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樣燦爛的人生年華 ——評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
現實題材創作無疑是當下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命題,在現實題材創作呈現勃發態勢的當下,如何書寫新時代,并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以完成戲劇藝術的審美自覺成為當下藝術創作實踐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2019年12月13日,由中共湖北省枝江市委、市政府打造,枝江市歌舞劇團(枝江市黃梅戲劇團)創排的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在京上演,為現實題材戲劇創作提供了不少啟示。
首先,該劇體現了主創團隊對現實題材的精準把握。劇作家在尊重、遵循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抓住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這一重大現實題材,圍繞農村發展中棉花生產與棉農生計問題編織劇情、鋪排場面,服務“三農”成為人物戲劇動作最深沉的行為動機和內在驅動力,成為全劇的精神旨歸。其次,編劇將重要模范人物典型納入創作視野,以戲劇表現、謳歌為國家安定團結、富強繁榮作出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該劇取材于真實人物事件,以湖北宜昌枝江市農業局“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退休高級農藝師、被人們親切稱為“農民義工”“棉花奶奶”的李文英為人物原型,展示了其不忘初心、扎根基層、一生堅守服務“三農”信念,數十年如一日,培育棉花新品種,用智慧和汗水支持農村建設的先進事跡,并選擇“奔赴農村”“情系三農”“十年磨劍”“拒絕誘惑”“生死離別”“終生不悔”等具有強韌戲劇張力的主人公人生重要生活片段,推進情節發展和刻畫人物形象。雖然同類型情節與人物的劇目并不少見,但該劇卻沒有陷入之前作品大多采用的以平面化的手法展示人物的窠臼中,而是在“真”與“實”上做足文章。全劇人物的行動和矛盾沖突,始終圍繞李文英的情感線索層層鋪設與結構,從確立志向,將農村作為實現人生夢想的廣大舞臺,到情系“三農“,把農村、農業和農民與自己的人生緊緊聯系在一起。再經十年磨礪,選育成功棉花新品種。繼而拒絕誘惑,放棄了改善個人物質生活條件的可能,為了育種成功堅守農村,持守初心。至與丈夫生離死別,重新開始了自己孤獨而又無比充實的人生,最后以終生不悔的心靈獨白,完成與眾鄉親的情感對話,構建了城市與鄉村、事業與家庭、母女之間、夫妻之間、同學之間等多重情感扭結與互動。全劇富于田間地頭的生活智慧,從“實”處著手,從鮮活的生命體驗和情感表達的細節著手,立體的、多棱的、細微的展示了李文英的真實人生。
該劇另一重要特點是將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劇相結合,將中國傳統的黃梅調與現代音樂歌舞相結合,枝江市歌舞劇團作為一個以演出黃梅戲為主的地方劇團,此次嘗試將黃梅調音樂劇搬上舞臺,意圖探索一條更順應時代審美意趣的戲劇發展之路。黃梅戲原是湖北黃梅縣一帶的采茶歌,初始表現為以黃梅采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形式。其特點是表演質樸、細膩,真實活潑,鄉土氣息濃郁,接地氣。而音樂劇則源于歐洲,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于一爐,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如何讓兩者完美融合而無生硬嫁接之感,非常考驗主創團隊的功力。從現在的演出形式上看,該劇不僅有觀眾為之耳熱的經典黃梅調唱段,還融入了很多音樂劇元素。其音樂設計與黃梅戲的傳統聲音形象是有差別的,比較開闊、富麗、剛柔相濟,很好地運用了合唱、伴唱包括戲曲中幫腔的藝術手法,在保持黃梅調音樂風格的基礎上,通過吸收、融化現代音樂元素,拓寬了黃梅調的音樂路徑。
為給作品賦予更多人性溫情和浪漫詩意,編劇將較多筆墨用在了主人公和丈夫、棉花寶寶的情感描述上,這些都是該劇的重場戲,也是比較能感動人的場次。大段核心唱段也為人物情感的抒發提供了情境,展示了人物的精神品質。可以說,在現代輕音樂的配合下,黃梅調那抒情明快、真實活潑的特點更加鮮明,戲劇的沖突與節奏感得到增強。這顯示出主創團隊對音樂劇這一藝術門類“質”的認識清晰,以及在黃梅調“量”的運用上的糅合巧妙,并由此形成該劇在中西結合“度”的把握上的精準。當然,除了音樂形式,該劇的舞隊運用也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棉花寶寶”這一群體意象,作為舞隊介入舞臺情境的烘托營造,時而扮演群體角色,時而疏離出情緒意象化的場面,增加了該劇的可看性。
總之,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以音樂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再現了棉田守望者李文英花一樣燦爛的人生年華,以跌宕起伏的樂章塑造出這位俯身大地、書寫大愛的知識女性,彰顯了一種崇高的人生選擇和追求,并具有了強大精神感染力。對他們的謳歌,正是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同心共向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