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學生活
一
關于文學的意義或者目的,普遍的定義是作家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從事業的維度來說的,是文學應擔當的社會角色,是就新時代滿足社會文化生活需求而言。因為文學這樣的承載、目的、使命,它要求作家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要求在執起文學之筆的同時,用我們的作品,深刻地反映現實,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以文學的方式和特性,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激動人心地感染人、鼓舞人、影響人。通過這樣的途徑,在時代文學的洪流中,實現“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永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使其成為我們思想深處的一束星光,指導組織與開展文學創作的初心。
而文學的另一個目的,是從作家創作生活的維度,從閱讀者閱讀收獲的角度而言的。它既在創作與閱讀之中,也在創作與閱讀之外,帶有通達超脫跳躍的色彩。簡截地說,你寫作文學,你獲得了文學生活。你開展文學閱讀,你享受了文學時空,開始了文學之旅,同樣擁有文學生活。你的時間與精力被文學愉快地占有,文學影響并充實你的生活。這種影響,從感官的、聯想的、通感的愉悅,一直達到較深層次,以文學的判斷,激揚并拓展我們的判斷,以文學的境界影響我們的境界。
堅持、擁有、開展、做好一種文學生活,是我們的義務、責任、使命。
具體來說,如何以我們的創作,以小眾的、大眾的、廣泛的閱讀,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再具體來說,如何鼓勵、提倡、建立一種文學生活,滿足有志于此、感興趣于此的人民群眾。他們對于文學、文化的訴求,是時代的文化建設大繁榮大發展的需求,是對時刻以人民為中心的堅持的需求。其具體作法是,以我們的文學生活,去影響他人的文學生活,讓眾多的文學生活,連接成廣大的文學生活。
我們推出文學生活,文學生活也豐富著我們的內心,滿足著我們的文化需求。它呼應了文學的第一意義和目的,成為文學工作、文學服務的宗旨之一。
二
這里說的,不是常規意義之下、文學概論中的文學與生活。
這里說的,是文學對于生活的求與無所求。
首先文學是那樣地寬容俯就,海納百川,一切皆為營養,萬事皆成緣由。
文學,它對生活可說從不苛求。不論生活的貧困顯達,不論地位的高低貴賤,不論民族與種族,作為作者或讀者,只要有喜怒哀樂、情感催發,只要尋求關于它們的敘述與表達,就可能產生文學。文學的根基如此,意味著在它的面前,一切勞動與愛情、社會與創造、奮斗與生活的充分表達。文學產生的條件如此承接地氣,它不分高低貴賤,不要任何的前提、花哨與粉飾,這也意味著對任何人而言,文學生活近在咫尺,伴你左右。文學以及原始文學,繪畫以及巖壁繪畫,陶器以及色彩線條一道,最早、最充分地實現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
一位導演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草地上,帳篷里,享受朋友聚會的歡樂。音樂起,甚至只是節拍起,他們便翩翩起舞。真正的藝術不要條件,只要有興趣與情緒,是所謂的真藝術、真性情。
生活中有詩的成分、散文的成分。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一部長篇小說,無非有的波瀾壯闊,有的細流涓涓。無非這個是詩,那個是散文,另外一個是小說,或者幾種形式的交替。
這是生活與生命帶給我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更主要是個人的訴求。但如果個人情愿,文學允許任何個人,通過或采用文學的途徑,來傾訴與表達。
其次,文學對于生活,是那樣充分回報,兼之慈愛有加。
文學的門檻如此之低,它不歧視人,只要一支筆一張紙即可。這支筆可以是禿筆,這張紙可以是背面或草紙,可以是舊黃歷本,可以是樹干或墻壁。至于方式,可以冥思苦想,可以一揮而就,可以耳提面命,可以口口相傳。每個人都可能進行文學創作,只要你所進行的不是被套路而初級有效的應考作文,只要你表達的是人間喜怒哀樂。這也解釋了,文學以其強大,以其弱質,可以各行各業都有熱愛、從事與執著者。
文學作為一種元素,帶著溫度,有效地介入我們的生活。
三
從某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自小都接受了文學的熏陶。我們所學習的課文,無論哪一種文體,哪篇不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包括優秀的政論文章,皆成為我們看到、感受到的凝于記憶深處的奕奕神采。
文學在有意之下、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方式。有的是專攻,有的是業余進行,有的筆不離手、曲不離口,有的擠出時間,怡情自樂。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驀然回首,構成載船運物的那道重要支流。
回想這些年代,回想不同的生活工作經歷,回想共同的業余時間安排,文學與寫作,在擠占了我們業余時間的同時,給了我們多少支撐,多少動力,真的是最緊迫而最慷慨,最散點卻最集中。從文學生活的角度講,它吸納了我們的思維,凝聚了我們的大腦,堅定地伴隨我們左右,不離不棄地充實于我們的心中。一個真正熱愛文學的人,他的心中唯有感謝。
文學是寫給自己,但交付別人,讓別人讀作品中的共有的“自己”。
文學能救贖人。它可以救贖一顆苦難的心靈,給追求帶來希望,給暗淡帶來光明。文學點亮了眾生的生活,對于熱愛它的人,更是毫不吝嗇地照耀著他們的奮斗歷程與別樣人生。也正因如此,才能夠解釋,那些農民作家、網絡作家、高校文學社團、民間文學社團,為何能如此繁茂,日夜涌流而不息。
在大地上保持詩情看似容易,但那是漫步及遠足。田間勞作間隙作詩,需要非同一般的熱愛。由此農民作家的文學生活,是最讓我們產生敬意的。那是新時代新農村亮麗的一抹曙色,每當那樣的曙色出現,植物的葉片一定是舒展的,草尖帶著露珠。那樣的曙色中,人們神清氣爽地開展一天的生活。縷縷的炊煙,大鍋燉菜的香味,這些日常俗事,都將成為我們文學生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