難,突然降臨到了他們所在的城市武漢,并且朝著全國蔓延。盡管是醫療戰線上的新兵,可朱景航和庫媛依然敏感到了它不同尋常的威力。
說起來,庫媛與朱景航的相識,緣于共同的醫學志向。那是2015年,本科畢業后,河南禹州的朱景航,湖北麻城的庫媛同時考入貴州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二人的專業方向分別為醫學影像學院的“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和“超聲診斷”。朱景航的導師周石與庫媛的導師陳霞,都是本專業有名的教授,這讓他們備感幸運。
第一次來到秀麗的山城貴陽,撲面而來的明快與清爽讓兩個年輕學子適應很快,他們在順利完成了學業的同時,也收獲了甜蜜愛情。研究生期間,學校圖書館和林蔭道,以及相寶山的黔陽半壁,南明河的六橋煙柳,都曾留下他們青春的背影。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2018年那個“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季節,他們告別母校,攜手來到江城武漢。27歲的朱景航考入武漢市第一醫院介入科;26歲的庫媛也應聘到武漢中心醫院超聲影像科。
工作穩定了,組建小家庭自然提到議事日程。他們計劃鼠年春節,分別到麻城和禹州同兩方父母商量婚禮有關事宜。誰知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切戛然而止。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疫情就是命令!來不及與雙方父母溝通,就果斷退掉了往返車票。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一場抗疫持久戰拉開序幕,二人迅速將疫情相關信息,通過微信告知父母親友,并提醒他們做好防護。
很快,讓人揪心的感染數據不斷攀升,市民陷入恐慌。隨著國家和省市防控措施的及時出臺,朱景航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市第一醫院,以及庫媛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市中心醫院,都成了抗疫的重要戰場。朱景航工作的介入科,雖不像呼吸、ICU疫情一線科室那樣緊張,但也處于急診手術待命狀態。而庫媛和她的同事們一直值守在科室,不斷接診各種病患。
武漢的防控形勢逐漸進入白熱化,馳援湖北的各省醫療隊,從四面八方逆行而來,匯聚成勢不可擋的抗疫大潮,朱景航、庫媛如同兩朵晶瑩的浪花,迅速融入其中。
疫情肆虐,醫院一派繁忙。當朱景航看到自己的前輩和同事們在一線病房奮戰的身影,就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想,作為年輕的自己,此時此刻就應該出現在最緊張、最危險的抗疫前沿。于是主動請纓,并很快被批準參加支援江漢方艙醫院戰“疫”。
江漢方艙醫院位于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由國家馳援的9支醫療隊,以及武漢6家醫院共同值守。僅朱景航工作的西區,就有來自廣西醫療隊、湖北省中山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兒童醫院等多個醫療單位。
在方艙的那些日子,朱景航每天靠共享單車騎行上下班。為趕早,他常常是清晨6點多出發,半小時左右到達。就算是深夜兩點的班,他也是清早出發,為的是讓前一班的同事能早一點休息。其實,疫情期間,一線醫護人員上下班,有愛心志愿者組織的車隊義務接送,但是朱景航仍然堅持自己騎行。過度疲勞情況下的騎行,讓庫媛很為他擔心,生怕在路上發生不安全問題。可朱景航說:“志愿者師傅人手緊張,又非常辛苦,送送女同志和年長的醫生就行了,自己年輕,盡量不麻煩他們。”
在方艙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朱景航更加堅信團結就是力量。他和來自不同地方的同行們并肩作戰,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深切地體會到,醫護之間、醫患之間就像一個大家庭,相互支持,彼此關愛。他每日下班之余,瀏覽手機微信的“醫護群”“病友群”。那里有醫護人員為病友們答疑解惑的,有醫護之間業務交流的,還有醫患之間、病友之間情感互動的等等,氣氛和諧活躍。方艙醫院,堪稱是用中國智慧凝成的“生命之舟”,也是救人于危難的“諾亞方舟”。就江漢方艙醫院而言,更是創造了多個“之最”,如:占地面積最大、開放床位最多、累計收治人數和累計出院人數最多。
一直堅守在方艙的朱景航,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忙碌和緊張。因為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及護目鏡,他鼻子一度被壓傷,導致感染形成膿瘡。可他在簡單涂抹藥膏后,又繼續投入工作,他知道,這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其他戰友身上。
再說庫媛和她的同事,也在經受著最嚴峻的考驗。疫情期間她值守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距曾讓人談之色變的華南海鮮市場僅僅兩公里。疫情剛開始,后湖院區就設立了發熱門診,且早早地確定為定點醫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由于剛開始醫療物資匱乏,醫護人員因得不到很好的防護而出現感染,同科室的戰友紛紛住院隔離。特別是眼科醫生李文亮,甲乳外科主任江學慶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離世,一時負面消息增多,朋友圈的“蠟燭”一盞盞點亮,大家的心情一度跌落谷底。但很快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經政府和各部門的多方干預,抗擊疫情的局勢逐漸好轉,各類防護物資涌向武漢,各省醫療隊逆行而來。同時,醫院病區的墻壁、走廊張貼了許多關于疫情防控的知識,門診大廳的電子屏幕不停滾動著“同舟共濟馳援武漢,堅定信心,共克時艱”等充滿正能量的加油文字,大家緊張不安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
搶救生命,跟時間賽跑。庫媛所在的科室擔負著全院的超聲檢查,因為疫情特殊,這樣的檢查,須在病床邊進行。面對20多個隔離病區,20多層樓高,前前后后,上上下下,不要說工作,就是穿著防護服轉一圈都難以承受。加之防護服和隔離衣物屬于緊缺物資,本著節約,進入疫區后通常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能上廁所,汗水濕透衣背,霧氣遮住護目鏡,口罩勒痕留下壓瘡。但從未有人抱怨,有的只是她們在樓道、走廊、病房,穿梭忙碌的身影。
在超聲科,庫媛是同事們心中的開心果,活潑的性格,滿滿的青春活力,即便穿上笨重的防護服,也掩飾不住她“萌萌噠”的外在形象。有時候,她會在背后的名字旁邊加上“小超人”“加油”或一張笑臉圖案什么的,她銀鈴般的笑聲隨時在感染著周圍的人,為緊張的氛圍增添一縷輕松的氣息。她說,自己是共產黨員,一定要展現更多的正能量。
隨著抗疫工作的全面深入,一線需要大批的醫療防護物資進到醫院,后勤人手吃緊,亟需信息聯絡員、統計員、搬運工,盤存人員等等。為此,超聲影像科組織志愿者團隊,庫媛第一時間報名,和志愿者同事們利用輪休時間支援后勤工作。成為既上前線,又下后勤的“小超人”。
超聲科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每次檢查結束,離開病房之際,會聽到患者發自內心的感謝的話語,就會獲得一份慰藉,一種鼓舞。說起來,庫媛一家都在為抗疫做貢獻。除她和景航,她的爸爸媽媽也在抗疫一線。媽媽是麻城市人民醫院的一名醫務工作者,爸爸則作為村鎮派駐干部一直在基層開展群防群控,是名副其實的“抗疫之家”。
而對于朱景航來說,同樣得到來自家鄉的支持。就在他和戰友們在一線奮戰之際,他的家鄉禹州卻在以另一種方式為他加油鼓勁。那是2020年3月4日,《河南日報》以題為《推遲婚期,放棄輪休!禹州90后小伙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通訊,報道了朱景航在武漢抗疫的事跡。
家鄉人民的關心和激勵,讓朱景航備感光榮和溫暖。他當即通過微信朋友圈,表達自己抗疫的決心和信心。他說:“上有政府團結人民一致抗疫,下有領導下沉社區關心群眾,這場戰役一開始就注定勝利!”
一晃兩個多月過去,堅守在抗疫一線的朱景航和庫媛,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有了很大升華。同時,也讓自己的業務能力得到了實踐的檢驗。
是啊,誰說90后是垮掉的一代!也許,朱景航、庫媛,以及同他們一樣年輕的白衣戰士,用自己的行動作了最好的回答。回想起2003年非典的時候,他們還是青澀的少年讀書郎,如今卻擔當抗疫生力軍,成為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當下,疫情接近尾聲,逆行而來的援鄂醫療隊陸續返回。可景航、庫媛們依然堅守在抗疫一線,盡管沒有新聞鏡頭,遠離鮮花掌聲。
“三八婦女節”,原本是景航、庫媛最為心動的日子,因為疫情錯過,才有了那張別樣的“婚禮照”。在這春暖花開的日子,為他們唱一支悠遠的戀歌吧:“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相信雨過天晴后,定是紫燕雙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