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人類曾經佇立,現在也還在這里 ——關于流行病文學的閱讀和思考
    來源:文匯報 |  編譯/高矅  2020年03月27日08:37

    《美國天使》

    圣塞巴斯蒂安是基督教藝術中的圣徒形象之一。他原本是古羅馬禁衛軍成員,在3世紀時因信仰基督教而被戴克里先皇帝下令亂箭射死。古羅馬曾多次發生大瘟疫,傳說第四次大瘟疫中,人們敬捧著圣塞巴斯蒂安的圣骨游行并虔心懺悔,大瘟疫因此得以遏制。因此,14世紀黑死病席卷歐洲時,圣塞巴斯蒂安被尊為“瘟疫主保”。他在文藝作品中常被描繪成遭亂箭射穿的形象,深受黑死病之苦的人們,把疾病的隨機性和圣塞巴斯蒂安身上的亂箭聯系起來,因此,這位圣徒的形象和他身上的箭鏃更加引人共鳴。正如約翰·凱利(John Kelly)在關于黑死病歷史的著作 《大死亡》(The Great Mortality: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Black Death,the Most Devastating Plague of all Time)中所表達的,對許多歐洲人來說,瘟疫被視為亂箭般的懲罰。

    流行病也消解了信仰的力量,約翰·哈特徹爾(John Hatcher)在《黑死病》(The Black Death:A Personal History)中寫道,許多人“聽天由命”,因為“命運落在何處”,就像射向圣塞巴斯蒂安的箭一樣難以預測。而在醫學史家羅伊·波特(Roy Porter)筆下,14世紀的黑死病不但給人們留下長久的陰影,也留下一些延續至今的文化元素。根據他在《理性時代的肉身》(Flesh in the Age of Reason: The Modern Foundations of Body and Soul)一書中的研究,今天的萬圣節裝飾、海盜文化中的標志等,都是一種紀念,紀念人類曾經在疫病大流行中的悲壯抗爭。

    15世紀瑞典教堂畫家阿爾伯特斯·皮克托(Albertus Pictor)在斯德哥爾摩一處鄉村教堂留下了主題為“與死神對弈”的壁畫。這是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57年的電影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的靈感來源。電影講述了騎士布洛克與黑衣死神對弈,過程中回顧了他在瘟疫蔓延的歐洲大陸的經歷。影片同時呈現了命運之手的操弄、人類的掙扎和幸存,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在命運的棋局中,人類并非時時是高手,相反,有時候面對的棋局非常糟糕。

    流行病文學可謂文學中的一大傳統,其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記錄恐慌、絕望等體驗,還在于表現人類的“絕地反擊”。最著名的瘟疫文學之一是薄伽丘的《十日談》,講述了幾名意大利青年男女在佛羅倫薩郊外躲避傳染病,用講故事的方式度過十日。這些故事看似低俗,卻是一種自我療愈,青年感到命運和大自然的無常,也意識到宗教的無力,這些口無遮攔的故事意味著掙脫中世紀宗教的枷鎖,而《十日談》也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淵源之一。

    杰克·倫敦(Jack London)的小說《猩紅瘟疫》(The Scarlet Plague)則表現人類面對流行病的殺傷力時仍然竭盡所能追尋文明的連續性。小說的主人公、英國教授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回憶起2013年在倫敦暴發的被稱為“紅死病”的出血熱,這場瘟疫迅猛發展,消滅了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口。大約60年后,史密斯回憶起紅死病以前曾有過的復雜的人類文明,一時難以分清那是真實的過往還是腦海里的幻覺。倫敦寫道:轉瞬即逝的人類系統像泡沫般消失,人類在地球上的辛勤勞動簡直就是泡沫。

    《猩紅瘟疫》故事直到遙遠的2073年才結束,同一年,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流行病故事《最后之人》(The Last Man)徐徐鋪開。小說的主角萊昂內爾·韋爾尼(Lionel Verney)在2073年全球流行病中幸存,成為了“最后的人類”。他獨自留在荒涼的世界上,只有荷馬和莎士比亞的幽靈與之相伴,只能對著空無一人的觀眾席侃侃而談。但文學的意義正樹立于此:微生物和細菌無法抹去人類的存在,人類的聲音會始終回響在大地上。

    關于艾滋病危機的經典文本之一是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戲劇劇本《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美國天使》糅合了20世紀初猶太移民問題、麥卡錫主義、同志社區對抗艾滋病的努力等豐富主題。劇本的洞察力體現在,認識到了美國社會中流行病與政治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治療的權利和醫療資源的分配都無法躲開政治博弈。庫什納寫道:“美國沒有神,沒有鬼怪,沒有精神上的過去,只有政治,而欺騙者卻在不可避免的政治斗爭中回旋。”流行病的悲劇色彩在這部作品中格外濃重——處于生命頂峰的年輕人可以被自己的肉體謀殺。

    相似的關懷在蘭迪·希爾茨(Randy Shilts)的艾滋病經典著作《世紀的哭泣》中也有。希爾茨的寫作與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在《瘟疫年紀事》中的手法相似,以科學理性的敘述傳遞流行病的殺傷力。里根總統的新聞發言人曾公開嘲笑艾滋病為“同性戀瘟疫”。《世紀的哭泣》中最令人痛心的結論之一恰恰是:艾滋病流行中不可逆轉的悲劇在于,美國關注到這種傳染病時,為時已晚。希爾茨在寫作期間接受了艾滋病檢測,他為了保證寫作的客觀性,直到全書完成以后才讓醫生告知其檢測結果——不幸為陽性。他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發癥。無論如何,《美國天使》《世界的哭泣》等作品都清醒客觀地記錄了這種流行病最初幾年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在舊金山同性戀社區的爆發。

    關于流行病的小說還可提到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有關虛構病毒的《天外細菌》(The Andromeda Strain)、羅賓·庫克(Robin Cook)關于加州埃博拉疫情的《暴發》(Outbreak),以及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末日逼近》(The Stand)。盡管都是虛構作品,但其中對于疾病的反思仍具有嚴肅的意義。《末日逼近》的故事中,因為一次差錯,致命病毒流出并迅速擴散,幾乎導致美國的崩潰。金的寫作有著中世紀傳統,通過喉嚨癢、流鼻涕以及咳嗽等癥狀的不斷描述,呈現的是對于疾病和人類關系的深入思考——生命就像一個輪子,無人可以穩穩地久立其上。

    羅伯特·凱克曼(Robert Kirkman)的小說《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喬治·羅梅 羅(George Romero)的 經 典僵尸小說等,同樣受到讀者喜愛。但是,這幾部小說無疑充滿了美國式的幻想,即可以看似很爽地任意攻擊他國。流行病文學應該帶來的啟發顯然不止這些。我們要深思的,除了人類的抗爭本身,還應該包括生命的偶然性,以及人類文明的脆弱。后者正是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的思考。病毒就像商品一樣,可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自由移動,吊詭的是,恰恰是病毒的自由流動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商品的流動。

    流行病文學也提醒人類“疾病始終與我們共存”這個亙古命題。加繆的《瘟疫》描繪了疾病肆虐的阿爾及利亞奧蘭,作品極力呈現病因的難以捉摸、感染的任意性以及得病的隨機性。由此,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盡管人類看似自然的主宰,但并非這個世界的主人。中世紀的藝術和文學充滿宿命感,比如,鼠疫蔓延時,沒人知道誰會第一個罹難,誰會是最后一個倒霉蛋。當黑死病席卷歐洲時,無人能置身事外,才華橫溢的雕塑家、詩人、哲學家,腰纏萬貫的銀行家,病毒對他們的攻擊,不分對象,不問貧富。當代小說也試圖呈現類似的視野:在一聲咳嗽之后,財富、權力和聲望,全部微不足道。流行病文學最終的立意在于:提醒我們世界并不只屬于人類,但在這個時而也被流行病統治的世界上,人類曾經佇立,現在,也還在這里。

    (本文編譯自them illions,作者為洛杉磯書評編輯Simon)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这里是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2021精品国产品免费观看| 成人区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最新国产精品第十页|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国产主播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法国性xxxx精品hd|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国产va免费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69XXX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99re|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加勒比|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