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戰“疫”:“快”字當先 “網”不延誤
鄭思杰
阮澤明和兒子一起創作快板《白衣天使英雄贊》
金巖
北京市曲協主席李偉建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國各地的曲藝工作者雖然無法前往第一線,但他們在家里苦心創作錄制,通過快板書、評書、河南墜子、京韻大鼓、廣播說唱、大理白族大本曲彈唱等多種曲藝形式,利用網絡來歌頌白衣英雄、宣傳防范冠狀病毒疫情,同時也鞭撻破壞自然生態、貪吃野味染病毒的禍患。
北京
已收到十余段作品 展現曲藝人擔當
“打竹板,走上前,各位朋友聽我言……有位醫生不能忘,敬愛的爺爺鐘南山。還有一位老奶奶,她的名字李蘭娟,默默無聞爭分奪秒把那疫苗來鉆研,等到疫苗成功那一天,咱把病毒連窩端。”這是北京市房山區11歲的小朋友阮添宇和爸爸阮澤明花了一天工夫創作出的快板書。
阮添宇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父親阮澤明很喜歡曲藝,他也耳濡目染地喜歡上了曲藝。最近他們全家關注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新聞,看到醫務工作者們在一線對抗疫情,而且阮澤明的親妹妹、堂妹,還有大嫂都是吉林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在擔心的同時,也理解醫生的責任與擔當。于是,父子倆人花了一天工夫,創作出了這段快板書《白衣天使英雄贊》,來謳歌這群可敬可愛的白衣天使。
北青報記者還注意到,北京相聲、快板演員鄭思杰大年初一在網上發布了一段他創作的快板書《白衣英雄贊》。他說大年三十晚上,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在轉發多個城市的醫務工作者和解放軍集結奔赴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新聞后,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花了三個小時,將創作的快板書《白衣英雄贊》發布在網上,引起網友關注點贊。
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李偉建告訴北青報記者,截止到目前,該會收到的曲藝作品還有快板《防疫凱歌》、大岔曲《天使贊》、河南墜子《王二愣勸妻》、京韻大鼓《為逆行者點贊》、快板《給您鼓鼓勁兒》、評書《這個春節并不冷》等十余段。
“我們是在廣大會員中宣傳防控防疫工作,希望會員們都在家當‘坐家’,利用這段時間潛心創作。將抗擊疫情的故事寫成曲藝作品,展現了曲藝人的責任與擔當!”李偉建說。
上海
支援武漢真實故事 改編成作品《護航》
1月27日,一段名為《護航》的快板書在微博、微信以及B站等平臺悄然傳開,短短兩小時內點擊量過萬;28日,上海評彈團新發布的彈詞開篇《眾志成城迎春歸》,表達了大家對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的敬意;還有24小時誕生的廣播說唱《逆行天使》等等,上海曲藝工作者正用自己的方式,為這群一往無前的“逆行者”們點贊。
除夕當晚,上海醫療隊趕赴武漢。然而,由于除夕夜本就難打車,加上又是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趕著去會合的一名護士卻因打不到車而絆住了腳,情急之下她只能求助110,沒想到上海交警很快就派來車輛把護士帶到了機場,終于趕上了飛機。由相聲演員馬春然作為編劇創作的快板書《護航》就是根據這個真實故事改編。
“從在網絡上看到素材到文本創作不過一天,從定稿到錄制也就8個小時。”品歡文化負責人成海濤坦言,他與金巖和馬春然通過網絡視頻勾勒了作品的框架,不過短短數小時,馬春然便拿出了初稿,此后三易其稿最終定稿。
然而,金巖前幾日嗓子啞了,錄制表演用的快板又在單位,情急之下,成海濤聯絡了在青島老家過年的徐強,他拿家里的快板錄了幾個小樣傳到上海,成海濤連夜制作了這段視頻。
1月24日凌晨,幾乎就在上海醫療救援隊到達武漢的同時,上海曲藝作家徐開麟創作了廣播說唱《逆行天使》。
由于防控疫情的特殊原因,所有人只能“宅”在家里,各自用手機錄音,然后由曹哲維合成,群口說唱演變成了廣播說唱,真是“人不碰頭心相連,音集八方成一曲”。
天津
快板傳科普 白話說病毒
在天津市委宣傳部和天津市文聯領導下,天津曲協組織和推薦藝術家們在春節期間利用網絡優勢用快板的形式創作作品,在大年初二,已經有多段曲藝作品被創作出來。
例如由李少杰創作的說唱快板書《抗擊疫情做防范》,他在快板書中唱道,“現在防疫最關鍵,要聽從指揮別亂轉,沒事就別到處竄,現在網絡多么發達呀,這手機也能視頻拜大年……”
閻永利的天津快板《做好防疫筑平安》則教觀眾鍛煉身體講究衛生:要出去買菜,把口罩戴嚴,人多的地界相對不安全,買完吃喝醫用品趕緊往家轉。到家先洗手,避免病毒傳染,打肥皂、用清水多沖幾遍。
謝巖、王文水創作的快板書《為逆行者點贊》則寫道,“人常說,懸壺濟世,杏林春暖,妙手仁心,愛如山。讓我們為逆行者點贊。除夕之夜跨征鞍……一旦間,疫情一出聽召喚。白衣戰士,為了大眾的幸福,自己的安全放一邊。”
云南
鞭撻吃野味惹禍 分享防控知識
除了上述京津滬的曲藝工作者們用各種形式抗擊疫情、謳歌白衣英雄,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云南大理白族大本曲彈唱《眾志成城戰疫情》也引起了網友的點贊和評論。在視頻里,大本曲藝人趙福坤將疫情防控知識與大家分享。
“過年變成了過關,冠狀病毒真流行,威脅我們的健康……饕口饞舌,病從口入古人講,豬肉牛肉不過癮,偏把野味嘗,病毒寄生在野味,貪吃野味染病毒,貪吃野味你一人,連累了大家……”趙福坤用大理白族方言在說唱,他在鞭撻吃野味染病毒惹禍患的同時,也敲了一擊醒木。
觀察
曲藝抗“疫情” 為何能夠“快”字當頭
曲藝,為何能在此次文藝抗擊疫情中迅速反應,并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作品呢?
北京市曲協主席李偉建說,目前一些鼓曲節目暫時無法錄制,因為需要聚集排練與樂隊合作,但是這不符合隔離要求,因此,個人快板或夫妻檔鼓曲目前推進速度比較快。此外,鼓曲的創作比快板復雜,詞、曲創作都需要時間。而快板的藝術特點更加符合小、快、靈這三個字,對宣傳和鼓舞士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其中平時主攻相聲的演員也加入到快板創作當中,顯得作品量很大。
中國曲協成員、相聲演員馬春然表示,快板創作有它的技巧,就是以故事發展脈絡為主線,再將內容架構寫出來,這幾天曲藝行業鋪天蓋地用快板書、評書、評彈等曲藝形式來抗擊疫情,謳歌白衣英雄,一方面是大家都非常積極,拿起手中的武器,通過曲藝作品記錄下這段讓人難忘的抗擊疫情史;另一方面則是這種偏正劇基調的題裁不太適合用相聲這種幽默的曲藝形式來表達。“用快板書、評彈等曲藝形式則比較好詮釋,好演繹。”馬春然說道。
快板書藝術家李少杰則告訴北青報記者,快板書里提到的冠狀病毒的外形特征等內容,他都是參考醫療機構在網上發布的醫學論文后,將其改寫成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臺詞。“那么專業的學術論文,普通讀者看了會很頭痛的。為了讓老百姓弄清楚冠狀病毒到底長啥樣,所以我用快板書這種很接地氣的藝術表現形式來科普這一專業知識,這樣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文/張恩杰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