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網絡文學批評20年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歐陽友權  2020年03月10日08:02

    內容提要:20年的網絡文學形成了三股批評力量,即學院派批評、傳媒批評和文學網民的在線批評。其中,學院派批評的職能是助推網絡文學精品化與主流化;傳媒批評旨在凸顯熱點話題,引導輿論走向;而在線批評則以文學網民的即時互動展現出批評的鮮活與敏銳,因而對行業生態影響更大。20年網絡文學批評探討的問題主要有網絡文學現狀評判、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發展對策和網絡文學資源清理與數據庫建設等。而網絡文學批評的局限表現為專業批評隊伍的力量單薄、技術鴻溝和閱讀壓力帶來的“入場”之困、批評標準缺失,以及批評觀念與持論思路的老套等。

    關 鍵 詞:網絡文學批評 學院派批評 傳媒批評 在線批評

    如果說,20年網絡文學創作走過的是一條爆發式增長、“馬鞍形”上揚之路,網絡文學批評則是在低調起步、艱難前行中日漸發聲的。盡管與繁盛的創作相比,批評的滯后和微弱有著鮮明反差,但小眾的批評話語依然在中國網絡文學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為20年網絡文學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擬從批評主體的構成和涉獵的理論問題層面做一些史實的梳理。

    一、網絡文學批評的三股力量

    從批評主體的身份看,20年網絡文學批評主要由三股力量構成:一是關注網絡文學的傳統批評家,特別是那些關注文學發展、回應現實問題的批評家,他們以學院派的身份或職業批評家的眼光看待新興的網絡文學,及時調整思維聚焦,敏銳地面對新興媒體中的文學發聲,構成學理化批評最具實力的一派。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場的媒體批評者,它們主要由記者、編輯、作家和關注網絡媒體的文化學人構成。這類批評者善于從媒體傳播的角度,在網絡文學中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文學現象,找到一個切入點進行導向性文化點評,或者以敏感的“新聞鼻”將其納入某個“議程設置”予以輿論引導,以形成廣泛的文化關注。還有一類是文學網民的在線批評,批評主體是關注并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的態度型網民、跟風追讀型粉絲、論壇灌水型刷屏者、創作與評論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網的評論型鑒賞者,甚或作為文學幕后推手的商業型“馬甲”、“水軍”等。這三股力量各有其陣地,又各具其功能,雖角色不同卻彼此互補,共同打造了20年網絡文學批評多維互動的開放式格局。

    1.學院派批評:助推網絡文學精品化與主流化

    文學批評的學院派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批評家構成,歷來是文學批評的核心力量。他們的批評成果注重學理,講求邏輯,持論謹嚴而深入,往往代表著文學批評的較高水平和主要成就。網絡文學興起后,少數敏感者較早介入網絡文學領域,解讀、評介這一新興文學,對人們認識網絡文學、評價網絡作品有著“篳路藍縷”之功。僅從著作看,1997年出版的“網絡文化叢書”(郭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的《電腦藝術學》(黃鳴奮著,學林出版社),1999年的《重建巴比塔:文化視野中的網絡》(陸俊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的《比特挑戰繆斯:網絡與藝術》(黃鳴奮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的《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南帆著,江蘇人民出版社),等等,是學院派批評家早期介入網絡文化、網絡藝術的代表性成果。200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文學論綱》(歐陽友權等著),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專著。中南大學1999年開始組建的網絡文學研究基地,是我國第一個學院派網絡文學批評團隊。

    學院派批評除解讀網絡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外,其深層意義在于助推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和主流化——不僅做了如魯迅所形容的“剜爛蘋果”的工作,發揮賀拉斯所說的“磨刀石”的作用,還試圖把“草根崛起”的網絡文學帶入高校課堂和主流學術殿堂,通過對創作實踐的理論回應和對作品的深層解讀,讓人們認識和把握網絡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矯正網絡創作的某些流弊,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

    從網絡文學批評成果看,學院派的理論評論成果主要以學術論文、理論著作的形式發表。有研究者統計,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出版網絡文學研究學術著作83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的網絡文學研究論文908篇,主流報紙文章1035篇,以網絡文學為選題的博碩論文229篇,重要學術會議網絡文學論文143篇。①近兩年,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成果呈增長趨勢,《中國網絡文學年鑒》發布的數據表明,僅論文一項,2016年我國有125家學術期刊發表了網絡文學理論批評論文245篇,2017年有199家刊物發表了408篇網絡文學研究論文,2018年則有212家刊物刊發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401篇。②

    經過20年的砥礪前行,學院派批評已日漸形成了幾個區域性學術集群,如以中國社科院、中國作協、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大學中文系相關網文研究者形成的“京派”陣營,以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基地為中心的湘軍陣營,以浙江網絡文學研究院、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為依托的浙軍陣營,以山東師范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為依托的魯軍陣營,以廣東網絡文學院為中心、以《網絡文學評論》為園地的粵軍陣營,以上海大學、華東師大為中心的“海派”陣營,以貴州網絡文學學會為中心的黔軍陣營,以西南科技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陣地為中心的川軍陣營,以及其他相關高校、研究機構的網絡文學批評團體。

    從批評的學術含量上看,學院派批評呈現為思想的集束狀,批評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學養、系統化的知識和較為寬闊的視野,能夠自覺地以“歷史、前人”,“西方、他人”的價值體系為參照,讓自己的批評謹守學術規范,具有專業化特征。成果的受眾大多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的精英人士或有專業素養和文學興趣的人群。學院派批評成果的接受者是相對小眾的市場,因而對網絡創作的實際影響其實十分有限。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掣肘和與網絡文學的隔膜,學院派批評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溝通失效”的問題。一些入場者對新興的網絡文學了解不深,對網絡作品閱讀有限,習慣于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評價尺度簡單地套用到網絡文學上,其批評成果有時難免靶向失準或隔靴搔癢,人們常說的“批評滯后于創作”現象在學院派批評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2.傳媒批評:凸顯熱點話題,引導輿論走向

    我國網絡文學的崛起是與大眾媒介尤其是新媒體的大范圍普及相伴前行的,傳媒批評對網絡文學批評有著強力介入,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無不緊扣時代需求,及時涉足網絡文學批評。不過,媒體人關注的多是新聞性事件或文化消費性話題,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后,習慣以事件性報道或者點評式發言的形式掌握話語主導權。在當今的報紙副刊、電視屏幕等大眾傳媒上,有關網絡文學行業的圖像、文字信息越來越多,但傳媒批評中新聞性大于文學性、導向性多于學理性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2008年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是彰顯傳媒批評力量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此次活動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長篇小說選刊》雜志社和北京中文在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經過7個月的推舉和評選,最終從1700余部網絡文學作品中評選出“十佳優秀作品”(《此間的少年》、《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新宋》、《竊明》、《韋帥望的江湖》、《塵緣》、《家園》、《紫川》、《無家》、《臉譜》)和“十佳人氣作品”(《塵緣》、《紫川》、《韋帥望的江湖》、《褻瀆》、《都市妖奇談》、《回到明朝當王爺》、《家園》、《巫頌》、《悟空傳》、《高手寂寞》)。該項活動被視為網絡原創主力與主流文學媒體的一次集中碰撞,標志著網絡文學從此正式走向中國文學的舞臺。

    各類網絡文學年度評選活動、特別是媒體主辦的活動,是傳媒批評介入網絡文學的重要渠道。例如,2011年,《山東文學》、《齊魯晚報》、網易共同主辦了中國首屆網絡文學大獎賽。2015年起,《南方都市報》每年主辦的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增設“年度網絡作家”評選,從媒體的視角關注網絡文學生態,推動了大眾對于網絡文學的接受與認可。2013年開始,《羊城晚報》連續發布的年度“花地文學榜”中,特設了“網絡文學榜”。還有如閱文集團的“網絡文學年度榜樣”和“原創文學風云榜”、百度年度熱搜小說榜、艾瑞網絡小說榜、涂途研究院“中國網絡文學作家影響力榜”、中國網絡文學IP價值榜、中國網絡小說“好看榜”、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光明網舉辦的網友文學大賽和新浪微博推出的140字以內微小說大賽等,都是通過各類媒體發布而產生較大影響的推介活動,是傳媒批評以標桿和輿論影響網絡文學創作、傳播和營銷的集中體現。當然,政府發布的榜單,也屬此種渠道。例如,2015年以來國家廣電總局每年舉辦的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中國作協每年發布的網絡小說排行榜、浙江省作協評選的“網絡文學雙年獎”,以及2018年上海市作協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作品”、江蘇省作協發布的泛華文網絡文學“金鍵盤”獎、四川省網信辦等發布的“金熊貓”網絡文學獎、北京第二屆全國“網絡文學+”大會發布的21部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和20部優質IP作品等,雖屬行政行為,但無不通過媒體發布,并且是年度網絡文學的重要新聞事件。

    隨著網絡文學的火熱,各家媒體網絡文學的相關報道也呈爆發式增長趨勢,其評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2010年5月至6月,光明日報和光明網同時推出“光明聚焦·網絡文化系列報道”,共發表新聞報道、文章14組,對網絡文化現狀、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展開了專題討論。2013年10月,央視新聞頻道對網絡文學產業進行了深入調查報道。其中,騰訊文學因亮相伊始便堅持不斷開拓、豐富電子閱讀作品里的優秀題材,以及堅持提升旗下網絡作品社會價值的業界表現,受到央視重點關注,并被給予高度肯定。2014年,《人民日報》在“文藝評論”版開辟了“網絡文學再認識”專欄,邀請知名學者撰寫系列網絡文學評論文章。還有如《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華讀書報》、《中國藝術報》等主要平面媒體,以及人民網、光明網、新華網等主流網站,都經常刊發網絡文學理論及評論文章、消息報道甚至專版、專題等信息。2016年6月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光明網共同主辦“網絡文藝評談”網報聯動專欄,針對當下網絡文藝領域的熱點話題開展評論,并面向社會征集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稿件。

    除傳統媒體之外,新媒體批評對網絡文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微信公眾平臺不乏眾多專業的推送賬號,文章的質量與傳統的學術刊物相比不遑多讓。如成立于2014年的“爆侃網文”,作為國內首家也是最大的網絡文學、數字閱讀行業資訊媒體平臺,一直專注最新網絡文學行業動態,聚焦第一手網文圈、數字閱讀行業資訊,為網絡文學從業人員以及文學愛好者提供行業資訊平臺。成立于2015年的橙瓜網,是一個網絡文學作者、網站、編輯、讀者、研究者之間的交流服務平臺,它擁有一整套媒體矩陣,包括旗下的橙瓜App、橙瓜首頁論壇、橙瓜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賬號等自媒體平臺。在橙瓜平臺上認證的大神作者和資深編輯已超過千位,平臺注冊用戶突破百萬,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網文之王、五大至尊、十二主神、百強大神、年度最受歡迎的作家、年度十大作品,以及年度百強作品、網文編輯伯樂獎等重要網絡評選活動。2017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借助官方門戶網站、手機網站、微博、微信等渠道,通過圖文、微視頻、直播等方式,全面展現了大會盛況、網絡文學作家風采以及網絡文學的發展動態。

    總體來看,傳媒批評有幾個突出特征。一是批評主體的泛化,記者、編輯、作家、普通讀者和專業批評家均可進入媒體批評領域,但需要把專業化、職業化、主流化、精英化的意識轉換為大眾化意識。二是時效性強,媒體人往往能夠敏銳地捕捉問題焦點與要害,用指向明確的具象化評判切入現場、針砭時弊,形成一定的輿論影響力,產生文化熱點。如盛大文學為網絡作家唐家三少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多家媒體均在第一時間予以報道。三是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傳媒批評的載體是大眾傳播媒介,受眾面廣,影響力大,與學院派批評的小眾化相比,更容易被多數人關注。有學者將傳媒批評稱之為“時尚化批評”,并以之與專業化的“實質性批評”相區別:“將大眾媒體上的文學批評稱之為時尚化批評,而將文學專業報刊這類小眾媒體上的文學批評稱之為實質性批評。時尚化批評是建立在消費意識形態的基礎之上的,它搶人眼球,熱鬧轟動,但它不觸及文學的實質;它會影響到大眾的文學興趣,卻不會影響到文學性的消長。實質性批評是建立在精英意識形態的基礎之上的,它靜悄悄地出現,甚至出來就被人遺忘,但它觸及文學的實質,它能揭示文學的走向,弘揚文學的精神價值。”③由于傳媒批評面向的是大眾市場,其網絡文學批評難免由時效而走向功利,讓熱點變為“炒作”,乃至使通俗成為膚淺。有學者曾指出過傳媒批評消極之處:“在消費文化影響下,純文學刊物或者換裝,或者改版,爭相加入文化快餐的生產流水線,媒體批評對感官刺激津津樂道,熱評、快評、短評、淺評流行。即便有精英文學的不斷抗爭,媒體批評也難免目不暇接,難免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加上網絡、微信、博客等新興媒體如魚得水,它對媒體批評的參與,增添了擁擠、熱鬧、繁盛的意味,但大都是印象堆積、感性圍觀,不少是隔靴搔癢,而且存在不少誤讀。”④對于20年來的網絡文學發展來說,傳媒批評的優勢和局限都是網絡文學批評的一部分,都對網絡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在線批評:文學網民的即時互動

    在線批評是文學網民在網絡空間就文學對象或文學話題的自由發聲。文學網民是網絡文學批評的主力軍,他們最早進入網絡文學領域,以在線批評的形式暢所欲言,由此形成“眾聲喧嘩”的廣場式批評。在線批評的匿名性、交互性、在場性、便捷性、民間性等特點,使它獲得了強大生命力。1998年痞子蔡在百度貼吧陸續貼出《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有超過5萬人次在線評論,正是網友的鼓勵使他有了創作的信心,終于花了兩個月零8天業余時間在網絡上完成了長達34集的作品連載。隨著3G、4G移動互聯網以及Wi-Fi無線網絡的覆蓋和普及,人們上網的渠道不再局限于電腦客戶端。手機、iPad、Kindle等各種手持移動終端的出現,以及新媒體App軟件技術的開發應用,使得文學網民能以更方便、更快捷、更靈活的方式實施在線批評。有統計表明,我國網民從1999年的62萬人升至2018年6月底的8.02億人。文學用戶自有統計數據以來,已經從2009年的1.62億升至2018年的4.06億,⑤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上網閱讀原創作品,同時也在線評論,有的“忠粉”甚至追更發帖,持續評說。一大批粉絲眾多的文學“大神”如唐家三少、月關、我吃西紅柿、貓膩、酒徒、血紅、天蠶土豆、憤怒的香蕉、烽火戲諸侯、酒徒、夢入神機、風凌天下、辰東、叢林狼、妖夜、蝴蝶藍、天下歸元、耳根等,都有粉絲為他們和其作品設置專門的論壇、貼吧、討論專區甚至是專門的網站,形成一個個在線批評的聚集區。從早期的“天涯社區”、“舞文弄墨”、“煮酒論史”、“蓮蓬鬼話”等泛文學板塊,到后來的“豆瓣評分”這類網友評價打分平臺,再到“爆侃網文”、“網文圈”、“橙瓜網文之家”、“媒后臺”、“麥書房”、“天神互動”等網刊評論,直到近年來以“網文界”、“網絡文藝”、“中國網絡作家村”為代表的微信公眾號網評等,在線批評一直從PC端延伸至移動端和各類自媒體終端。

    與傳統批評相比,網絡在線批評的最大優勢是它的互動性,其中既包括網民讀者與作者的互動,也包括網民讀者之間的互動。常見的有簡短評論式互動、觸發式互動及延伸式互動三種模式。簡短評論式互動是最為常見的,所占比例最大,如“頂”、“贊”、“支持”、“唯一”、“好看”、“不錯”、“簽到”、“搶沙發”等行為,還包括讀者通過留言等各種方式,提醒作者寫新的章節這種催更式互動。觸發式互動主要指互動主體對小說主題、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發展走向等各方面展開對話、相互影響的互動,往往以建議、質疑或是深度長評的形式出現,這種互動是作者最為珍惜的,可以為創作開拓思路,帶來新的靈感,以此構成了作者與粉絲的“共同體”。延伸式互動是指源于作品又超出作品的互動形態,主要以同人原創、網友續寫的方式出現,并且將續寫內容在讀者群里共享。

    在線批評的獨特價值在于形式靈活,沒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三言兩語的即興評說,也可以詳細地論證分析;既可以在論壇、貼吧、微博、博客上獨抒己見,也可以只是在其他人的帖子后面跟帖或“搶座”。在對話和碰撞中,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理念可能被激活,為批評領域帶來了新的活力。正因為不受篇幅和文體限制,所以在線批評往往可以隨感而發,快捷直接,保持閱讀過程中鮮活的感受與個性化理解。

    在線批評常常表現為即興式批評、娛樂式批評、感悟式批評、顛覆式批評,乃至冒犯式批評、吐槽式批評等,其眾聲喧嘩讓批評充滿生氣,但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由于是隨感而發,未經理性思考,有些批評難免信口開河,褒貶失當。虛擬空間的自由性導致一些批評情緒化乃至“拍磚”的粗鄙化,出現不文明用語。就內容而言,在線批評所談及的往往是一己一時的閱讀感受,可能會造成與所評文本的疏離,有的網友憑著一時的印象率性而談,缺乏對文本深入細致的分析,沒有全面考辨研究對象,顯得十分零碎而不成系統,甚至為招人注意而有意嘩眾取寵、夸大其詞,有失文學批評的公正性。

    二、網絡文學批評探討的主要問題及存在的局限

    網絡文學批評起步較晚,其所探討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一是對網絡文學現狀的評判。梳理和把握網絡文學發展現狀,回應網絡創作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是網絡文學批評的基本職能。20年的網絡文學,“從初創期‘文青’寫作高位起步,到世紀之交互聯網股市遭遇嚴冬后的‘斷崖式’下滑,再到2003年起點網創新商業模式后帶動的整個行業‘類型化’寫作的爆發式增長,網絡文學基于付費閱讀、IP轉讓、全媒體跨界融合的市場化推進,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發展之路。”⑥在這個過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嚴耕主編的《透視網絡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王強的《網絡藝術的可能——現代科技革命與藝術的變革》(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鐵馬、曦桐《賽博的文學空間》(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于洋等《文學網景:網絡文學的自由境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馬季《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歐陽友權主編的《網絡文學發展史——漢語網絡文學調查紀實》(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蔣述卓、李鳳亮《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陳定家《比特之境: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歐陽友權《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周志雄《網絡文學的發展與評判》(人民出版社,2015),何志鈞、秦鳳珍《數字化語境中新世紀文藝審美現象解析》(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等等。眾多學人對網絡文學現狀的梳理和研判涉及的問題很多,下面這些問題可能是最主要和最前沿的:網絡作家與讀者的“線上互動”對創作過程和結果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網絡“大神”的“成神之路”,即由“寫手”成長為“作家”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是否有規律可循?網絡文學的生產方式(如類型小說的“續更”式創作)對文學品相、文學功能、文學消費有何影響?網絡文學從傳統的“以作家為中心”走向“以讀者為中心”的機理何在?網絡創作中普遍存在的“金手指”、“瑪麗蘇”、“二次元”、“爽點代人”,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網絡文學從早期的“草根生長”的商業模式,數據為王,到隨后的IP熱陸續被主流文化和市場雙重接納,再到現在開始出現“策劃人”制度的集群式協同創作(一個作品的創作從創意發起,到大綱確認、內容創作、IP孵化、商務合作立項、劇本創作、后期制作等,均圍繞策劃人來布局和展開,由策劃人操盤),產生這些變化的根源在哪里?文學創作從前喻式“把關人”向后喻式作品效果的市場驗證轉換,它帶來了哪些文學觀念的改變?等等。

    二是網絡文學基本理論問題探討。基于創作實踐研究網絡文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核心,職業批評家和學院派是探討這一領域的主力。黃鳴奮《女媧、維納斯,抑或魔鬼終結者?》(《文學評論》2000年第5期),南帆《游蕩網絡中的文學》(《福建論壇》2000年第4期),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體論綱》(《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陳定家《“超文本”的興起與網絡時代的文學》(《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邵燕君《網絡時代:新文學傳統的斷裂與“主流文學”的重建》(《南方文壇》2012年第6期),黎楊全《虛擬體驗與文學想象——中國網絡文學新論》(《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等等,是探討網絡文學基礎理論問題的代表性論文。在著作方面,黃鳴奮《超文本詩學》,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論綱》和其主編的《網絡文學教授論叢》、《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單小曦《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馬季《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王祥《網絡文學創作原理》,周志雄《網絡空間的文學風景》,陳定家《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張邦衛、楊向榮《網絡時代的文學書寫》,劉克敵《網絡文學新論》,歐陽友權《網絡文藝學探析》,等等,從不同側面探討了網絡文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網絡文學,研究的問題也日漸深入,從傳統的概念之爭、特征之辨、傳播探析、價值判斷等研究思路,向網絡文學創作方式、評價標準、經營策略、熱門作家作品等方面拓進;從早年關于網絡文學本體、傳媒、審美、功能、語言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延伸至相關的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文化資本、寫手創作與生存狀態、青少年閱讀、媒介融合、創意寫作、文化產業等領域,并且出現了專門針對女性網絡文學、外國網絡文學、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網絡類型文學、微博文學、手機文學、微信文學等方面的細化研究,以及向網絡文學催生的影視游戲改編、網站產業鏈模式構建、圖書與數字出版經營等產業化研究方向延伸。在拓寬研究邊界的同時,也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網絡文學理論體系、評價體系、話語體系等建設性研究與網絡文學史、網絡文學批評史等史學研究,正不斷將網絡文學引向理論探索與歷史沉淀并進的研究軌道。

    三是網絡文學作家作品評價。20年間,有關網絡作家作品的專題研討會眾多。例如,2009年6月,由《文藝報》和盛大文學共同主辦的“起點四作家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十余位著名評論家對我吃西紅柿、跳舞、唐家三少和血紅四位作家的作品予以專題研討。2012年6月,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網絡文學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梁鴻鷹、于愛成、歐陽友權、馬季、王祥、劉英、陳福民、邵燕君、白燁、吳長青10位專家學者對李曉敏的《遍地狼煙》、天下歸元的《扶搖皇后》、酒徒的《隋亂》、阿越的《新宋》、楊鎣瑩的《凝暮顏》五部作品進行了點評。2013年11月,由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聯席會議組織召開的“起點中文網作品研討會”于北京召開,邀請了白燁、歐陽友權、張檸、馬季、郭艷、于愛成、莊庸、吳長青、桫欏、廖俊華10位專家參與作品評審,兩個人評1部,分別對月關的《醉枕江山》、魚人二代的《很純很曖昧》、打眼的《黃金瞳》、徐公子勝冶的《地師》及柳暗花溟的《澀女日記》五部作品進行了點評。2014年5月,中國作協全國網絡文學聯席會議和中文在線聯合在京主辦了酒徒作品研討會;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學舉辦了菜刀姓李、夢入神機、羅霸道、天下塵埃作品研討會;2016年6月,白燁、歐陽友權、李朝全、肖驚鴻、馬季、邵燕君等10余位評論家對繆娟的網絡小說《翻譯官》進行專題研討2016年8月在湖南懷化舉辦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為大神作家血紅的創作設置了專場研討;2017年10月,在廣西賀州舉辦的“網絡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傳統學術研討會”就叢林狼、南無袈裟理科佛的作品研究展開了專題研討;2018年6月在四川綿陽舉辦的“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學術研討會”上,對愛潛水的烏賊作品展開了專題研討;等等。2016年6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委員會等單位舉辦了我國首屆網絡文藝評論大賽,共收到近500篇參賽稿件,其優秀成果被輯錄為《中國網絡文藝作品評論選》,分上、下兩卷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周志雄主編,2017)。2018年6月,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廣東省作協聯合舉辦了優秀網絡文學評論征集暨首屆中國網絡文學評論獎年度評獎活動。還有,“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自2015年起每年推出網絡文學年度作品榜,分男頻、女頻各推選10部優秀作品,并出版為《中國年度網絡文學》系列著作,以文學性為旨歸,特別關注引發網文新類型、新潮流的新銳之作,以及代表某種亞文化思潮或激活某種傳統文學資源的探索性作品,具有一定影響力。

    四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構建。網絡文學亟需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但究竟建立什么樣的體系、確立怎樣的標準卻是一個難題。傳統的批評標準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標準又一時很難建立起來,于是標準構建便成為網絡文學批評的一個焦點和熱點問題。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首次為此設立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歐陽友權為首席專家),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再次設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研究”的重大招標項目(周志雄為首席專家),足見這一問題對網絡文學發展的特殊重要性。我國第一部網絡文學批評著作是譚德晶的《網絡文學批評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其中就論及了網絡文學批評特征和評價尺度問題。歐陽友權編著的《網絡文學評論100》收集了批評論文百篇,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在其中占了相當的篇幅。在這一領域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呼吁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陳崎嶸,《人民日報》2013年7月19日)、《網絡文學亟待確立批評“指標體系”》(王國平,《光明日報》2012年7月3日)、《空間轉向:建立網絡文學批評新范式》(禹建湘,《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1期)、《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維度及構建路徑》(周志雄,《中國文藝評論》2017年第1期)、《面對網絡文學:學院派的態度和方法》(邵燕君,《南方文壇》2011年第6期)、《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出路何在?》(舒晉瑜,《中華讀書報》2016年9月5日)、《建立網絡文學批評“共同體”》(歐陽友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3月20日)、《網絡文學批評標準芻議》(康橋,《光明日報》2013年9月3日)、《網絡文學評價標準問題反思及新探》(單小曦,《文學評論》2017年第2期)、《試論新媒介文化的批評標準與敘事邏輯》(陳定家,《中州學刊》2017年第3期)等。

    五是網絡文學發展對策問題。發展對策是引導網絡批評健康發展的保障,探討正確的發展對策是網絡文學批評的重要職能。黃鳴奮《網絡媒體與藝術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歐陽友權《數字媒介下的文藝轉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譚偉平《未來文學形態探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邵燕君《網絡文學時代的文學引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莊庸、王秀庭《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張立等《網絡文學發展現狀及其評價體系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等著作,以及《網絡文學:前行路上三道坎》(歐陽友權,《南方文壇》2009年第3期)、《網絡文學的發展與研究現狀》(周志雄,《沈陽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網絡文學的可能與限度》(黃發有,《文藝爭鳴》2011年第3期)、《網絡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第二次起航》(馬季,《人民日報》2011年4月19日)等論文,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在具體觀點上,有評論家提出了當下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十大熱點問題:(1)“網絡文學現象”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關系;(2)文學網站的商業模式對網絡文學的積極影響與消極掣肘;(3)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建設;(4)網絡文學“IP熱”與泛娛樂產品的精品化;(5)文化資本市場對網絡文學發展的貢獻和局限;(6)網站“寡頭現象”與中小文學網站的困境問題;(7)網絡作家職業困頓及其扶持與引導;(8)政府引導、民間發力與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和新格局;(9)打擊盜版、凈化網絡與網絡文學生態優化;(10)“劍網”、“凈網”行動和版權保護對網絡文學的影響;等等。⑦這些發展中必然要碰到的問題在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聚焦并解答這些問題是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學術使命。

    還有,由批評團隊開展的網絡文學資源清理與數據庫建設,也是20年網絡文學批評的一大貢獻。網絡信息流轉迅速,顯隱無定,去留難測,特別是有關網絡文學研究方面的信息,由于其專業性和學術思辨性特征,更是屏顯短暫,易于被淹沒在網絡信息的汪洋大海;而傳統媒體中的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方面的信息因其不占學術主流,散落在各種傳媒渠道,也容易被忽略。于是,對網絡文學資源進行系統清理,并據此建立中國網絡文學數據庫就顯得特別重要,它能為新媒體文學留存史實和史料。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置了重點項目“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建設”(歐陽友權主持),中南大學團隊實施對網絡文學文獻資源進行系統搜集與整理,從“源”與“流”的縱向疏瀹,到“史”與“論”的橫向普查,從傳統媒體文本到數字傳媒信息,從海外、境外資料到國內相關文獻,將網絡文學術語概念、站點寫手、作品文類、語言表達、文學事件、相關成果等,做了全面的查證、輯錄、整飭和厘清。這項系統性工程為此后的網絡文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史源、史實、史料和史識的重要意義。2014年該項目以《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網絡文學詞典》、《網絡文學研究成果集成》和“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軟件”及系列論文完成結題,被評為優秀成果。其中,《網絡文學詞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分11個大類,收錄網絡文學詞條1177條。《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把1991年以來漢語網絡文學誕生及其發展的歷程,逐日、逐月、逐年地進行搜集、清理和記錄,保存了迄今為止網絡文學最為完備而原真的第一手資料。《網絡文學研究成果集成》(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收錄了重要網絡文學主題的學術期刊論文、報紙文章、碩博論文、學術會議網絡文學論文、學術著作和出版作品以及名作家博客文章的目錄,而將原文存放于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軟件。后來出版的《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網絡文學100叢書》,⑧進一步豐富了網絡文學資源數據庫。另外,邵燕君領銜的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自2015年起推出網絡文學年度作品榜,也被稱為“學院榜”,在參照各主要文學網站榜單和粉絲圈口碑的基礎上,篩選佳作,廣有影響。2018年邵燕君主編的《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在三聯書店出版,以“學術粉”姿態打破文化與次元之壁,具有資源與啟蒙的雙重價值。同年出版的《大神們:我和網絡作家這十年》(夏烈著,花城出版社,2018年),記錄了網文評論家與網絡作家的交往活動,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網絡文學批評面臨的困境和局限首先表現為專業批評隊伍不足,力量單薄。網絡文學批評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作協系統,相較于網絡創作力量和龐大的原創作品體量,評論人員的數量還很有限,遠遠趕不上行業發展需要。許多傳統批評家視網絡文學批評為“小道”和邊緣,不屑于介入,年輕的學者還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時下能持續在該領域前沿發聲的累計不過二三十人,以至于在各種網絡文學研討會上見到的總是老面孔。其二是批評者的“入場”之困。與傳統的文學批評相比,從事網絡文學批評要面臨兩大難題:技術鴻溝和閱讀壓力。前者要求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和運用能力,這對那些“網絡移民”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后者則要求有一定的網絡作品閱讀量,而網上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篇幅長,特別是網絡小說,一個作品動輒上百萬、幾百萬字,讀起來需要好眼力,也需要大把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其三是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缺失。系統的網絡文學批評剛剛起步,評價標準尚未建立起來,要使網絡文學批評既保持文學的人文審美價值和社會文化意義,又切中“網絡”和“文學”雙重背景下的藝術創新,回應網絡時代的文學發展和文學問題,就有賴于科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的建立。正如有文章指出的:“十多年來,批評家對于網絡文學的常見態度是婉轉回避。時至今日,學界仍然對大量發表于網絡,與傳統文學在審美方式、表現形式上有所區別、明顯存在差異的文學作品等而視之,籠統評價。例如,或采取兩分法解釋網絡文學現象:‘文學只有好與不好之分,沒有網絡與傳統之分’;或強調網絡文學只是傳播方式的改變:‘網絡只是發表作品的媒介,不是區分作品優劣的手段’;或因其具有商業特性而放棄對其做出深刻的價值判斷:‘網絡上追求的是點擊率,點擊率卻與文學品質無關’等等。”⑨這些現象說明,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四是批評觀念與持論思路的陳舊。我們知道,最具批評活力的是網絡在線批評,但在傳統的觀念中,網民的聲音在評論界得不到重視,他們的點贊或吐槽往往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職業批評家習慣于在傳統媒體特別是學術理論刊物發表成果,不屑于網絡發聲,無形中失去了批評與創作即時互動、彼此交流的契機,回避了批評對創作的干預力量,削弱了批評對文學現實的敏銳回應功能。因而,在媒介變遷、文學轉場的語境中,迫切需要批評觀念的轉型。如專家所言:“思想觀念方面,要厘清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關系,認清商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泛娛樂化是我國網絡文學的基本狀況和主要現實;在研究重心上,要實現從個別熱點作家作品向整個網絡文學現實的轉移;在理論資源上,要減少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過度依賴,積極借鑒‘文化研究’和‘傳播政治經濟學’等理論資源,通過二者的‘結合’,實現網絡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批評創新。”⑩

    ①歐陽婷:《網絡文學批評的學術梳理》,《求是學刊》2016年第3期。

    ②所列三年的數據參見歐陽友權主編:《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6)》,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第148頁;《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7)》,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年,第163頁;2018年的數據為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團隊調研所得,擬載入《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9)》,該年鑒將由新華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③賀紹俊:《媒體時代的文學和中國社會的媒體》,《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10月23日。

    ④杜國景:《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語境與機制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⑤網絡用戶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報告1999年11月首次發布,以后每半年發布1次,上半年數據截止時間是6月30日,下半年截止時間為12月31日。截至2018年8月20日共發布了42次。網絡文學用戶信息從2009年第25次統計報告時開始有了統計數據發布,截至2018年8月已發布網絡文學信息19次。

    ⑥歐陽友權:《網絡文學:馳騁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藍海》,《中國藝術報》2018年12月7日。

    ⑦歐陽友權:《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全國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懷化學院學報》2016年第9期。

    ⑧歐陽友權主編:《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網絡文學100叢書》(歐陽友權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一套7本,分別是: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論100》、禹建湘《網絡文學關鍵詞100》、紀海龍《網絡文學網站100》、聶慶璞《網絡寫手名家100》、歐陽文風《網絡文學大事件100》、聶茂《名作家博客100》等。

    ⑨潘桂林:《學院派新媒介文學批評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中州學刊》2017年第3期。

    ⑩黨圣元:《網絡文學研究的當下困境與理論突圍》,《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作者簡介:歐陽友權,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長沙 410083;張偉頎,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長沙 410083

    標題注釋:本文為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6ZDA193)階段性成果之一。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片|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这么小也不放过|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伊人久久精品午夜|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愉拍精品手机|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2048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九七精品乱码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观看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videossex白浆|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的视频| 精品久久国产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