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兒童文學: 高舉“內容為王”的旗幟
2019年,兒童文學界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同時,掀起一股深入梳理和回顧70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的熱潮,為兒童文學持續向上攀登凝聚共識,積續力量。誠如王泉根在《新中國70年兒童文學創作:童心如歌 繁花似錦》一文中所說:70年兒童文學是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發展最快、成就最為顯著的時期。海飛在《新中國的兒童文學與少兒出版70年》一文中也認為,新中國的童書出版業與共和國同步,從短缺到繁榮,從弱小到強盛,從封閉到開放,成為中國出版強勁的“領漲力量”。束沛德在《70年兒童小說花團錦簇》一文中提出,新中國70年來,兒童小說是兒童文學諸多體裁樣式中,收獲最豐碩、受眾最多的一種文體。回顧70年,也是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經典化的一個重要過程,出現了一批反映70年兒童文學創作實績的作品選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推出的方衛平主編的“共和國70年兒童文學短篇精選集”,匯集了1949年至今兒童文學代表性作家的小說、童話、詩歌、報告文學、寓言、科學文藝等多種體裁的短篇作品,既為孩子們提供了優質的兒童文學閱讀選本,也呈現出70年來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軌跡,具有閱讀和史料研究的雙重價值。青島出版社推出的“我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系列,收錄了吳然的散文集《那時月光》、高洪波的散文集《北國少年行》、劉海棲的小說《小兵雄赳赳》等多部重要兒童文學原創作品,以各自童年成長記憶為原點,輻射出兒童生活的共同記憶,讓當下的孩子們對比今昔,切身感受新中國成立之初至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生動詮釋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這一共識。
2019年兒童文學在創作和理論評論兩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展,可謂“雙豐收”。
原創佳作全面涌現
小說保持強勁創作勢頭,題材拓展出新,藝術探索更加多元豐富。李東華的《焰火》用帶有意識流特征的手法,描繪出一個公認優秀的初中女生在遭遇比自己更優秀的“完美女孩”之后,心理上出現的變化。這種心理不是簡單的嫉妒所能容納的,小說寫出了更為深層、隱密的人性復雜,體現了帶有普遍性的少女心理成長痕跡。更為可貴的是,小說沒有陷入極端個人化的私人敘述中,而是通過合理的情節設置,帶領主人公和讀者走出最初的心理陰暗面,發現更加廣闊的現實生活世界,完成了心靈的進階。
孟憲明的《三十六聲槍響》是以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王二小”為原型創作的小說。作為小英雄老鄉的孟憲明,在深入采訪知情人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童年記憶中沉淀多年的情感因素,最終完成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不僅因為題材的特殊性,更在于作者的藝術探索。作品以主人公犧牲時腦海閃回那36聲槍響為線索,與現實世界發生交叉、顛倒、錯位,使得整個故事讀起來不那么連貫,但情感卻是那么充沛,具有極強的沖擊力。作品幾乎還原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原一帶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軍鐵蹄下的生活,寫出了他們的恐懼與絕望、屈辱與抗爭。
裘山山的第一部兒童小說《雪山上的達娃》以一位小戰士和一只小狗的雙重視角,書寫雪線以上的邊防哨所里,解放軍官兵的艱苦生活與豪情壯志。故事嵌套了父子兩代軍人的家國情懷和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使得這部小說既充滿童趣又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史雷的《綠色山巒》也把目光聚焦軍營,寫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深山里部隊大院孩子的生活,融入了作家珍貴的童年生活積累,極富時代氣息,充滿積極向上、友愛包容的精神能量。書中對古樸小鎮的描寫,給小說賦予了傳統文化底蘊,也展現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情。
秦文君的《云三彩》和常新港的《三片青姜》都是直面現實問題的力作,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從文學的角度進行觀察思考,融入作家的智慧,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路徑,幫助孩子們認識和應對現實生活的考驗。刷刷的《八十一棵許愿樹》和周晴的《像雪蓮一樣綻放》以兒童的眼光和心智解讀邊疆風情和邊疆兒童的生活境況,書寫小伙伴們一起盡自己之力去努力爭取美好明天的友情和成長。彭學軍的《黑指》和唐池子的《勇敢的花朵》都是作者深入生活的重要收獲,分別寫出了景德鎮和云南傈僳族山寨里的孩子在特殊生活環境下造就的性格與心理特征。兩位作家懷著書寫時代的責任和擔當深入采訪體驗,把過程中感受到的點點滴滴匯入小說故事中,創作出一群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兒童形象,讓小讀者在有趣的故事中分享孩童的情感世界。孩子們的生活值得真實地、生動地反映出來,讓更多的人們感知與關注,這應是現實題材兒童小說的重要使命。
常笑予的《黑貓叫醒我》用一個類似荒誕而略帶科幻色彩的故事,深刻探討了孩子與父母關系這一經典主題。在家庭教育理念越來越被看重的今天,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與望子成龍的父母之間似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多少孩子和父母的心靈經受著愛與被愛的煎熬。小說設置了一個可以讓小主人公自己選擇父母的特殊情境,由此發生了一系列角色顛倒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讓讀者重新審視孩子與父母應如何相處的問題。楊志軍的《我們駛向大海》用一個冒險故事講述了孩子對家長和老師“唯分是圖”做法的反叛。故事中幾個學習成績好壞不一但都特別看重同學情誼的孩子相約在畢業前聯歡,陰差陽錯地上了一艘棄船并駛入大海,最終,孩子們克服了一系列困難后安全獲救。結尾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緊張關系似乎隨著歷險歸來而有所緩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遠沒有停止。劉山霞的《白山嶺的天空》講述了小山村里3個家庭情況各異的孩子與家人相處的故事。與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孩子在意的東西、對抗的方式可能不一樣,但渴望疼愛、希望得到認可的情感是一樣的。
王一梅的《合歡街》、鄧西的《路過一棵開花的樹》、郝月梅的“我的海島我的家”系列,場景生動、情感真摯,是作者注入童年記憶的動情之作,閱讀時總有陣陣感動充盈心間。薛濤的《砂粒與星塵》、曹文芳的《牧鶴女孩》和遲慧的《不可思議的朋友》都寫到了孩子與動物的友情,這里的動物是不尋常的老鷹與丹頂鶴,讓小說中的兒童生活非常特別。徐魯的《追尋》寫幾代科學家為保護白鰭豚鍥而不舍的追尋,于瀟湉的《深藍色的七千米》寫“蛟龍號”上隨船廚師的孩子從不理解父親到以父親為榮,吳洲星的《等你回家》寫英雄警察張劼的孩子天天等爸爸回家,單瑛琪的《學校里有棵樹》寫一棵能夠讓孩子存儲秘密的神奇的樹等,都是各種境遇下的孩子的人生片段。
好的小說可以讓人體驗不同的人生,也能讓大讀者和小讀者體驗不同兒童生活的審美途徑。每個人的時間與空間雖然有限,但題材越來越廣闊,藝術手法越來越豐富的兒童小說,可以讓兒童的世界變得無限大。
童話創作量大,但高質量的作品很難遇到。湯素蘭的《犇向綠心》是一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童話,其中大量的生活細節給童話世界的創造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作者巧妙地一一化解,讓整個故事神奇又可信,其綠色生態主題鮮明地貫穿其中。周靜的“山精靈童話”系列也以生態為主題,繼續書寫生活在作者腦海中的小精靈的故事,輕淺卻不膚淺。《兒童文學》首屆溫泉杯童話大賽獲獎作品集《從山里來的羊》收錄了趙卯卯等24位作家的短篇童話,是對短篇童話創作的一次有力助推。這些作品在主題、藝術特色上呈現出多樣的發展態勢,可以看出童話作者們銳意進取、敢于創新的創作態度,這正是當下童話創作中特別需要的。如何保持童話這一古老體裁的新鮮,讓孩子相信童話、愛讀童話,從童話中獲取快樂和能量,應該是童話作者們共同的努力方向。
當兒童報告文學與主題出版相結合,就有了新的突破方向。 明天出版社推出的“共和國的勛章”叢書,第一輯由劉海棲、苗長水主編,收錄了苗長水的《鐵血軍魂——戰斗英雄韋昌進的故事》、張子影的《大國之翼——試飛英雄李中華的故事》、聶虹影和范玉泉的《刀尖上的舞者——緝毒英雄印春榮的故事》3部作品,都是報告文學作家專門為孩子書寫的當代英雄人物。因為作家們對所書寫對象的思考和認識已經比較深入,創作的難點主要在于能否用孩子愛讀的形式去講述,能否為孩子提供所需的營養,讓孩子產生認同感、崇敬之情,進而讓這些英雄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這3部作品達到了創作目的。
散文創作越來越有人文精神。翌平主編,張玉清、陸梅、高凱、湘女、翌平、張潔、阮梅、毛蘆蘆、趙菱、孟飛等10位作家撰寫的“童年中國書系”10部作品十分搶眼。這套叢書從內到外都與以往兒童散文有著明顯的區別。10位作者風格不一,但都書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情感真摯動人,其中濃濃的人文氣息,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品質。殷健靈的《訪問童年》是充分體現了散文的思想性、紀實性的一部力作。作者通過受訪者對童年重要事件的回憶,力圖揭示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深刻影響。同時,因為受訪者跨越了1922年到2005年間出生的老人、成人與兒童,他們的童年記憶覆蓋了中國近百年的時代變遷,因此有評論者認為這一文本已超出了兒童文學,甚至超出了文學的意義,觸及了廣闊的社會文化心理。
幼兒文學創作揭開了新篇章。首屆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獲獎作品集《撿到一只大象》收錄12篇童話、6首詩歌和3篇散文,是完全以幼兒文學的特征、意義和應用等獨特性為標準精挑細選出的,代表了幼兒文學所應提倡的美學品格。中少總社編輯出版了《金波60年兒童詩選》3輯,其中收錄的詩作讀來依然童趣盎然,無論兒童的生活環境怎樣變化,最初最純的生命體驗不會改變,這也是金波兒童詩穿越60年歲月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奧秘。
理論評論多邊互動
2019年,在兒童文學的理論評論方面有多部重要著作出版。王泉根在《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編年史》出版之后又完成了《中國兒童文學史》,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經典化進程邁出堅實的一步,也是系統培養兒童文學理論評論人才的重要著作。目前兒童文學研究和評論的隊伍與蓬勃發展的兒童文學創作不相稱,急需補充力量。之前出版過蔣風先生主編的《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現在又有了一部王泉根教授專著的《中國兒童文學史》,將為培養一批兒童文學的理論家、評論家大有幫助。此外,湯素蘭的《新媒體時代中國兒童文學發展趨勢研究》、崔昕平的《中國童書出版紀事》、趙霞的《2009—2019:兒童文學觀察》等著作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作了梳理、總結,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和研究成果。
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共同尋求解決兒童文學發展難題的路徑。兒童文學發展不平衡是目前業界的一個共識,小說、童話相對較強,其他門類則相對較弱,尤其是兒童詩、幼兒文學顯出不足。針對這些問題,2019年舉行了4個重要會議,積極發揮理論批評的作用,為兒童文學創作找差距、補短板。一是接力出版社主辦的“幼兒文學的邊界與特征——中國原創幼兒文學理論研討會”,為中國原創幼兒文學的發展把脈。會上,高洪波提出了幼兒文學創作四大標準:哲思與詩意、幽默與童趣、語言與讀者、視角與定位,為寫作者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指引。金波指出,當前幼兒文學創作偏弱的主因包括幼兒文學沒有得到專門的研究和足夠的重視、幼兒文學的作者隊伍不夠穩定、有關幼兒文學的理論建設仍需強化等。他認為,幼兒文學的特殊性使得我們需要從社會、教育、文化多個角度去關注,同時呼吁幼兒文學要推廣到家長、教師那里去,這一呼聲也是這次會議想要傳達給兒童文學界乃至全社會的聲音。
二是由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首屆“童詩現狀與發展”研討會。會上,方衛平認為,缺乏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和有厚度的文化內容,已經成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癥結。薛衛民表示,當前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的兒童詩不僅已經大量存在,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地涌現。他還提出很多童詩是“淺寫作”,輕松地把一些流行風潮、時尚元素融進作品中,但創作的原創性往往是在不斷難為自己、否定自己中實現的。崔昕平認為,童詩因其面向“兒童”這一文學受眾而獨立存在于詩歌陣營之中,但當下的童詩大多以成人作家為兒童情感代言為創作視角,從而阻滯了童詩自我拓展的能力。童詩的境界、題材和美學風格的多樣化等問題,都是新世紀兒童詩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是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和浙江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全國原創圖畫書理論建構和批評標準學術研討會。現代圖畫書的“舶來品”特質,讓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原創圖畫書面臨理論評論的相對滯后帶來的評價標準不一等系列問題。本次會議力圖突破原創圖畫書理論建設這一薄弱環節,對原創圖畫書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四是由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晨光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2019年年會暨中國兒童文學論壇。與會作家、評論家、編輯家對當前兒童文學發展狀況把脈支招,很多建設性的觀點切中要害。劉海棲意識到兒童文學的題材非常廣泛,作家可以把觸角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探摸到歷史與現在,挖掘出時代的細微之處。他建議面對兒童暢銷書的“桉樹效應”,兒童文學作家要有定力,冷靜思考,深挖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讓作品始終穩定前進。徐德霞指出,目前兒童文學一面是藝術上的回歸,一面是對當下少年兒童生活的游離。特別是在童話創作上,過度追求隱秘的兒童心理與兒童情感,導致童話精妙復雜卻難以讀懂;成人化的作品悄然增多,有的偏離了兒童文學的初衷;不少童話既無想象也無故事,僅靠語言華麗裝點。她強調,要警惕泛兒童化,也不能走唯藝術之路。兒童文學作品需要時代氣息,需要現實生活的充盈。孫云曉從兒童文學作品的倫理標準角度提出“兒童優先或者兒童友好”,指出從這一角度出發,很多作品都不夠嚴謹,創作和推薦優秀兒童文學作品要面臨許多挑戰,但為了兒童必須勇敢面對。徐魯提出不少作家擔心專業性較強或傳記類題材因情感單薄、言語枯燥而無法吸引小讀者,其實很多作品都包含時代印記,甚至能喚起作家自己的成長記憶,產生情感敬畏。孩子們在閱讀書寫科學家、天文學家、建筑學家、英雄模范等人物的作品時,也是在瞭望中國的群星,人類的群星,在歷史進程中觸摸時代,建立光明闊達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面對兒童文學取得的輝煌成就和面臨的巨大挑戰,兒童文學何去何從?不妨借用曹文軒在論壇總結中說過的一段話:“面對這樣一個由我們自己營造的、所希望的,卻又讓我們時有焦慮和擔憂的時代,我們需要有一種雷打不動的定力,回到文學史語境中,重溫經典的品質,重新認識文學的恒定面,以不變應萬變。一個作家主要關注的不是變化的一面,而是不變的一面:這個世界的基本存在狀態,恒定不變的人性和永遠的神秘,以及我們民族用數千年創作積累起來的基本文學經驗,‘內容為王’是我們要高舉在手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