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網事
窗外飄起了雪花,而我卻無絲毫賞雪的雅興,心如雪紛亂、飄忽。疫情蔓延的當下,封了小區,封了村莊,按下暫停鍵的日子安靜得讓人沒著沒落。此時,網絡成了一扇窗,助我了解信息,在家辦公,打理生活;成了一條線,串起了親人朋友、線上線下、一屋與世界。
清早,我微信聯系了一家開面包店的朋友,問他在給路口檢查站送愛心面包時,可否給我在防控指揮部夜以繼日默默奮戰的兄弟們也送幾個做宵夜,他欣然同意:“那我多做些,保證送到,不求做多好,但求一份心?!闭嫘臑檫@位來自雄安的“女婿”點贊,最后他追加一句:“千萬不要宣傳我。不說了,馬上開工!”
我朋友圈里網聚的愛心很多,有公司企業、個體店主給一線捐款捐食品捐口罩捐消毒液的,有志愿團隊給小區值守人員送熱豆漿的,有村鎮干部挨家挨戶在門把手上掛中草藥包的,有工作人員為居家隔離觀察人員測體溫、代買肉菜的……疫無情,人有情,期盼愛心匯聚的融融暖意早日催綻街頭絨絨的玉蘭,還我一片芳華。
疫情當前,各種聲音混雜,那些在融媒體中心工作的記者朋友著實令我感佩。他們戴著口罩奔波在一線,吃著泡面忙碌在機房,盯著網絡搜羅信息,抱著電腦編發新聞,令無數來自會議室的、防控一線的、基層群眾的鮮活資訊,通過微信公眾號權威發布、傾情奉上,讓如我這般“宅”在家中的全縣二十幾萬人民,第一時間聽到了政府的聲音、群眾的心聲。
我深深被感染,也隨時將看到的官方消息和實用信息、路過街頭拍到的一線防控圖片在朋友圈發布,并勸說一些微友、群友及時刪除不確實的相關鏈接和言論,引導輿論,以正視聽。當人們僅靠網絡與外界溝通時,只有信息正起來,百姓才能靜下來,令謠言沒有土壤。
不能出門,甚是牽掛各地朋友,人雖天各一方,心卻靠得更近。青島的小董,是我在北京掛職期間一見如故的知己;鄂爾多斯的小凱,是我參加國慶群眾聯歡結識的民族大學的兄弟;赤壁的新華,是我多年前結交近年卻鮮有聯系的文友;涿州的小劉,是我師范三年同窗的摯友;上海的小李、十堰的小徐,是我新認識的編輯……非常時期,我們網聯更緊,一貫用“少出門,不串門,戴口罩,勤洗手,保護好自己”互致問候,表達關切,一起抗“疫”,并相約疫情結束后,彼此都“好好的”,肆意相約、相聚、相擁,共赴充滿希望的嶄新一年。
“待在家里也是在作貢獻”,但可不能白白浪費這大好時光。通過網絡,我每天監測單位人員的體溫、動向,接收文件,填報表格,處理事務;每天堅持讀書,看報,收看優秀文藝節目,調整心態,持續充電;每天在家庭群里不厭其煩地囑咐老人、兄嫂、孩子們一定服從政府安排,保重身體健康,過年雖未走動,一大家子卻其樂融融。
疫情還在持續,網絡還在熱鬧,“宅生活”還在繼續。真心祈禱在全國人民共克時艱的努力下,這樣的日子如這短暫的春雪一般盡早結束,讓我們的抗“疫”網事成為拋至歲月深處的“往事”,永不再來,一切重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