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拉薩
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已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它既是一座高原古城,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舊唐書·吐蕃傳》載有拉薩建城始末:“貞觀十五年(64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弄贊(即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所筑城邑,即拉薩。藏文文獻中也多有記載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文成公主運用數理及五行算圖詳細推算,修建了一系列建筑,特別是用“山羊負土塞湖”之法建成了大昭寺,奠定了今天拉薩城的基礎。
隨著唐朝與吐蕃交往的日益密切,拉薩也逐漸出現在唐朝詩人的視野中,在詩歌里構建起了實證與想象相交織的拉薩形象,為拉薩注入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遙遠的拉薩
拉薩距長安5800余里,史稱八千里,這是概數,也是言其遙遠。在唐代,由于路途阻隔,長安、拉薩往返一趟,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如元和十五年(820)二月,唐遣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田洎入蕃告憲宗喪;七月,吐蕃遣使來吊憲宗喪,往返歷時六個月,可見兩地相距之遠。
唐代詩人對于拉薩的方位——極西、極遠的特點有著反復地詠嘆。劉憲《奉和送金城公主入西蕃應制》說:“外館逾河右,行營指路歧”,謂吐蕃贊普在拉薩為金城公主所筑的外館,還在黃河西岸的更西頭。蘇頲《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詩則謂“川經斷腸望,地與析支鄰”,是說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先要翻過讓人望斷腸的隴山,而目的地拉薩則與荒服以外的析支相鄰。呂溫《吐蕃別館臥病寄朝中諸友》云:“豈知羸臥窮荒外,日滿深山猶閉門”,徑言自己身在拉薩,而拉薩則在邊荒之外。河右、析支等都是西部邊遠地區,拉薩與之相鄰,在詩人眼里也是邊遠之地,也在荒服之外。
張說在《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中謂郭元振出使吐蕃后,“五年一見家,妻子不相識”。張說雖未說長安、拉薩的距離遠近,但五年始可一往返,則體現了兩地道路的遙遠。無可《送田中丞使西戎(同用旗字)》中寫道“磧砂行幾月,戎帳到何時”,則用“行幾月”“到何時”來強調拉薩之行的路途漫長。
冰雪的拉薩
拉薩海拔3600米,周圍群山環繞,城中紅山、鐵山、磨盤山三山突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在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看見群山白雪覆蓋的情景。
對此自然景觀,在拉薩生活過的詩人呂溫在其詩句中曾有生動的描寫。他在《吐蕃別館和周十一郎中楊七錄事望白水山作》中寫道:“純精結奇狀,皎皎天一涯。玉嶂擁清氣,蓮峰開白花。半巖晦云雪,高頂澄煙霞。朝昏對賓館,隱映如仙家。夙聞蘊孤尚,終欲窮幽遐。暫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這是呂溫在拉薩住所見到的情景。詩歌起首兩句謂冰雪凝結成各種奇異的形狀,天地間潔白一片,這是獨特的雪原景象。“玉嶂”以下四句謂山腰云霧繚繞,山頂白雪覆蓋,這是獨特的雪山景象。這些景象是呂溫親歷其地、親見其景后,將之付諸于歌詠。更難能可貴的是,呂溫不以拉薩偏遠而有偏見,謂時下太平盛世,唐蕃間再無阻隔,即便隔著流沙荒漠,雙方亦將永結甥舅之好,雖然身處高原,但有此勝境,亦是中華。
拉薩的冰雪世界,給呂溫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詩人離開拉薩回到長安,曾追憶拉薩的冰雪奇觀。他在《和舍弟惜花絕句》中說“去年無花看,今年未看花”,題下自注“時蕃中使回”,可知當時呂溫剛從吐蕃使回,故去年時人在拉薩,冰天雪地,氣候寒冷,以致于“無花看”。從拉薩回到長安后不久,呂溫便被貶謫道州。身在道州,呂溫依然追憶拉薩的冰雪世界。他在《道州月嘆》中寫道:“別館月,犁牛冰河金山雪。道州月,霜樹子規啼是血。壯心感此孤劍鳴,沉火在灰殊未滅。”在拉薩,明月照耀著冰河雪山,自己卻滯留在他鄉;在道州,明月照耀著霜樹子規,自己卻謫居在他鄉,但無論是高寒的拉薩還是卑濕的道州,都不能磨滅詩人的壯志,它就像灰燼中的火星,雖然孱弱卻不曾熄滅。
耿湋《奉送崔侍御和蕃》中說“日暮冰先合,春深雪未休”,言天色未晚,但河面先已冰封;雖已春深,但冰雪未消。岑參曾在西域看到“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奇景,殊不知,在西藏拉薩,何止八月飛雪,雪山之上,四季飛雪,終年結冰。
殊俗的拉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環境,使其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區的風俗習慣。耿湋《奉送崔侍御和蕃》中說“俗殊人左衽”,徑言拉薩其地殊俗,人皆左衽,與中原不同。
在拉薩,當地人喜歡起居在帳篷里。《新唐書·吐蕃傳》載:“其贊普居跋布川,或邏娑川,有城郭廬舍不肯處,聯毳帳以居,號大拂廬,容數百人……部人處小拂廬……”不管是贊普還是民眾,都住在牛毛帳篷里,而且只有帳篷大小的差別。劉禹錫《送工部張侍郎入蕃吊祭》言“毳帳差池見,烏旗搖曳前”,謂張薦赴拉薩,一路上到處可以看到人們生活起居的毳帳。吐蕃拂廬多用牦牛毛織成,非常細密,雨雪不透。杜甫在《送楊六判官使西蕃》中曾描寫道“雪重拂廬干”,謂雪雖然下得很大,但雪水不會滲透進帳篷里,故帳篷里面依舊干燥。
吐蕃時期,青藏高原人民飲酒比較盛行,松贊干布頒布的法令中曾規定要“酒食有節”,可見當時飲酒已經成風。杜甫在《送楊六判官使西蕃》中寫道“邊酒排金醆,夷歌捧玉盤”,此為詩人想象楊六判官出使到拉薩后,拉薩官民歡迎他的宴飲場景——桌子上擺著酒碗,主人唱著祝酒歌,端著酒盤勸酒。此宴飲場景雖然出自杜甫的想象,但也有寫實的成分在里面。時至今日,藏族同胞依然保留著為客人唱祝酒歌敬酒的習俗。
交融的拉薩
拉薩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城市。吐蕃時期,在這里居住的不乏有唐人、吐谷渾人等,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了拉薩的發展洪流之中。藏文文獻《王統世系明鑒》中載有松贊干布手下16位大臣的姓名與族屬。他們率領一百大臣為外大臣,從東方漢地、木雅地方輸入工藝、歷算,從南方印度翻譯佛經,從西方索波、尼泊爾等地獲得飲食珍寶等受用,從北方草原游牧地區引進法律及職事制度……
呂溫駐留拉薩期間,曾與吐谷渾人有過接觸來往,其《蕃中答退渾詞二首》題下自注云:“退渾部落盡在,而為吐蕃所鞭撻,有譯者訴情于余,因而答之。”詩謂:“退渾兒,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衰。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嘆時。”“退渾兒,退渾兒,冰銷青海草如絲。明堂天子朝萬國,神島龍駒將與誰。”“退渾”即吐谷渾。
《沙州燉煌二十詠》其七《水精堂詠》謂:“陽關臨絕漠,中有水精堂。暗磧鋪銀地,平沙散玉羊。體明同夜月,色凈含秋霜。可則棄胡塞,終歸還帝鄉。”詩中所說的“終歸還帝鄉”是指譚可則在崔舍人的幫助下,最終離開吐蕃回到長安的事。當然,很多人會留在吐蕃繁衍生息,促進了拉薩等地方的多民族相互交融。
拉薩城或明或暗,屢屢出現在唐代詩人筆下,詩人們或親歷、或想象,對拉薩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與描寫。這既是唐代詩人對拉薩的一種認知,也是文學對拉薩的一種塑造,為古城拉薩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