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她們——是母親,是女兒,更是戰士 迎風吐蕊 朵朵花開
    來源:文藝報 | 曾散  2020年04月03日06:47

    采訪支援方艙醫院護士田芳芳(左)、謝宇雯(右)

    夜幕四合,武漢長江二橋上的霓虹燈漸次點亮,閃閃爍爍,明明暗暗,即使璀璨,卻少了觀眾,顯得冷冷清清,仿佛哪座山岡溝壑的野花,兀自綻放,顧影自憐。武漢這座城市的活力與喧囂都停滯了,被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重重地踩下了剎車,匆忙急促而又危機四伏。

    父母送女上戰場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旋即打響,4萬多白衣戰士從四面八方星夜馳援,會師武漢。李佳辰就是那四萬分之一,從北京逆行而來。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剛結束前一天的戰斗任務,在駐地休整。穿上防護服,她就是沖鋒陷陣的白衣戰士,勇斗病魔,脫下鎧甲戰袍,她又變成了文靜的鄰家妹子。

    在李佳辰的眼里,母親是她的榜樣,這次她帶著母親的祝福與牽掛而來。“得知你要去武漢前線的消息,一時間有些恍惚。思緒拉扯回17年前,我去非典前線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那時你剛剛9歲,也許你還不懂非典是什么、前線是什么。為了能給媽媽加油鼓勁兒,你用稚嫩的小手給媽媽彈奏了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那時的媽媽,身上肩負著醫務人員的責任與使命,雖然義無反顧奔向前,但心里最牽掛、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年幼的你。”這是一位曾經的逆行者,一位母親寫給出征女兒的拳拳話語。

    李佳辰說,20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自己還小,不能確切地理解什么是前線、什么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在她心里,媽媽是個拯救生命的英雄。就像動畫片里救人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超人。那時的她,不懂得奮斗在一線的辛苦和危險,只是驕傲地感到,她有一個超人媽媽。

    從2月9日晚上9點開始,李佳辰也變身超人,駐守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帶著媽媽的叮囑,奮戰在重癥病房,她一個人要照顧五六名患者,輸液、打針,負責他們的生活起居,幫助他們舒緩心理,每一樣工作都盡心盡力,她經常會想到媽媽在信中提醒的“如何給病人傳遞溫暖”。

    對于重癥患者來說,改善通氣很重要,李佳辰要認真盯住每一位所負責的患者,除了幫他們減輕呼吸機帶來的不適,還要及時拍背、吸痰。盡管每天都直面風險,可她覺得護佑生命就是她的職責所在。

    病房里很多事都讓李佳辰感動。有次上班,一個上著呼吸機的阿姨喃喃地好像在重復說著一句話,李佳辰以為阿姨哪里不舒服,就把她的面罩稍微扣開一點,讓她一字一字慢慢說:“你們是救我命的,謝謝你!”阿姨重復的這句話,讓李佳辰瞬間淚目。

    她所在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療隊接診的65名重癥患者中,而今大部分康復出院。作為護理團隊的一員,李佳辰說自己只是做了小小的貢獻,但抗疫一線的歷練卻讓她收獲了大大的成長。

    這是一次血與火的考驗、一次生與死的較量,讓26歲的李佳辰對生命有了更多一層理解,也讓她真正體會到了白衣戰士的使命與責任。

    比李佳辰早10天,李宗育帶著父親的牽掛和叮囑踏上了逆行之路。1月27日18:30,李宗育隨隊從南京南站出發,經停徐州,轉乘坐臥鋪,于28日早晨6:50抵達武昌站。

    1992年出生的李宗育,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師。“我未婚,父母未老,無牽掛,有經驗能勝任,我選擇我無悔!”這是她請戰的理由,簡單而堅決。

    李宗育的果敢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軍人的許多優良傳統也在女兒身上傳遞,比如奉獻,比如擔當。臨行前,父親即興賦詩一首《送吾兒赴武漢戰役》。“風蕭蕭兮易水寒,不計安危赴國難,恨無子嗣承祖志,幸有愛女學木蘭。”李宗育的父親也深知,武漢人民更需要像女兒這樣的白衣天使去守護健康。

    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走進病房的李宗育,感覺自己儼然成為了像父親一樣的軍人,只是在不同的戰場。她的戰場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重癥二區,新冠肺炎病毒是她的敵人,她要竭盡所能,和戰友、和患者并肩戰斗。

    2月17日晚,李宗育第一次上夜班,她跟戰友一起為患者翻身、拍背、交流病情……交班結束,病房恢復了夜晚的寂靜,但她的內心卻起起伏伏,始終靜不下來,時刻處于警醒狀態。

    那天晚上她看護的是一位72歲的爺爺,老人基礎疾病多,病情危重。血透結束后,李宗育準備撤掉儀器,老人顫顫巍巍地舉起手,指著旁邊的板凳,示意她坐下休息。李宗育知道老人嘴里說不出話,但老人的眼神里滿是慈愛。李宗育向老人點點頭,緩緩坐下,輕輕拍著老人的肩膀,安慰他入睡。李宗育說,雖然很累,但內心卻被老人的關懷填滿。

    采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援鄂護師李佳辰(右)

    那天下班已經是凌晨1點,李宗育接到父親從南京打來的電話。父親擔心女兒走夜路害怕,特意看著時間等女兒下班。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哪個做父母的放心讓女兒奔赴最危險的地方。但李佳辰、李宗育身為白衣戰士,她們覺得救死扶傷是職責所在。她們表達過一個同樣的觀點,都覺得在武漢的這段時間,自己突然長大了。

    最美的年華

    春天是草木蓬勃生長的季節,年輕的生命也在這個春天里櫛風沐雨、拔節成長。和李佳辰、李宗育年齡相仿,朱海秀同樣正處在人生的最美年華,她卻瞞著父母,來到戰場。

    朱海秀的黑眼圈讓我印象最深刻,面對央視的鏡頭,她不敢跟父母道一聲平安,怕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我不想哭,哭花了護目鏡沒法做事。” 我見到她的時候,特意要查看她的黑眼圈是否消退,她哈哈大笑。“早就好了,那時剛來沒多久,患者多,醫護人員缺人手,上班的時候累,倒班導致經常睡不著,所以眼睛才像大熊貓了。”

    朱海秀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科ICU護士,1月24日除夕夜,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她作為醫院首批援鄂醫療隊23名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北上武漢。

    有著“90后”說走就走的灑脫,背地里也有著父母親情的牽絆。她來自一個幸福的家庭,在歡笑中長大。也正是因為這樣,她才會特別留心父母的感受,不想讓家人擔心。平時,朱海秀是戀家的孩子,每周要跟家里視頻兩三次。出征后,為了不暴露自己到了武漢,她幾次狠心拒接家人視頻,只說自己在工作。直到有天,母親發來視頻,說夢見她到了武漢,她突然沒忍住,淚如雨下。向母親“坦白”的時候,她看到父親坐在后面抹眼淚,那是她第一次看見父親哭。

    這位惹哭了父親,又惹哭了無數網友的朱海秀,在漢口醫院隔離病房里卻成了“笑聲擔當”。“發飯啦,發飯啦。爺爺,吃飯啦!叔叔、阿姨吃飯啦!”朱海秀值早班的時候,她總會特意用家鄉河南話,在病區里歡快地招呼著。湖北比鄰河南,語言上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候她也會學武漢話,那清脆的聲音,總能讓患者心情舒緩不少。

    21床的患者朱海秀喊他為張叔,同許多疫區病人一樣,容易焦慮、敏感、沒有安全感。他有糖尿病,餐前要打胰島素,總是執著地提醒每一個經過的護士,但又拒絕測血糖、體溫,被催多了還會發脾氣。每當張叔不聽話的時候,就該朱海秀上場了。

    她的絕招是裝兇:“你要乖乖配合才能好得快,要是你不聽話,我就跟你吵架,天天跟你吵。”朱海秀總是這樣“嚇唬”張叔。看到小姑娘一板一眼的樣子,張叔就會淡定下來,連擺著手說不要跟她吵架,然后配合醫囑。

    我問她年紀輕輕來到武漢,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什么?她說,講實話,其實我也怕啊!還沒看過祖國的大好山河,還未實現帶父母旅行的諾言,還未履行與朋友的約定。但作為黨員,就該往前沖;作為醫護人員,救護病人是我的職責。

    在全國逆行湖北的4萬多醫療隊員中,很多人像朱海秀一樣,瞞著父母,瞞著家人請戰,甚至已經來到湖北,家里人仍然還蒙在鼓里。她們不害怕上前線,但她們怕殘酷戰斗所衍生的恐懼蔓延至親人心中,她們獨自承擔,她們默默堅強。

    李朵華申請援鄂也未跟父母商量,她跟很多援鄂人員的情況大同小異。武漢的疫情暴發之后,她密切關注形勢的發展。2月5日那天,正上著班,醫院發出通知選派援鄂人員,她毫不猶豫就報了名。李朵華是長沙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隨湖南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來到湖北黃岡,小分隊進駐麻城市人民醫院。她說,醫院10人參加援鄂醫療隊,其中8個女同胞,5個“90后”。

    “你才25歲,父母怎么會同意你到湖北來冒這個風險?”我問她。

    “報名之后的很多天也沒跟家里人講,直到出發那刻,思前想后才打電話告訴他們,反正不管支持不支持,我都要勇往直前,就沒給自己留退路。”李朵華說,我瞞著他們來支援湖北,父親發了脾氣,責怪我這么大的事都不跟家里商量,非常擔心,我說我們是專業人士,講了很多好話。

    2月11日晚上11點,李朵華到達湖北麻城,父親特意打來電話叮囑,說看到新聞報道,湖南省委書記和省長都親自到高鐵站給她們送行,說明政府高度重視,會有充足的保障,那條新聞給父親吃了定心丸。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這一天也是李朵華正式進入病房的日子。她早早起了床,早餐不敢吃太飽,更不敢喝水,口渴難耐就用棉簽沾點水涂抹在嘴唇上。

    即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那天的電閃雷鳴讓李朵華心有余悸。去醫院的路上,天氣突變,雨越下越大,大家的緊張和焦慮也如地上的積水,越積越多,橫沖直撞。

    “等真正進入了工作狀態,就沒有時間去害怕了,因為剛來那段時間,患者比較多,實在是太忙了。”李朵華說,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位90多歲的奶奶,老人家骨瘦如柴,吸著高頻氧氣都依然有些氣促,看著老奶奶難受的樣子,她內心頓時有些絞痛,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很沉重,壓力也很大。

    老人家基礎疾病多,情況不容樂觀,所以李朵華每次當班都對老奶奶多一份細心。有次老人家說想吃面包,李朵華想方設法第二天就給她帶去了面包,一點一點喂給她吃。面包沒吃多少,老人家抓著李朵華的手說,她想回家,能不能送她回家……

    老人家煎熬著,醫護人員努力著,十幾天的時間被拉伸得異常漫長。老人離世的消息傳來,李朵華眼淚洶涌而出。“沒想到這么快,感覺自己在死神面前又顯得這么無力,希望以后我們更加強大,能多在死神手里搶回幾個人。”這件事淤積在李朵華心里,久久沒有消散。

    患者一個接著一個痊愈出院,這是李朵華最高興的事,她說:“愛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我們堅信這場戰‘疫’的全面勝利就在眼前,就像春天已經到來一樣!”

    3月8日,當地婦聯給每一位醫療隊女隊員送來鮮花,這也是她們這段時間以來難得的輕松時刻。李朵華給我發來一張照片,她蹲坐地上,四周被鮮花圍繞,花叢中的她也笑靨如花。

    生命之舟的愛與溫暖

    如花的年紀,在這花開的季節,一個個靚麗的身影奔跑在各大醫院走廊上,穿梭在病房里。為了患者早日康復,她們竭盡全力,用責任,守一道門,護一座城。

    “沒有一點才藝還不好意思進方艙醫院。”謝宇雯說這話的時候,笑得很燦爛,眼睛瞇成一條線。為了幫助患者緩和焦慮情緒,她使出了渾身解數,全力以赴。謝宇雯是第三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她來自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她們進駐的是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為這里的患者進行以中醫為主的治療。

    方艙醫院都是輕癥患者,統一集中救治,人數眾多,動輒幾百人。消除患者的焦慮是醫護人員的頭等大事,除了服用藥品,最主要的是緩解情緒,提振他們戰勝病毒的信心,進而促使其自身免疫系統發揮最大作用。

    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休艙的第二天,我在武漢東湖學院教育培訓中心見到了謝宇雯,這是她們的大本營,駐扎著來自河南、湖南、江蘇、陜西、天津五個省市的中醫援鄂醫療隊。

    一米七多的身高是謝宇雯的顯著特點,頂著兩個發髻出現在我面前,朝氣蓬勃,青春煥發。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是唯一采取純中醫藥治療的方艙醫院。作為中醫人,謝宇雯感到很自豪。除了服用中藥湯劑,她們還將耳穴壓豆、穴位貼敷、艾灸等中醫特色治療帶進方艙醫院。

    心理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尤為重要.謝宇雯根據自身優勢想了一個辦法,率先在她看護的病區教授患者練習五禽戲。

    謝宇雯說,方艙內的患者病情較輕,如何讓大家的“住院”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考驗著她們這些醫護人員的“才藝”。五禽戲是華佗首創的傳統養身功法,具有調節氣血、促進抗病能力恢復的作用,謝宇雯平時多有練習,于是在方艙醫院當起了教練。從最開始的幾個人到后來每次都有五六十人參加,反響熱烈。很快,五禽戲在其他病區迅速推廣。再后來,八段錦、廣場舞、健身操等健身方法陸續登場。

    謝宇雯筆下的治愈系漫畫,也成了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患者追捧的藥方,一個個呆萌鮮活的人物,一行行俏皮可愛的文字,讓很多人天天等著她更新作品。

    2月13日,是謝宇雯24歲生日。她說:“這是我記憶中最特別的一次生日。”她忙碌在方艙醫院,沒有生日蛋糕,也沒有家人的陪伴,但她收到了無數的祝福和鼓勵,讓這個身處異鄉的“90后”姑娘倍感溫馨。她把這個特殊的生日過成了方艙里的日常,平凡、瑣碎,卻又溫暖,充滿力量。

    謝宇雯清晰記得有位護士姐妹在病人出院時講過的話;“我們來武漢支援他們,他們也時時刻刻在溫暖我們。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是武漢人感恩的心。”她說,作為醫護人員,病人的康復肯定是她們最大的動力,如果重新選擇,她還是會毫不猶豫,申請出戰!

    田芳芳跟謝宇雯是戰友也是老鄉,同時進駐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她的爽朗笑聲成為許多患者的一劑良藥。大大咧咧的田芳芳是一名“90后”女生,性格開朗,善于活躍氣氛,我見到她的時候,仿佛刮來一陣風,抑或是照射過來一道光,澄澈明亮。

    “全家都是醫護人員,父親和哥哥是醫生,母親和嫂嫂是護士。”說到家人的態度,田芳芳很自豪,因為父親當年就在一線抗擊過非典,父母都很支持女兒的想法,只是囑咐她要做好防護,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她們是第一批進艙醫護人員,方艙醫院的工作遠比想象中的困難。田芳芳說,工作內容可能和平時在醫院差不多,主要是一些基礎護理、生活護理等,但因為身穿幾層防護服,體力消耗大,出汗多,又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身體透支厲害。

    第一天上夜班就讓田芳芳吃了苦頭,那天雨特別大,外面氣溫很低,但她被防護服捂著,全身冒汗。“外面下大雨,感覺防護服里下小雨。”冷熱交替,導致她偏頭痛復發,煎熬了好幾天。

    一點小病小痛從來就擊不倒樂觀的田芳芳,很快她就“滿血復活”。田芳芳說,她們是第一批進駐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沒有參考的經驗,都是一邊摸索一邊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逐步運轉順暢,到后期各種壓力就沒那么大了,在醫護人員的帶動下,醫護和患者之間、患者和患者之間互幫互助,相處得很融洽。

    在這里,田芳芳還變身成為一位患者阿姨的“女兒”。田芳芳很感謝這段奇妙的緣分,她說,楊阿姨剛進方艙的時候非常焦慮,晚上經常一個人偷偷流淚,后來得知,阿姨的兒子也確診新冠肺炎,她既擔心自己,更擔心兒子,心理壓力大。于是,田芳芳用上了在醫院學到的本領。她嘗試著用“話療”方法和阿姨溝通,給她做心理疏導,后來兩人相互加了微信,每天和阿姨聊天成了田芳芳工作的一部分。

    有天,田芳芳收到一條楊阿姨發來的微信:“謝謝你,我的女兒。”看到這幾個字,田芳芳感觸很深,她感受到了阿姨的信任,患者把自己當成了親人。

    其實每個人和每個人的距離并不遙遠,只要你坦誠相待,發出你的光和熱,那收獲的也一定會是光和熱,就像田芳芳和楊阿姨她們一樣,她們之間的愛與溫暖在這座生命之舟里流淌。3月2日,楊阿姨康復出院,“母女倆”的情緣繼續通過微信延續著。

    有一件事讓田芳芳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她突然之間就成為了“網紅”,主持人孟非還發微博親自為她征婚,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就知道你也會問這個問題……”我剛開口,她就搶過了話頭,接著一陣“魔性”的笑聲從她的口罩里傳出來。

    田芳芳跟我還原當時的情況,工作間隙,為舒緩壓力,她與同事在紙上寫下疫情結束之后自己的心愿,她寫下的“心愿”是:希望疫情結束,國家給我分配一個男朋友。“我同事是單身,寫了差不多的內容,自己單身也跟風寫了這么一句話。”田芳芳說,純粹是為了調節氣氛,苦中作樂,不知道怎么就傳出去了。

    說起征集男友這事兒,田芳芳小女生的氣質有所顯現,有些羞澀起來。“男朋友會有的,就像疫情會結束一樣。”她對這兩件事都很有信心。田芳芳說,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是一個有愛的大家庭,因為一場疾病讓大家相聚在一起,也是這一段特殊的緣分,可能會讓大家更加珍惜健康和生命。

    是支援,也是反哺

    徐意跟田芳芳比較,有一個共同點,也有一個較大區別。她們兩位都是在大學期間入了黨,我采訪的時候,笑稱她們為“年輕的老黨員”,這是她們的共同點,但徐意的區別在于,她已經談好對象,如果不是這次疫情,她就該領證結婚了。

    27歲的徐意是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隨浙江省醫療隊來到湖北,在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援。徐意的未婚夫跟她同歲,是一名技術男,原本準備春節期間結婚,但是疫情暴發后,徐意就一直在醫院前線工作,所有的事情都為抗擊疫情讓路,結婚也一樣。醫院征集援鄂醫療隊員之后,她又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來支援湖北,徐意不僅是出于醫者仁心的奉獻精神,她還有另一層含義,因為她的醫學護理知識是在這片土地上獲得的,她想以己所得,反哺這里。位于荊州的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是徐意的母校,她在這里度過了充實而美好的大學時光。學校團委的老師告訴我,徐意在校期間是校團委學生副書記,品學兼優,還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

    徐意說,湖北于她有恩,她對這里很有感情,在這里她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學。疫情暴發后,徐意第一時間向武漢的同學了解情況。她做了一個決定,她要到湖北來,到前線來,要和同學們一起奮戰。“我覺得我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很弱,但是如果我來了,就能夠出一份力,算是回報這方土地。”這就是她的初衷。

    在疫情的“風暴之眼”中,總有些堅定的身影令人動容,他們以星星之火,點燃人們生的希望,以負重前行,去守護人們的歲月靜好。

    “無論是像汶川地震那樣的天災,還是今天這樣的疫情災害,醫護人員永遠都會沖在一線,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徐意說,即使沒有來湖北,她也會是在浙江抗擊疫情的一線,盡自己的一份力。

    徐意有一個師姐叫王雪,早她一年畢業于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王雪是北方姑娘,現在是遼源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2月2日,大年初九,她隨吉林省援鄂醫療隊跨越幾千公里,踏雪而來。

    舍下家人,堅毅逆行。當被問起為什么堅決的選擇來武漢時,王雪回答道:“因為在荊州上學,始終記得這片土地帶給我的感動和溫暖,湖北是我的第二故鄉。”

    跟徐意一樣,王雪在湖北求學期間表現十分優秀,是湖北省大學生“三下鄉”志愿者先進個人。這里教給了她受用一生的護理技能,也培養了她勇于承擔的價值取向。她說,多年前帶著不舍離開這里,如今這里“生病”了,這里需要她,她愿意用學到的一切,奮不顧身回到這片土地,竭盡全力。

    2月6日上午,王雪隨隊正式進入戰斗,戰斗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疫情一線。王雪說,她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陣仗,難免有所恐慌,但她更明白,首先要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調整好狀態,才能更好地去沖鋒陷陣,況且還有那么多并肩作戰的戰友。穿上尿不濕,套上防護服,戴著兩層口罩,幾層鞋套,幾層手套,雖然難以活動,但她們盡力向前,不敢有絲毫懈怠。

    “表面上是我在護理他們,實際上是他們在洗滌我的心靈,是他們給我上了人生中特別的一課。”這是王雪的體會,她希望盡她所能讓患者少受些苦痛,這也是她作為白衣戰士存在的價值。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究竟為了什么而活著?我想,應該是為了心中的那份執著。王雪告訴我,選擇學醫,也許不是她最初的心愿,但是她永遠會記住鐘南山講的那句話:“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人生而平凡,卻無時無刻都在締造奇跡而不甘于平凡。決戰來襲,逆風揚帆,她們一個個年輕的白衣戰士不是不害怕,而是因為她們有自己想要保護的人和想要保護的國家。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3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從除夕夜第一批醫療隊到達武漢,到目前為止共有346支醫療隊、4.26萬醫護人員抵達湖北,與當地醫務人員并肩作戰。在這4.26萬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女性醫護人員達2.8萬名,占比超過百分之六十五,她們是妻子,是母親,是女兒,更是戰士。而這些巾幗英雄當中大部分又都是像李佳辰、李宗育、朱海秀、李朵華、謝宇雯、田芳芳、徐意、王雪一樣年輕的“90后”新生力量,她們的事跡或許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的赤誠之心卻灼灼其華、閃閃發光。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她們用稍顯稚嫩的肩膀撐起了疫情災區患者的整片天,她們朝氣蓬勃,青春煥發,仿佛珞珈山上那一樹樹被風吹綻的早櫻,在這個春寒料峭的季節,在荊楚大地上,迎風吐蕊,朵朵花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 91精品国产91|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三上悠亚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乱人伦小说区|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assbbwbbwbbwbbwbw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视频久re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久青草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中的精品一区的|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看|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片|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99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