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江湖》
作者:蟠桃叔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01-01 ISBN號:9787224133301
一、紙上旖旎,筆下逍遙,一出佳句奪錦袍
——唐朝人過的可是 “唐詩生活”
唐朝是詩朝,長安是詩都。我們回唐朝去瞧一瞧。
唐人筆記記載,長安城中有個賣燒餅的攤販,每天開張做生意時總要唱段流行歌曲,他最愛唱的是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附近的人一聽,就知道熱乎乎的燒餅馬上要出爐了。
后來,有個住在附近的刑部官員發現好一陣子沒有聽到“勸君更盡一杯酒”了,還真不適應,就去問這個攤販緣故。
攤販:唉,都是錢鬧的。生意越做越好,忙手忙腳的,我倒沒有心思唱了。刑部官員聽了,也很感慨:米兔,米兔。我官是越做越大,可是似乎離我的初心也是越來越遠了。
講這個故事是想說:詩歌在唐朝太有群眾基礎了。《渭城曲》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就相當于現在的《小蘋果》吧。
其實也不奇怪,因為這就是唐朝啊!唐朝人過得可是“唐詩生活”。
相思時有詩,飲酒時有詩,送別時有詩,看花時有詩,節慶時有詩……他們把詩寫在紙上墻上樹葉上,刻在石頭上磚頭上,題到門板上扇子上……他們把詩念出來、唱出來,同時也記在心里。這還不夠,他們甚至要把詩刺入肌膚,滲入皮肉。
沒錯,唐朝人多文身,他們的文身上,除了青龍、白虎、皮皮蝦,更少不了詩。
唐朝有個蟊賊,叫趙武建,身上文了這樣一首詩:
野鴨灘頭宿,朝朝被鶻梢。
忽驚飛入水,留命到今朝。
這詩不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主人公狼狽的生活。
長安城北還有一個叫宋元素的,是個社會人,全身刺青七十一處。右臂上刺著一個葫蘆,葫蘆上長出一顆人頭,還有一首詩:
昔日以前家未貧,苦將錢物結交親,
如今失路尋知己,行盡關山無一人。
還有個叫韋少卿的,在胸前刺了一棵樹,樹枝上棲了幾十只鳥,樹下懸著一面鏡子,有一個人站在樹旁拽著懸鏡之繩。
他的叔父看不明白,他就笑了:叔父不曾讀過“挽鏡寒鴉集,秋風旅雁歸”這兩句詩嗎?我的文身豈不就是該詩的配圖!
有一縣令,要打一個犯人的屁股。衣服一脫,發現那人渾身刺滿當時的流行詩作。縣令好奇,上前一瞧,居然發現有自己二十年前寫的一首詩。縣長心里美滋滋的,當然要法外開恩了。
最著名的例子是,荊州有個白居易的粉絲,體無完膚,紋滿了白居易的詩,共達三十余首,還配有插圖。簡直是用自己的皮膚為白居易出了一冊詩集啊!
說到唐朝詩人的超級粉絲,不得不提一個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了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他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舍地追蹤偶像的蹤跡。也無飛機,也沒打的,全靠兩條腿,歷時半年,跋涉神州三千里,終于在揚州風塵仆仆地追上了李白。更不用提被偶像寫進詩里的汪倫了。
在唐朝,詩人,特別是出了名的詩人,那的確是偶像一般的存在。
“七絕圣手”王昌齡就擁有龐大的粉絲團。他犯事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別人問他具體犯了啥事,他只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初來龍標,日子難過,跟隨的老仆需沿路撿拾落葉枯枝當柴燒。但他詩名滿天下啊,就漸漸有人開始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于是,王昌齡的日子就慢慢好過了,柴火有了,米有了,肉有了,酒有了……幸虧這是個人人愛詩的時代啊!
這也是個人人皆詩人的時代。
有唐一朝,人皆詩人。打開《全唐詩》,帝王、后妃、名臣、酷吏、優伶、隱逸、囚犯、僧侶無不有詩。
唐朝時候,長安有個姓郭的土豪,他有個助理名叫捧劍。捧劍其實并不熱愛寶劍,他愛一個人靜靜地看山看水看游云,呆頭呆腦的,一看就是大半天。郭土豪為此經常拿鞭子抽他。
有一天,捧劍忽然做起詩來:
青鳥銜蒲菊,飛上金井欄。
美人恐驚去,不敢卷簾看。
長安城里的閑人知道后,都覺得好,開始捧他,都叫他詩人。郭土豪再也不敢抽他了,怕犯了眾怒。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重視詩人,看重文采。
捧劍心氣高了,不安心本職工作了,常嘆息道:愿作夷狄之鬼,恥為世俗家奴。后來他真的跑了,臨走時留給郭土豪一首詩,在詩中直呼其為“郭四郎”。
從成為詩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褪去奴性,在精神上和主人平起平坐了。
至于唐朝那些娛樂場所的女子,吹拉彈唱不稀罕,更要會寫詩,這才顯得層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