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本鎮:為文學桂軍建檔立傳
何謂“文學桂軍”?2007年12月15日,在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廣西民族大學、廣西日報綜合副刊部聯合舉辦的“2007廣西文藝論壇暨《文學桂軍論》研討會”上,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區文聯主席潘琦在講話中對文學桂軍的含義和特征等作了比較完整的闡述:“所謂文學桂軍,是生活、工作在廣西的一批從事文學創作的當代作家,他們的創作思想、創作活動、創作理念、創作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本土性、民族性、自強性、創新性和團隊性,是新時期活躍在中國文壇的一支南方作家隊伍,稱之為文學桂軍。所謂時代性,就是我們作家的文化根底,是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五千年的文化根源,他們的創作體現了文化的時代精神、時代理念、時代風尚、時代境界,他們的作品沒有離開文化傳統,但又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本土性,就是他們的取材和選題、故事環境、人物的背景,都帶有鮮明的本土性;民族性,他們的作品在語言、民族風俗、風土人情、文化娛樂、人物心理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的特征;自強性,文學桂軍的絕大部分作家都是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創作,在最艱苦的地點起步;創新性,就是作家們把理念創新、構思創新、語言創新、人物性格創新等結合起來,形成特有的創新理念和創作風格。就是這樣一支志同道合、目標一致、風格各異、寬宏大量、團結和諧的廣西作家隊伍,他們為了文學事業共同努力著。這就是我們的文學桂軍。”(潘琦《文學桂軍的崛起與發展》,《廣西日報》2008年1月17日)
李建平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文學桂軍論》,對文學桂軍的定義是這樣表述的:“所謂文學桂軍,主要指20世紀90年代后活躍于文壇的一批廣西作家。最初特指1949年以后出生、90年代活躍于文壇的青年作家,始稱‘文學新桂軍’,以后的研究和述評常常將90年代仍活躍在文壇的1949年以前出生的中年作家一并納人,逐漸通稱為‘文學桂軍’。文學桂軍屬于特定時空范圍下形成的中國當代文學區域作家群概念,并非是具有歷史延續性的文學史概念。”(李建平、黃偉林等著《文學桂軍論——經濟欠發達地區一個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這個定義明確指出:文學桂軍屬于特定時空范圍下的區域作家群概念,并非是具有歷史延續性的文學史概念。對于課題研究來說,這樣的界定是必要的。但最初提出文學桂軍這個概念時,實際上并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界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這個概念所指涉的范圍是有變化的。換言之,后來人們在使用文學桂軍這個概念時,時間上并不局限于“20世紀90年代”,新時期以來及90年代后,但凡生活、工作在廣西或曾在廣西生活、工作過而后來離開廣西的桂籍作家都統稱為文學桂軍。
文學桂軍的崛起,是廣西文學進入當代,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所筑就的一道壯美的文化風景。作為中國當代文壇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它也在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標示出一片醒目區域。從根本上看,廣西當代文學的發展離不開由廣西本土作家或廣西籍作家所構成的文學桂軍,尤其依賴于他們在創作中對于廣西的地域性書寫,以及包括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等十二個廣西世居民族在內的民族性的展示。可以說,文學桂軍在“傳統/現代”“歷史/現實”“中心/邊緣”等多元的結構形態中,獲得了充足的文化地理空間,并以此建構出了獨特而興盛的文學景觀。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評論界對文學桂軍及其作品始終保持著持續而熱情的關注,許多重要的研究與批評成果不斷涌現,包括對文學桂軍的整體研究和對個體作家作品的研究與批評成果等。如《廣西散文百年》(徐治平主編,民族出版社,2004) ,《廣西文學50年》(李建平等著,漓江出版社,2005年)、《秘密地帶的解讀——東西小說論》(溫存超著,臺海出版社,2006 ) ,《世紀的跨越——廣西文學藝術十三年現象研究》(藍懷昌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文學桂軍論:經濟欠發達地區一個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義》(李建平、黃偉林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 ,《我讀東西:時空境遇里的身心言說》(胡群慧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 ,《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研究》(王紹輝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 ) ,《壯族文學現代化的歷程》(雷銳主編,民族出版社,2008 ) ,《壯族當代小說民族審美導論》(陳麗琴等著,民族出版社,2010) ,《廣西文學藝術六十年》(主編潘琦,執行主編黃德昌、容本鎮,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發韌之路——北海文學三十年》(邱灼明主編,花城出版社, 2010) ,《當代廣西小說十家》(韓穎琦、王迅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小說的邊界——東西論》(張柱林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追飛機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創作》(溫存超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廣西現當代散文史》(劉鐵群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地域民俗家族——黃佩華的文學脈流》(溫存超著,漓江出版社,2013 ) ,《新世紀廣西詩歌觀察》(羅小鳳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訪談錄》(鐘世華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 ,《邊緣地帶的活力——廣西當代文藝理論與批評的構建與發展》(歐造杰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 ,《桂西北作家群的文化詩學研究》(黎學銳、張淑石、周樹一國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詩性的超越——廣西當代作家的跨界寫作研究》(張淑石、張嘯著,江蘇大學出版社,2017) ,《頌禱與重構——文學敘事中的“美麗南方”》(李仰智等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等。此外,還有大量有關文學桂軍及其作品的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等。也就是說,與文學桂軍相伴而生的研究與批評資料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數量。但學界在文學桂軍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則顯得比較遲緩和薄弱,或者說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這項工作無論對于廣西當代文學的內部建構來說,還是就參與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而言,均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有關文學桂軍研究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便顯示出了內在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是文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文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謝泳先生曾強調過文學研究中“史料先行”觀念,指出:“凡做研究,先以整理相關研究對象的完整史料為研究的基本前提,在熟悉相關研究史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研究方向,在此前提下,再選擇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這便從研究的本體層直言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近年來,洪子誠、程光煒等學者對文學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視與推動,以及有關研究“歷史化”問題的提出,則為當前的文學研究開辟了新的范式。
歷時上看,現代文學研究對于文獻資料有著足夠的重視,尤其在資料搜集整理方面有著集中、系統的推進與呈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當代文學研究中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總體上則顯得比較滯后,力度也不夠,基本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從全國范圍來看,盡管已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書和《中國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楊揚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孔范今、雷達、吳義勤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 ,《中原作家群研究資料叢刊》(程光煒、吳圣剛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江蘇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丁帆、王彬彬、王堯等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等一批帶有示范性的重要成果問世,但相對于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活動所形成的浩繁資料而言,迄今所開展的研究資料搜集整理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還極為有限,無論是“存史”還是助推研究,都還有極大的拓展空間。
新時期以來,文學桂軍研究資料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成績。比如中國作家協會廣西分會曾先后選編出版了《新花漫賞:廣西評論特輯》(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 ,《廣西文學評論選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 ,《文學之翼——廣西新時期十年文學評論選》(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等。此外,學界還對部分作家個體研究資料進行了整理,如《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編輯委員會選編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陸地研究專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李英敏研究專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周民震、韋其麟、莎紅研究合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苗延秀、包玉堂、肖甘牛研究合集》等。但從時間上看,這些資料集均出版于1980年代中后期,所收錄的資料也不夠完整。1990年代以后,陸續出版了一些研究資料集、論文集等,如《評論家接力叢書》(接力出版社,1996 ) ,《悄然崛起的相思湖作家群》(容本鎮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南方批評話語》(張燕玲、張萍選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全國劉三姐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譚為宜、藍柯、龍殿寶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 ,《能不憶南方——<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文集(2001-2009)》(張燕玲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獨秀作家群書系》(總主編王枬、黃偉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廣西當代文藝理論家叢書》(第一輯·20卷)(主編潘琦,副主編韋守德、容本鎮,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廣西文藝研究與評論文選(2007-2012》(容本鎮、王建平、石才夫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2012) ,《依然憶南方——<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文集(2010-2016)》(張燕玲、張萍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012-2017年度廣西文藝評論文選》(容本鎮、唐春燁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 ,《八桂文學二十年·評論精選》(張燕玲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二十年(1995-2015)》(主編容本鎮,副主編王建平、唐春燁,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 ,《廣西社會科學院評論叢書》(主編王建平,副主編李建平、覃振鋒,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 ,《南方批評30年·<南方文壇>廣西文論選(1987-2017)》(張燕玲、張萍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新西南劇展》(黃偉林、劉鐵群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等。但這些資料集,是圍繞不同主題、不同重點、從不同角度確定選收范圍的,因此便有了諸多局限,很多重要資料無法全面、完整地收錄進來。基于此,對文學桂軍研究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鐘世華主持編著的《文學桂軍研究資料》叢書,主要以個體作家研究專集的方式呈現。每部專集均集中記錄和展示文學桂軍中代表性作家的創作經歷、創作成就、創作特色、創作影響等,這不僅從整體性、宏觀性和學理性層面上促進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且有助于為文學桂軍建檔立傳、為廣西當代文學發展史的研究留存和積累珍貴的文獻資料。與此同時,該叢書在其編寫過程中還自覺形成了對當前文學研究方法的學理性探究,即提供了一種以資料為根基的“史料性”研究方式,使得文學桂軍的研究真正做到“有理有據”,進而有助于推動當代文學研究的理據化、歷史化。
文學桂軍研究資料的輯錄、梳理與匯編是一項浩繁的工程,一項看似容易實則艱難的工作。由于資料的搜集整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很多人因此望而止步;又因為有人覺得做這些基礎性的資料工作沒有太多的學術含量,因此不愿或不屑于去做。鐘世華對此卻不以為意,他深刻地認識到這項工作所蘊藏的價值意義。盡管工作量巨大、勞心又勞力,但他仍然帶領團隊不畏艱辛、鍥而不舍、樂此不疲地投身其中。其實,編著好一部研究資料集,其價值意義決不遜于撰寫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一位出版界的朋友曾對我說過:“不要小看文獻資料,在社科領域,它比那些缺乏創見的一般性理論著作更有價值,存世的時間也會更久遠,幾十年、幾百年后,很多理論著作早已湮沒無聞,而那些珍貴的文獻資料還將被后人所查閱、參考和引用。”當然,現在的理論著作、理論成果若能經受得住時間淘汰,將來也會變成珍貴的文獻資料。
文學桂軍是一個龐大的作家群體,在搜集整理文學桂軍研究資料的過程中,確定人選作家是十分重要而關鍵的環節。鐘世華曾就如何遴選和確定人選作家的問題,征詢過有關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思考和論證,他擬出了遴選的基本原則,即主要依據作家的創作成就、影響、代表性、研究與評論情況、資料的多寡等因素來確定。有的作家在廣西當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已出版過研究資料專集,而且所收錄的資料較為齊全,雖有一定的補充空間,但目前沒必要再重復,典型的如壯族作家陸地、京族作家李英敏等;有的作家創作成就顯著,也有代表性,但有關他的研究成果、評論文章及資料相對較少,暫時還不能單獨匯編成一本資料專集。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僅靠一個或幾個年輕人的力量,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完成太多作家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因此,依據這些原則和因素,《文學桂軍研究資料》叢書暫定編著九本作家專集和一本評論家合集,共十本,即“9+1”。其中九位作家包括老、中、青三代,其中有詩人、小說家、電影劇作家等。按出生年月先后,他們是周民震、韋其麟、楊克、黃佩華、林白、凡一平、東西、朱山坡、田耳。每位作家編著一個研究資料專集;而每個專集的內容包括作家小傳、研究綜述、作家自述與訪談、評論文章選輯、作家作品索引、研究成果索引等,其內容相當全面和豐富。
在文學桂軍的構成中,評論家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桂軍的崛起與發展,評論家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學桂軍研究資料》叢書單列了一本評論家的合集,按出生年月先后,收錄李建平、張利群、容本鎮、張燕玲、黃偉林等五位評論家的研究資料。
如前所言,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是一項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在文獻資料整理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難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如程光煒先生在《整理當代作家研究資料的重要性——由<江蘇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談起》(《文藝報》2017年12月15日)一文中所指出的,在“介紹作家家世身世的內容”“評論文章的刪選”“創作年表”“作品發表目錄”等層面仍有著可提升的空間。程光煒先生還對當前地域性作家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我相信,鐘世華及其團隊一定能夠從這些意見和建議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借鑒,也期待著鐘世華及其團隊能夠以聰慧的眼光、敏銳的識見和嚴謹的學術精神,恰切地處理好類似的難點和問題,切實把一套有質量有分量的《文學桂軍研究資料》奉獻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