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藝”起前行! 這場云端邀約,上海的藝術家和廣大市民都來了
黃豆豆、王珮瑜、平安錄制視頻,提醒大家“上班了更要注意防護”。 制圖:馮曉瑜
青浦恒星樂團的幾位年輕人原創一首滬語“抗疫”歌曲。 制圖:馮曉瑜
史依弘分享自己在家練功的視頻。 制圖:馮曉瑜
谷好好用標準滬語號召市民“屏屏牢”,共渡難關。 制圖:馮曉瑜
逾160支視頻總播放超4500萬次
抖音平臺“藝起前行”的話題正式對外發布僅四小時,話題下就集結了超過160支視頻,它們記錄了滬上文藝工作者和廣大市民在全民抗疫防疫中真實的生活場景、帶著人文氣息的心靈寄托。截至昨晚,這些視頻總播放量已超4500萬次。瀏覽該話題的人們,能從不斷豐富的視頻內容看見上海這座城和這里的人,領略其中的獨特魅力,傳遞人文關懷的暖流。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億萬國人的心。疫情之下,沒有人是旁觀者。一場“云端”的邀約正在上海悄然凝聚起力量,藝術家和廣大普通市民都是參與者!
這次“云上”邀約是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滬上文藝界發起的。在抖音平臺,上海的文藝工作者發起號召,廣大市民踴躍參與。大家集結在“藝起前行”的話題之下,用鏡頭記錄特殊時期生活的閃光點、身邊的感人事,用更多有大愛、有情懷、暖人心的文藝作品,集聚起社會正能量,匯聚起人文關懷的暖流。
抖音平臺“藝起前行”的話題正式對外發布僅四小時,話題下就集結了超過160支視頻,它們記錄了滬上文藝工作者和廣大市民在全民抗疫防疫中真實的生活場景、帶著人文氣息的心靈寄托。截至昨晚,這些視頻總播放量已超4500萬次。
短時間高流量不失為一個注腳:市民百姓需要一個文化交流平臺,來歸納碎片時間、梳理雜亂的情緒。“藝起前行”的話題提供了集結平臺,市民由此收獲了參與感、獲得感。而瀏覽該話題的人們,也能從不斷豐富的視頻內容看見上海這座城和這里的人,領略其中的獨特魅力。
文藝工作者身體力行,以作品和影響力傳遞暖流
第一批匯聚到“藝起前行”話題下的,是許多上海市民熟悉并喜愛的文藝工作者。他們或錄制加油視頻,以自身影響力號召人們致敬堅守、感恩留守;或以作品回饋市民,為大家的宅生活增添一抹藝術的馨香。
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谷好好講上海話,昆曲迷可能第一回聽見。她用標準滬語告訴大家,一定要“屏屏牢”,共渡難關。以祝福視頻形式與受眾見面的,還包括東方衛視主持人曹可凡、舞蹈藝術家黃豆豆、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珮瑜、青年歌唱演員平安等人。
更多的名家、院團以作品與受眾相見。
上海歌劇院把兩段演出視頻傳上平臺,其一是他們在悉尼攜手澳大利亞歌劇院交響樂團演奏的《黃河》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另一支是鋼琴演奏家張誠杰錄制的《為你》。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在視頻里祈福,希望這場人民的戰“疫”早日迎來勝利。如今視頻被分享到抖音平臺,音樂能為更多投身在這場戰“疫”中的人帶去安慰。
上海民族樂團踩著時尚的節拍,上傳了一曲“嗩吶蹦迪”。視頻里,一邊是酷炫的DJ打碟,另一邊是民族樂器嗩吶與電聲樂隊合成的“嗩吶disco”。傳統與潮流的跨界合作,讓人耳目一新,也緊跟如今“云蹦迪”的潮流。異曲同工的還有手風琴與評彈的“對話”。上海評彈團上傳的視頻一如其名——“評彈 走向世界的江南文化”,它從一名外國友人的視角來打量風靡江南的評彈藝術。視頻里,外國友人從江南園林出發,在黃浦江畔吹過江風,在梧桐樹下沐浴過陽光,最后推開評彈團的大門,背起自己的手風琴,與評彈藝術家們合奏一曲。
此外,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以及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的青年演員,不約而同把自己宅家練功的短視頻分享給用戶。史依弘手腕翻斗耍出的漂亮劍花、范雅婷模仿小動物惟妙惟肖的神情以及孫戈給自己朝天蹬附加的特效,既把來自藝術領域的亮點時刻分享給大眾,也重申了一個真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正的藝術容不得一天的松懈。
普通市民響應者眾,身未動、愛文藝的心已遠行
“藝起前行”絕不僅僅是文藝工作者的集結令。普通市民打開“腦洞”,也紛紛用文藝的方式在疫情防控中為身心按摩。
本地話是最容易走通人心的語言。在金山,歡笑主播以當地話搭配手語,用金山區居民最親切的語言為防疫抗疫工作鼓勁。在青浦,恒星樂團的幾位年輕人創作了一支滬語歌曲《阿拉一道拿搿只冠狀病毒悶特伊》,亦莊亦諧的氛圍下,道出全民參與疫情防控的心聲與要點。王淵超已是滬上頗有名氣的音樂人,近年來,他原創的滬語歌曲在全年齡段市民里傳唱甚廣。
這一回,他又帶著女兒共唱滬語歌謠,一曲《病毒我不怕》倡導積極防疫、健康生活。
上海金山的一支視頻讓人忍俊不禁,市民突發奇想,把每天必不可少的測溫流程改編為防疫版的《無間道》。上海寶山的賬號上傳了一系列出自市民之手的視頻。有的是以孩子口吻創作的“洗手七步曲”,直觀又明晰的視頻,為孩子們示范了洗手的七大要素;有的是小學生們用繪畫、朗誦等方式為武漢祈福、向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還有的是市民分享宅家的親子瑜珈,既展示了自我,也將向上的生活態度傳遞給了更多人。
當然,如今嚴防嚴控疫情的大背景下,抗疫仍是人們最為關切的主題。許多市民隨手拍,從大家的關切點出發,上傳了許多防控一線的工作場景,如沈海高速公路檢查站的日常、專家介紹防疫抗疫相關知識的“云課堂”、基層街道消毒的“新式武器”等。這些來自防控一線的真實畫面,既普及著疫情防控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著一分安心。
當許許多多普通人都拿起手機記錄生活中值得銘記或令人心頭一動的瞬間,人文關懷的暖流也能化作鼓舞人心的力量,助我們“藝”起前行,跨越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