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感想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與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一起,在新時代開啟了新的航程。從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至今的7年,正是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發韌和繁榮發展的7年。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正確方向
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和民族工作重要論述和黨的民族文化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大踏步前進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列舉的古今中外文藝大師和文藝精品中,不乏我國少數民族作家和作品。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發表,意見指出:“正確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斗爭史、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生動反映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海外兒女心向祖國的心路歷程。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抵制否定中華文明、破壞民族團結、歪曲黨史國史、詆毀國家形象、丑化人民群眾的言論和行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與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的民族文化方針政策,是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動力與指南,指引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正確方向,使少數民族文學健康發展并呈現出全方位的繁榮景象。
少數民族文學長足發展得益于體制機制的大力支持
在中宣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作家協會從2013年開始實施“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就少數民族文學培養人才、鼓勵創作、加強譯介、扶持出版、理論批評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已取得可喜實效和成果。
除了中國作協的層面和專門的少數民族文學期刊《民族文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報》和作家出版社等單位對少數民族文學也做了很多的推動和促進工作。在培訓少數民族作家方面,魯迅文學院做了大量工作;《民族文學》雜志社每年也在全國各地舉辦多個作家翻譯家改稿班、培訓班,每年培訓作家翻譯家約300人。各地作協對少數民族工作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長足發展,正是得益于文學體制和機制的大力支持。因此,這些對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重視和扶持,今后應當繼續堅持和發揚。
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文學影響力
7年來,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在國家級文學獎方面,除了有27位作家、詩人和翻譯家獲得第十一屆(2012-2015)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還有5位少數民族作家、詩人分別獲得第六、七屆魯迅文學獎,兩位少數民族作家分別獲得第九、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民族文學》雜志也日益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2015年以來,《民族文學》相繼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在2017年度全國130種重點期刊的編校質量抽查中,《民族文學》漢文版編校質量并列第2名,并居于被抽查的文學期刊之首。雜志社還被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15-2017年度中央直屬機關文明單位”。2019年,《民族文學》漢文版再次擴版,進入刊發長篇作品的期刊行列,迄今已刊發4部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長篇小說。雜志社于今年9月還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舉辦了首屆《民族文學》長篇小說作家培訓班。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也開始在國際上產生影響。作為“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作協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對外翻譯工程,對已經與國內外出版機構簽訂出版合同的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給予資助。有的少數民族作家和詩人還獲得了國際文學獎。
《民族文學》漢文版發行到國外,蒙古文版、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也分別發行到蒙古國、哈薩克斯坦、朝鮮和韓國,在這些周邊國家的文化與文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少數民族文學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一種優勢和優質資源,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這一優勢,利用好這一優質資源。少數民族文學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當代文學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是中國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的重要體現。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進一步提升創作水平和作品的影響力,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文化責任,為中華文化和中國文學“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更大貢獻。
少數民族文學面臨新機遇、新課題和新挑戰
新時代的到來,使少數民族文學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的課題和新的期待。
當下中國大地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開展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困、奔小康”的奮斗進程中,文學不能缺席。少數民族作家要以手中的筆,記錄和謳歌這一舉世矚目的反貧困斗爭。事實上,近年來扶貧脫貧已經成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并涌現了相當一批作品。最近中國作協組織脫貧攻堅報告文學創作,一些少數民族作家也參與其中。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加入這一題材的創作,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美麗中國建設當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味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少數民族生態文學創作要積極呼應這一時代現實課題。值得一提的是,生態題材是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一個優勢,生態文學跟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更有天然的關系,因為民族地區大都是山區草原,或者是大江大湖,有著無比絢麗的風光。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如何使錦繡風光綿延千秋萬代,使其繼續造福子孫后代、造福整個人類,這是少數民族作家應該思索的命題。少數民族作家應該意識到這一題材優勢并形成生態文學的創作自覺。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深層次推進,使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政治與文化關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格局。在國內,“一帶一路”區域大多是多民族聚居地,幾十個少數民族或世居或移居,絲綢之路與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生活關系緊密。在這些民族地區,最了解、最熟悉和親歷親聞“絲路文化”與現實生活的,莫過于身處其中的少數民族作家。“絲路文學”創作,應更多地寄望于他們。同時,“絲路地域”一些少數民族是跨境民族,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絲路文學”交流較為便利。“絲路地域”曾經誕生了中國多部偉大史詩,孕育了眾多文化與文學巨匠。深厚的底蘊、光輝的傳統,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絲路文學”的勃興,是少數民族文學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當然,少數民族文學無論是題材、體裁還是風格、手法,都應該是豐富多樣、百花齊放的,但我們提倡多樣化的前提,是弘揚時代的主旋律。
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在全面繁榮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少數民族文學與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一樣,也面臨著數量與質量不成比例、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題材的狹窄,寫作的同質化、重復化,原創性、創新性的不足。不少作家創作視野不夠寬,更多關注的是一己悲歡與身邊瑣事,對更廣闊的時代生活,對重大題材和重大事件缺少興趣,亦缺乏駕馭能力。一些現實題材作品,僅停留于現象的描寫與情感的抒發層面,缺乏生氣和創新,更缺乏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少數民族文學面臨的這些挑戰,需要我們正視并努力克服。
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新時代召喚著作為中國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學,以其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與美學意蘊,記錄各族人民的生活、夢想與奮斗,抒寫多彩、進步、團結的中國,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激勵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展現生花妙筆,奉獻精品華章。期待少數民族作家們沉潛生活的深處,也放眼世界的廣袤,書寫時代巨變的萬千氣象,表現人民的喜怒哀樂,揭示人性的復雜幽微,以多樣化的風格和創新性的手法創造出新時代的史詩。
(作者系《民族文學》雜志社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