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隱形巨人》:成長路上的恐懼、孤獨與罪惡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可能住著一個隱形巨人,讀完張曉玲的《隱形巨人》,我的腦海里突然跳出這樣一句話,一直盤旋不去。隱形巨人這個從幻想世界里走來的意象,和父親的形象交纏在一起,真實地存在于主人公陳喜的生活中。小說開篇,隱形巨人游蕩在陳喜8歲那年的荒原上,但隨后就不見了蹤影,仿佛只是暗夜里的一場夢,很快被現實的陽光趕到了看不見的角落。它因此而構成了一個大大的懸念,貫穿小說始終,成為我們理解作品的關鍵線索。
那個從荒原里走出來的小女孩,4年后即將邁入中學校門,她就那樣站在夏日明亮里,緩緩訴說著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看到,主人公的生活并不完滿,一定與父親的缺失有關。父親究竟去了哪里,是否遭遇了什么意外,我們對此并不知情,但心里卻隱隱擔憂,害怕真相隨時都會跳出來,使人不可避免地陷入悲傷情緒中。幸好,日常生活的煙火可以抵擋內心的孤獨,讓日子過得溫暖和豐盛。偶爾,父親和巨人的形象會從困倦的瞌睡中探出頭來提醒我們,他們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被遺忘了。這種遺忘恰恰反映了主人公深埋心底的恐懼與渴求。
這個隱形的傷口化為更多的內心體驗,隱匿在陳喜的成長之路上,直到哥哥站上1000米長跑的跑道、費老師蹲下來為他系鞋帶的那一刻,才跟隨蜂擁而來的記憶轟然開裂。盡管已經有所預料,但當這個事實到來時,我還是禁不住淚如雨下,為父親的結局,更為兩個未長大的孩子。在這里,作者用冷靜節制的語調講述著這段洶涌往事,以孩童的視角準確表現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顯示出了敘事的經驗和功力。
關于父親的謎底揭開后,對主人公陳喜以及他的哥哥陳歡,我的心里產生了更多的體恤和憐愛。離開父親那寬大溫暖的背,陳喜的世界似乎缺少了些許溫情,這個因父親缺失帶來的洞,等待被填補。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漸漸發現,對于陳喜而言哥哥成為了父親的替代者。從妹妹穿上哥哥的大鞋并騎上他的背走向荒原的那一天開始,這個替代就已經發生。雖然陳歡并不是父親形象的完美替代者,但他對陳喜而言是無比重要的存在。
哥哥行走在自己的江湖世界,妹妹沉浸在自己的情感天地,這兩條截然不同的心靈軌跡,后來因為一個叫易勉之的男孩被緊緊捆綁在了一起。除了身上的清爽和干凈,易勉之絲毫沒有所謂鎮長兒子的派頭,他的身份早就令人生疑。但我情愿跟隨主人公的目光,在理想和向往中為她尋求安慰,不忍心讓現實的洪流一再地摧毀童話的宮殿。所以,當看到兄妹倆在墓地和易勉之母子相遇時,我頗感意外,而易勉之用椅子砸向陳歡那一刻,更是讓我猝不及防。意想不到的傷害就這樣毫無征兆地襲來,驚得人心里發痛。它似乎和主人公心里想要抹去卻無法根除的嫉妒和邪惡有關,事故看起來就是由此而引發。但實際上,罪惡早已在人心中醞釀,在看不見的黑暗處醞釀,或許在花小瑛喊出易勉之是鎮長兒子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人性的復雜面向被作者一層層揭開,不論是懵懂少年還是世故成人,無不向我們袒露了陽光與陰影相伴相依的內心世界。
小說著力描寫了主人公與童年告別的孤獨旅程,一種童話被現實戳破后的疼痛感始終在字里行間蔓延。陳喜如此艱辛地行走在面向現實的成長之路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童話可以那么容易被忘記,隱形巨人的存在,暗示著這個女孩從未放棄從幻想世界尋求慰藉的渴望。童話里殘存的光亮,的確給置身冰冷現實的主人公帶來了幾許溫暖,但緊隨其后的失望又讓她對未來不敢抱有奢求。爸爸的彩色蠟筆、易勉之的溫熱眼神、花生麥芽糖的香甜、陳歡的燦爛憧憬,都像一個個美麗的肥皂泡,轉瞬之間化為了泡影。搖擺動蕩的生活仿佛將陳喜推向一片汪洋大海,她的生命之舟寂寞地打著旋,掀起的波浪和旋渦強烈地沖擊著我們的心靈,這種不知何處是盡頭的蒼茫和混沌同時也讓人感到茫然和恐懼。
陳歡住進醫院后的那個下雪天,陳喜一手捏著雪團,一手拿著飯盒,在冷熱交替中感受著疼痛的快感。從這樣的情緒變奏中,我不僅看到了主人公的精神困境,也看到了作家的敘事困境。我們可以發現,作品后面的敘述語調相較之前顯得有些匆促,少了一份舒展和從容。如何在矛盾沖突后精巧地設定角色轉變和情節走向,在最后給出一個既真實可信又溫暖人心的結局,這是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創作難題。在兩家人除夕夜匯聚墓地的那一刻,在陳歡墓前遞給易勉之“炸藥包”的那一刻,在陳喜看見隱形巨人后眼淚洶涌而出的那一刻,作家終于讓我們看到了對話與和解的希望。小說結尾處的這個場景,給讀者帶來了情感的慰藉。
作者用聲音、感覺和畫面刻寫下的這些成長的橫截面,有著細膩豐富的紋理,能夠激起讀者的共鳴和聯想。但另一方面,作家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相似情緒表達,不免使人產生閱讀上的審美疲勞,而由多種修辭導致的細節肥大,則可能分散讀者對小說整體的注意力。有時,穿插其間的回望視角所帶來的某些片段,又因未能和主線妥帖地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打斷了故事進程,從而影響作品的敘述效果。張曉玲是一個寫作功底扎實的作家,她在短篇小說創作上已經找到屬于自己的成熟路子。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她若能收起文字的枝蔓,讓結構之傘更開闊有序,細節描寫更結實有力,將使文本呈現出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盡管如此,通過《隱形巨人》這部小說,張曉玲還是向我們證明了她的寫作才華。隱形巨人這一形象的創造尤為成功,其時隱時現的貫穿方式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命運軌跡和情感脈絡,而意象化的敘事方式甚至掩蓋了小說情節設置的某些缺失。這個由父親召喚出來的巨大形象,一方面折射了少女敏感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揉進了父親的身影和氣息。隱形巨人用父親般的溫柔環抱化解了陳喜心中的怨念和惱恨,促使她重新接納自我,擁抱整個世界。而當隱形巨人從黑暗中的空洞存在變成毫無遮擋的一片明亮時,主人公便真正在心靈上掙脫了藤蔓的束縛,由此實現從童年到少年的艱難跨越。
每個孩子的童年生命里,都可能遇見一個如隱形巨人般沉默而洪大的黑影,其釋放與外化的過程,能夠幫助兒童直面心中的恐懼、孤獨和罪惡,并在對話與和解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隱形巨人》無疑是一部包含了豐富意蘊空間和強大情感張力的優秀作品,對讀者而言有著精神引領的重要價值,它可以用文字照亮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帶他們走上自由廣闊的陽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