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也可以寫“硬題材” ——讀小說《大漠航天人》想到的
戈壁綠影(本名戰雅慧)的網絡小說《大漠航天人》,是鐵血網“2018現實題材”主題征文優秀作品,被列入中國作家協會2018年度重點扶持項目,又被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推薦為2019年優秀網絡作品,2019年10月由北岳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提起“兩彈元勛”和“航天英雄”,大家都耳熟能詳,有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學家,有以楊利偉為標志的航天員群體。可是,提起大漠深處的航天人卻知之甚少。他們隱身戈壁,默默奉獻,是無名英雄。
東風基地(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兩彈一星”的誕生地。身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輩——第一代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創業史,熟悉60多年來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繼的奮斗史,切身體會深藏于他們內心的豐盈與驕傲。她以40多萬字的作品,生動講述了兩代航天人為實現強軍夢的奮斗故事,以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情感經歷和精神世界,真實再現了共和國航天發展史的印記。
《大漠航天人》描述了第一代航天人開進大漠深處的經過。沒有道路,不辨方向,用飛機投下空汽油桶當作路標。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嚴峻的工作任務,沒有嚇倒第一代航天人,他們豪邁地提出,要造出“爭氣彈”,發射“中國星”,打出“中國彈道”。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包括組建靶場、導彈試驗、兩彈結合、一彈多星的發射等。書中對每次發射試驗都有真實的細節介紹。例如,“遠處火光一閃,寂靜的戈壁灘突然燃起一片彩色的火焰,緊接著是一陣兒轟鳴巨響,從火焰中拔地而起的火箭拖著長長的火舌,推著衛星飛上了藍天!”那是航天人快樂、幸福、輝煌的時刻。
然而,導彈發射試驗并非一帆風順,也有慘痛失敗,還有流血犧牲。作者在悲壯的底色上書寫著大漠航天人的精神價值,書寫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境界,那就是她在書中多次描寫的大漠胡楊:“胡楊活著,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愛之大者,為國為民。東風航天人,當與大漠胡楊一般,千年不朽,永世長存。”
小說主人公潘大海出身農民,作戰勇敢,對黨忠誠,從朝鮮戰場回國后,響應號召,立馬投入到導彈發射試驗的第二戰場。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潘志軍,一個叫潘志兵,志軍是親生的,志兵則是烈士遺孤。他最終把兩個兒子都培養成為第二代航天人。從上海市入伍的發射工程師羅恩澤,雖然沒有經過戰火考驗,但與那一代知識分子一樣,曾經飽嘗民族屈辱和社會磨難,他在學習導彈發射技術和實踐中始終發揮著中堅作用,與妻子女兒一直堅守在大漠之中。
在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兩代航天人以實現強軍夢為人生目標,以為國為民的大愛為情懷,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大漠航天人》雖然沒有獵奇的內容、宏大的敘述,卻有撞擊靈魂的魅力。“強軍夢想”“家國情懷”“自我犧牲”“無名英雄”,這四個關鍵詞,是閱讀后的強烈感受。
這部作品以真實感人的筆觸,塑造了以潘大海、羅恩澤、潘志軍為首的一批“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航天無名英雄,他們把國家的強盛視為人生第一要義,凸顯了生命的價值。《大漠航天人》的寫作表明,網絡文學也可以寫“硬題材”,也可以“熱血”,也可以通過合理虛構面對真實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