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這一張
手機發來一條系統提示——存儲空間已滿。打開后臺一看,原來是照片太多,占了大量空間。這手機伴我多年,雖舊態已顯,卻用得順手,還不打算讓它“退役”。那就精減些照片吧,借機梳理一下幾年里的光影留念,也是個不錯的回味歷程。
從頭開始瀏覽,恍惚間自己也穿越了時間。不同的地點、人群、場景,將過往的歲月點滴串起,以至于一些已漸淡忘的經歷,被一張張照片再次勾勒廓清——這張拍在廣州,恰是兩年前的此時,一起拍照的朋友,此后許久未見,得找機會聚聚了;這張拍于貴州一個貧困村,當時去采訪脫貧工作,照片里的村黨支部書記,正給我介紹當地的扶貧產業,滿臉幸福喜悅,不知那里的百姓,如今日子怎么樣;這張拍在黃河邊,是我第一次見到黃河,那急湍涌蕩、奔騰不息的壯闊氣勢,令我至今難忘……
只是,這樣的梳理雖然有趣,卻也耗時累人。幾年時間,照片數千,精選一遍,頗費工夫。照片間權衡割舍倒在其次,更多的是對不甚滿意照片的批量刪除——一景連拍,內容同質,前后拍下數張,最終留下的,只有其中一兩張;到一新地,隨手拍下多張,但回頭一瞧,既無特色,也缺美感,索性一齊砍掉。幾千張照片,得以留下的只有很小部分,大量的“克隆照”“隨手拍”,占據了最大的內存空間,也耗費了我太多的清理時間。
這讓我不禁想起父親。父親年輕的時候是個攝影迷,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家中那臺黑黢黢的老相機,是他愛不釋手的掌中寶。那相機又大又沉,需要手動調焦,遠不如現在數碼相機這樣智能便捷;拍照要用膠卷,一卷只有三十六張,且價格不低,和現在動輒可免費存儲海量照片的智能相機比起,簡直天壤之別。可是,翻開家中以前的老相冊,發現當年拍的照片,幾乎張張不差,無論人像還是景物,都是拿得出手的水準,反倒是如今有了功能更強大的智能相機,自己拍出的“良品率”卻遠不如父親。
要說拍攝水平,父親當時也是“業余選手”,未見比我高出許多。細細想來,我和父親的差距,不在別處,就在拍好眼前這一張的用心上。
像素越來越高,存儲空間越來越大,智能調光甚至一鍵美顏……軟硬件的提升為拍照帶來極大便利,使如今的拍照近乎成為零門檻的事,卻也在無形中,讓一些人失去了努力打磨好眼前這一張的耐心與專注——反正有的是內存,多拍幾張,可以回頭再挑;反正有修圖軟件,拍得不好,之后還能再調。補救的方法多了,拍照的成本降了,選擇的余地大了,自然也就不必執著于每一張的精益求精。久而久之,帶來我這般費力篩選的苦惱不說,也讓自己的拍攝技術至今難以精進。畢竟千篇一律的重復代替不了“用心一也”的專注,沒有一張張充分的認真投入,也就難以知曉自己還有哪些不足。
更重要的,是匆忙海量的拍攝,也讓我們流失很多靜心感受生活的機會。很多人如今出游,到一心儀之地,第一件事便是忙不迭地掏出相機,“咔嚓咔嚓”連拍,唯恐遺漏掉什么,恨不得用鏡頭將景點整個打包帶走。然而過段時間回看,當初相片拍的是什么,很多已想不起來,甚至拍的是哪里都已忘卻。倘若真想和別人分享,除了這些紛繁斑斕的照片,景色背后的故事與感受,卻半點吐露不出來,仿佛從沒去過一般。人們習慣了用鏡頭代替眼睛,用奔波代替感受,只顧埋頭拍照,卻沒能真正停下腳步,用心體會這份景致帶來的喜悅和感動。匆忙海量的連拍,只會讓我們錯過那些真切而豐富的體驗,猶如行車上的匆匆一瞥,失卻與美景深情對視的機會,丟了西瓜撿芝麻,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放慢腳步,靜下心來,用心品讀你的所見所感,努力拍好你想留住的每一張,求質不求量,不只為那些美麗的遇見留下時光的背影,更是錘煉我們感受生活、品味生活的能力。
拍好這一張需要專注,而努力拍好每一張,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專注。拍照如此,萬事皆然。寫作目標列了一堆,哪個都想開頭嘗試,卻常常半途而廢,未有一篇佳作;網購圖書、電子閱覽,讓閱讀更加便捷,囤書無數,讀完的卻寥寥無幾;工作內容眾多,這項做一點,那項推一步,哪一項都未全心投入,到頭來沒有一項出色完成。做事成效低,結果不滿意,往往就差在那份持之以恒的專注上。記得奧運冠軍許海峰回憶當年的射擊訓練條件時曾說,“裝備很落后,沒有現在這樣的專業皮服。訓練子彈數也非常有限,所以每次扣動扳機都要百分之百的專注。”高鳳林,三十余年堅守同一車間、堅持一個工種、錘煉一項“絕技”——為火箭焊接發動機。面對比紙還薄的管壁,做到精準焊接、絕不失手,背后是幾十年來的點滴磨練、持之以恒的不懈探索。水滴石穿,不貪多,不分神,才能行有所成,功有所得。
正這樣想著,又一條系統提示發來,原來是刪除箱清空,冗余照片已清理完畢。相冊精煉許多,我的心也清爽起來。不妨以這次清空為起點,在未來的日子里,沉下心思,更多體會生活的點滴美好,以鏡頭和筆觸,一張張發現,一篇篇記錄;將專注和堅持,投入到每一件熱愛的事上,一件件做,心無旁騖,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