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不日記”—— 陳子善:《蕭紅墓畔口占》小考
1月24日 陰。《蕭紅墓畔口占》是戴望舒寫于香港的一首小詩,初刊1944年9月10日香港《華僑日報·文藝周刊》第33期,收入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初版《災難的歲月》。先把《災難的歲月》所收照錄如下: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華僑日報》初刊時,詩題作《墓邊口占》,第二句作“到你頭邊偷放一束紅山茶”,最后一句作“你卻臥聽著海濤的閑話”。顯然,收入《災難的歲月》時,作者有所修改,詩題恢復最初的《蕭紅墓畔口占》(戴望舒對此曾有說明),詩句也略有刪改,這不足為奇。奇怪的是,此詩落款“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卻在兩個月前即1944年9月10日發表,豈有先發表后再創作之理?因此,《戴望舒全集》(王文彬等編,1999年1月中國青年出版社版)給出的解釋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矛盾,1944年11月20日“當是(此詩)收入《災難的歲月》時寫下的定稿日期,與發表日期有出入”。
應該指出,在收入《災難的歲月》之前,此詩至少還發表過兩次。第一次發表于1946年1月22日《新華日報》第四版。為紀念蕭紅逝世四周年,該版發表了駱賓基《蕭紅小論》、紺弩《在西安》和戴望舒《蕭紅墓照片題詩錄》等詩文。《蕭紅墓照片題詩錄》即這首小詩,四句詩一致,但詩題完全變了,落款也變了:
一九四四,十二,廿日。∕墓在香港淺水灣海濱。
(中華文藝協會保存物)
第二次發表于1946年2月25日天津《魯迅文藝》第1卷第1期(見上圖),詩題又變為《吊蕭紅》,四句詩仍一致,落款又不一樣:
一九四二,十二,二〇
墓在香港淺水灣海濱。
《蕭紅墓照片題詩錄》詩題從何而來?難道戴望舒當時并未親到淺水灣蕭紅墓畔,而只根據墓地照片寫下此詩?而“中華文藝協會保存物”指蕭紅墓照片?戴望舒詩稿?還是兩者俱有?含糊不清。《吊蕭紅》詩題樸實,但也有點籠統,落款倒特別值得注意。落款為“一九四二,十二,二〇”而不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日”,這個年份之變尤為關鍵。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25日香港完全淪陷。據盧瑋鑾老師考證,戴望舒次年春在港被捕入獄,后經葉靈鳳保釋出獄,出獄時間“看來不會遲過一九四二年的五月”(盧瑋鑾《災難的里程碑:戴望舒在香港的日子》,1987年香港華漢出版公司版《香港文縱》),戴望舒自己也說:“我曾經在這里(指香港)坐過七星期的地牢,挨毒打,受饑餓,受盡殘酷的苦刑。”(戴望舒《我的表白》,1946年2月6日作,1999年11月《收獲》總140期)。出獄前后,他先后寫下《獄中題壁》(1942年4月27日作)、《我用殘損的手掌》(1942年7月3日作)等名詩。那么,在同年晚些時候,也即1942年12月20日,他到淺水灣蕭紅墓前憑吊,觸景生情,寫下這首紀念小詩,應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更重要的,這個落款與初刊時間就不矛盾了。
這首小詩雖只短短四句36字,卻在平實平淡中蘊含深切懷念,甚至有研究者認為是戴望舒寫得最好的詩。那么,比對此詩包括詩題和落款在內的四個不同版本,探究此詩的寫作時間,就并非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