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 貼近生活 —— 土家族作家李傳鋒小說評析
宅家的日子,書籍是最好的陪伴。最近又讀到了土家族作家李傳鋒的《李傳鋒文集》。沉甸甸的500多萬字,收入了作者創作的一部分小說和散文。這些作品都扎根于李傳鋒所熟悉的生活,可以說是構成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變革與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尤其重要的是,作者并沒有停留在記錄生活的表面,而是通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來發現生活的新動向,進而通過自己的文學創作思考人生、探索社會發展。在此,筆者想就李傳鋒的小說創作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李傳鋒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創作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盡管他的中短篇小說大部分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但是因為他的作品都直面生活的矛盾,書寫各色人物在生活面前的抉擇和思考,所以作品中都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涵,至今讀來依然給人以啟發。
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尊重生命,對生命充滿敬畏之情,這是李傳鋒小說的重要特征。正是因為尊重生命,李傳鋒才會將動物作為一種生命狀態進行觀照,也正是因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他筆下的人物才會在苦難中保持心靈的善良與真誠。他的短篇小說《退役軍犬》,曾榮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講述了一只退役軍犬黑豹及其主人命運的故事。小說寫于1981年,屬于我國新時期較早的動物題材小說,不僅題材新穎、構思精巧,而且語言表達鮮活、細膩、生動,表現出作家自覺的文學探索。在李傳鋒看來,寫動物,就是要通過人與動物的命運關注生命、反映社會。他說:“選擇動物作為小說主題的原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一是此前多年文學編輯的工作經驗告訴我,要在文學創作上有所建樹,必須勇闖新路。在我看來,創作動物小說就是一條新路……”
李傳鋒小說有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那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著力表現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在文學創作中,李傳鋒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之心和悲憫情懷。曾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長篇小說《白虎寨》,是他退休之后深入鄉村調研考察而創作的,是對當下農村發展變革、土家山寨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真實反映。而短篇小說《活喪》,則延續了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反映當前鄉村的發展狀況與命運走向。小說描述了只剩下最后一個老人的荒村的命運。關于留守老人,許多作品中充滿負面情緒。但是在《活喪》中,各色人物,不論是干部還是農民,雖然各有難處,但都充滿善意和愛心。主人公平叔在離世之前獲得了低保,月月有錢可用,并且可以搬到山下去住新房,老人內心是開心的。不管是《白虎寨》還是《活喪》,作者都描繪了人物在艱難中的堅持和奮斗,在苦難中如何保持心靈的善良與真誠,透過生活的苦難表現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表達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尊重,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