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郭小東“銅缽盂三部曲”
內容提要:“銅缽盂三部曲”是郭小東以自己的家族、家鄉為原型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中存在文化、歷史、家族等因素的糾纏、融合,呈現出內在張力。從“文化”“歷史”兩個角度切入來看,郭小東在小說中重點發掘“精細”和“禮數”這兩個潮汕人文精神的精髓,營造了濃厚的潮汕文化氛圍。同時,他借用真實歷史檔案,在創作中兼用現代敘述與傳奇小說方法書寫家族百年歷史變遷,將即將被遺忘的文化和塵封的歷史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關鍵詞:郭小東 “銅缽盂三部曲” 潮汕文化 歷史書寫 家族敘事
自 2016 年開始,郭小東陸續創作出版長篇小說《銅缽盂:僑批局演義》和《仁記巷》 《光德里》,也就是其計劃中的五卷本“中國往事”前三卷。“看起來是轉型,實際上是回歸。”1郭小東的視線從知青文學轉向家鄉,在作品中以潮汕為主要書寫對象,追憶家族舊事,用史詩式的敘事打造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潮汕文學世界。“文化”和“歷史” 是作者在小說中重點展示的內容,也是解讀 “銅缽盂三部曲”的兩個關鍵詞。
一、濃郁的潮汕文化氛圍
潮汕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包括現時的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三個地級市。負 山帶海、既封閉又開放是潮汕地區最明顯的地理特征之一。“那時的潮汕平原一馬平川, 從光德里的碉樓上,可以看到海邊無邊的沙灘和鹽堿地、紅樹林和紅色竂居。”2作者在小說中將山脈、大海、平原、江河、野渡、江堤、碼頭、田野等意象組合在一起,拼湊出一幅富有濃厚地域韻味的潮汕地圖。被群山和海洋包圍的潮汕具有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在千百年的積淀中逐漸形成了不同于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潮汕文化。
郭小東出生于潮陽銅盂,父母皆為地道 的潮汕人。15歲前一直生活在潮汕的郭小東受潮汕文化耳濡目染,對家鄉建立了深厚感情。他深知獨特的潮汕文化不應為世人所遺忘,它就像一座尚未被發現的寶庫,正等著人們去探尋。“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重新喚起人們對潮汕人和潮汕文化的認識。”3“銅 缽盂三部曲”“將潮汕第一次文學地敞現它 全部的憂傷、焦慮和美麗的鄉愁。”4小說對潮汕文化的書寫重點落在對潮汕人文精神的發掘上。“潮汕人的生活,從形式到內容到精神各個方面,始終在追求精細和禮數,在有限的時空材料中,以其一生的精力與生命,去完成每一件事。”5抓住“精細”與“禮數”兩個精髓,郭小東成為了一位誠懇的潮汕文化書寫者。
一方面,小說對潮州菜和潮人商業文化的描寫體現了潮汕文化的精細特質。潮州菜考究選料,刀工精細,烹調方式多樣,素來以烹制海鮮見長。小說中提到的煙橋鯉魚、紅肉蛤蜊、鳳眼鮭、生腌龍蝦仔均為潮汕著名的海鮮或河鮮。按照作者的說法,“鳳眼鮭”需“伴粗鹽入陶罐生腌數日,吃時用冷開水洗凈,食時在魚露中小蘸一下,吃其肉,滿口異香,降火生津”。6從作者對潮汕美食的多次描寫中我們可得知:精細的潮汕人總能就地取材,將不起眼的食材制作得精致美味,將不同的食材搭配得恰到好處,絕不浪費自然的饋贈。
依山傍海的潮汕人不僅精于烹飪海鮮,更懂得利用海洋進行商業貿易。“潮人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堅忍不拔和精明細致的獨特的生產經營作風,不論是務商、務農,還是手工業,莫不如是。”7潮州商幫精明能干,敢于拼搏,他們遠赴國外經營商業,將精細的生產經營模式和獨特的潮汕文化帶 到海外并落地生根。小說中郭、馬家族均有 海外生意,賺得銀錢后通過僑批運送回鄉給家人。然而,做生意是有風險的,馬家大人馬介騰在船上遭海盜掠劫而命歿南海的情節為潮人在商業中的冒險拼搏精神做了一次真實寫照。
另一方面,小說對嚴厲家風的敘述蘊含著潮汕文化講究禮數的特色。千百年來,傳統儒家文化對潮汕文化中履行孝道、講究忠義、尊師重教等特質產生了深遠影響。潮汕人民宗族觀念濃厚,對家訓的注重由來已久。小說中的郭、馬兩大家族家風嚴厲,尤其看重孝道和教育。例如,馬家規定子孫每日早晨需到太奶奶處請晨安,請安時上下老幼秩序井然,肅穆而有儀式感。鑒四爺郭信臣為父丁憂,居住于墓邊草屋,三年來一直過著粗茶淡飯的簡單生活,意在守孝報恩。
此外,“瞽師”這一人物所涉情節不多,蹤影卻貫穿三部小說。“他們是潮汕人與潮汕的文化象征,亦是潮汕文明文化的傳承者。”8瞽師和瞽姬用喑啞凄苦的嗓音誦唱 潮汕歌冊,用唐韻猶存的潮汕方言吟唱教化 故事、歌謠、“絕命辭”,琴聲咿呀,唱聲說白,聲聲入耳,令人癡迷。世代不絕的瞽師們在江邊拉琴唱誦,卑微貧困的他們身上卻彌漫著一股遺世獨立的高貴氣息。他們是行走的潮汕文化符號,為小說營造了淡淡的凄涼氛圍和古雅氣息。
郭小東將“銅缽盂三部曲”故事發生的 地點設置在潮汕鄉村,在描繪郭、馬兩大家 族日常起居的過程中,自然而細致地向讀者 展現潮汕文化的精華。從潮汕建筑到美食、從潮汕歌冊到禮俗、從商業文化到家族風氣……他用細膩而典雅的筆觸將精細、講究 禮數的潮汕人描寫得栩栩如生,將儒雅與世俗、開放與保守的潮汕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讓讀者在閱讀中享受了一場潮汕文化的饕餮盛宴。
二、真實歷史檔案的借用
除了獨特的文化內容,“銅缽盂三部曲” 的寫作方式也很有特點。為寫作這三部小說, 郭小東曾多次回潮汕,深入細致地考察僑批 史和家族史。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小說的真實 性和厚重感增添了不少分量。
首先是對僑批歷史資料的借用。僑批, 即海外僑胞寄回家鄉的帶有錢款的書信。清 末民初時期,它在對外貿易發達的潮汕地區 起著不可或缺的經濟作用。“我知道僑批這 個題材緣深厚重。此前少人問津,無可借鑒。 此間全憑一些史料和大量實物,無端悟覺, 而又不能不預先有某種設定,創作常處于瓶 頸之中。”9以僑批為契機,通過采集和了解歷史資料,郭小東在《銅缽盂》中客觀地展示了僑批在潮汕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僑批是不少潮汕家庭的經濟來 源。小說中郭、馬家族每個月均會收到家人 從國外托批腳送回的僑批,以此充當日常生 活費用。另一方面,僑批蘊含的契約精神、 誠信精神,是聯系海內外潮汕人鄉誼情感的 樞紐,也是作者在小說中著重挖掘的近現代 潮汕文化精神內涵。潮商歷經艱辛到海外做 生意,省吃儉用將所賺銀錢與思念一一訴諸紙之上,托批腳寄回,可見其拳拳孝心。一紙家書,夾帶的匯款少則幾十幾百,多則上千上萬,全程由批腳運送,需要的是寄款者、運送者、收款者三方彼此間絕對的信任。在郵路未通的年代,批腳水客就是當時的職業 郵遞員。他們靠傳遞僑批營生,穿著特殊的職業裝束,行烏水,過南洋,歷盡千辛萬險 只為順利運送僑批。對于批腳和批局來說,誠信是他們的生命線。“以鄉誼、誠信、口諾等精神性保約,化合而行的郵政交通,是僑批最豐富、最人性、最具人格魅力的信托 結晶。它成為潮汕這座城邦之成為現代城市的精神保證。”10小說《銅缽盂》中退休的水客馬伯一想到自己無法將手中的死批、錯 批準確送到收信人手里,心中便充滿了酸楚與愧疚。這正是僑批、批腳、水客具有濃濃人情味的例證。
其次是對革命歷史資料的借用。“歷史”是“銅缽盂三部曲”的一個重要主題,三部 小說共涉及丁未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等歷史內容。其中,丁未起義是 《銅缽盂》的重要故事背景。根據歷史記載,1906 年許雪秋到新加坡與孫中山會面并加入同盟會,隨后回到潮汕籌劃黃岡起義。誰料起義之前風聲泄露,兩名革命黨人被清兵逮 捕。1907 年 5 月 22 日,革命者于黃岡倉促起義,最后以失敗告終。11 起義余波波及銅缽盂各層人民,時局十分動亂。昔日安寧的 桃花渡來了許多清兵,把革命黨一一抓走。馬伯良 7 歲時在街上窺見亂黨少年被斬首,這幕恐怖記憶跟隨他幾十年,年老了仍揮之不去。一件件小事將鏡頭從宏大歷史背景拉近到具體個人,展示著丁未起義后銅缽盂人民的生存境況。除了描寫普通民眾和家族成員的歷史事件外,郭小東還將清末民初一些真實的政治人物和文化大家放置在小說中,如康有為、梁啟超、胡適、吳昌碩等。“小說的史實部分需要他們,也盡可能依史料鋪排他們的情節表現……他們使這部小說,有了幾分紀實的成分。”12在那個混亂的年代, 他們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身上展現出銳意改 革、心系民眾、不畏艱險的精神。另外,華 僑通過僑批支援革命的史實在小說中亦有所 體現。“孫中山在民國成立之前,其主要革 命行動的經費,很大部分是向華僑籌款,然后以各種方式、渠道輸入國內。其往潮汕輸 入,主要依靠水客批腳傳送。”13昔日在惠如樓,樂善好施的郭仁卿將價值十萬銀圓的 僑批捐與康、梁進行改革后瀟灑離去。可見,郭小東以真實歷史為背景,在小說中講述 20 世紀百年來歷史變遷中銅缽盂的生活面貌, 為這個村莊的歷史做了一個又一個敘事性的注腳。
最后是對家族歷史資料的借用。小說中郭、馬兩大家族的原型是郭小東父親、母親的家族。郭、馬家族因經商而富有,家教良好,出了不少出色人才。身為家族的一員, 15 歲前一直在潮汕生活的郭小東對族人事跡有著較深了解。他調動昔日記憶,在“銅缽盂三部曲”中對郭、馬家族的歷史如實進行了描繪。無論在事實還是在小說中,經商發家、家規嚴厲、宗族觀念濃厚、注重孝道和教育的郭、馬家族都可視作潮汕大家族的典型代表。郭小東在小說中細膩地寫出了清末 民初時期潮汕大家族的家庭結構、生活方式 和習俗規范。例如,《銅缽盂》對孩子“出花園”儀式和 1926 年郭氏家族為祖奶奶立牌坊的隆重慶典的描寫,均可見家族重視禮儀、講究孝道的風氣。小說里眾多有史實支撐的細節,能讓讀者更直觀、更深入地理解潮汕家族的生活模式。在借用家族史料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難得的是郭小東努力刻畫出 了處于特定歷史時期人物的可貴品格。身為中國同盟會會員的樂善好施的郭仁卿,儒雅 的開明士紳郭信臣,投身革命的年輕氣盛的郭文雄……在新舊交替的時局面前,他們秉 持家族教養,正直做人,堅定地走自己的道 路,散發出由內而外的人格魅力。
三、文學價值與啟迪意義
在當前文學中,“銅缽盂三部曲”具有相當突出的獨特個性。這既體現在寫作方式上,也體現在思想內涵上。郭小東在掌握豐富歷史材料的基礎上,融合傳奇、家族、文學、歷史等多種元素,兼具現代敘述方式與傳奇小說方法,在銅缽盂、仁記巷、光德里百年家族的歷史變遷書寫中,體現了對潮汕文化 和百年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思考。具 體說,其思想藝術具有如下特色:
一、傳奇故事與真實歷史相結合。“對于家族的歷史,從來就缺失一種‘史的連綴’和準確的描述。故我采取了傳記小說的通常方法,真人偽事,或偽人真事,其動機與目 的全在盡可能重拾家族的文明史線索,努力尋找可能已然無法確鑿的史實,努力接近那個時代的情感及其表達方式。”14隨著世事變遷,歷史會在時間的流逝下漸漸變得模糊,會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產生偏差。郭小東對家族人物歷史事跡的了解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和斷裂性,不可能在小說中對史實進行百分百的還原。在文學創作中,合理的想象和適當的夸張渲染有利于豐富人物性格,增添文章的可讀性。郭小東在依據歷史資料的基 礎上融合傳記小說寫法,為人物的經歷增添了幾分傳奇性質。例如,《銅缽盂》中丁未起義領袖之一林達被清兵追捕,被迫在批局中扮成批腳混亂逃走。出逃后不久,又被地八豆用刀挾持至山上,與郭仁卿見面。《仁記巷》里,烏鬼爺為逃避各方勢力對臺灣兵的追查,放火燒了自己房子后攜家人出逃, 到煙橋隱姓埋名生活。在那個時局動亂的年代,生與死、新與舊、家與國,是人們每天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各種變數,經歷也顯得獨特且帶有傳奇性。傳奇和歷史相融合的寫法正與兵荒馬亂的時代相契合,賦予了小說真實性和可讀性。
二、個人家族與大歷史的變遷相結合。“銅缽盂三部曲”的格局是宏大的,它書寫的不僅是郭仁卿、郭信臣、馬燦漢等人的個人歷史,不僅是郭、馬大家族的歷史,同時也是 20 世紀中國百年來的歷史。郭小東將家族史和歷史變遷相結合,以描寫家族事跡的方式再現百年中國歷史。“現成的文史文獻特別是經過虛飾詮釋的現代‘歷史’文獻,已經不能真實地表達中國鄉村近百年的狀況,相反卻遮蓋蒙蔽了我們的視線。”15銅缽盂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鄉村雖地處潮汕一角,在某種程度上卻可看作 20 世紀中國鄉村的代表。一方面,潮汕對外貿易之風鼎盛,使銅缽盂很早就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它恪守中國傳統,有自身穩固的文化體系。在此基礎上,銅缽盂和郭、馬家族人物的歷史具備很大的代表性。郭仁卿、郭信臣、馬燦漢等人既有經商、留學背景,也有革命經歷。他們既遵守潮汕傳統和家規,又 難忘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由此,他們思想、行動上的矛盾反映出當時眾多革命者或知識 分子的心態和經歷。而在郭文雄、周葦等子 輩身上,則更多地體現出家庭與社會的矛盾。 例如,身為土改隊長的郭文雄在家庭情感與階級情感中難以抉擇,最終仍選擇忠于革命。 可見,不同歷史時期的家庭情感展現出其多元性與復雜性。郭小東在小說中書寫重要歷 史節點中的家族事跡,成功地再現了特定時 期潮汕鄉村的歷史面貌,為解讀潮汕鄉村歷 史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三、現代性藝術與古樸典雅語言的結合。 郭小東的小說創作追求主題的邊緣性和書寫 的異質性。從敘事上看,“銅缽盂三部曲”與我國傳統歷史小說有較大不同。它的敘述 呈碎片化狀態,多條線索齊行并進,時間跳躍性大,事件破碎不完整。“小說的藝術, 其實便是時間的藝術……”16郭小東對時間是敏感的。他時而講述當下正在發生之事,時而回憶家族史,不一會兒又將時間拉回現在,跳躍性極大。在敘述事件時,郭小東注重的是“事前”和“事后”,忽略一般小說最看重的“事中”部分。譬如,以丁未起義為重要歷史背景的《銅缽盂》,其聚焦點并非起義時的激烈場面,而是事后革命者的活動與人民的生活狀態。這種帶有異質性和現代性色彩的碎片化書寫,雖然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礙,但也令他們收獲了懸念、未知和尖叫的刺激感。另外,“銅缽盂三部曲”的一個特別之處在于,其敘事充滿了現代性色彩,語言卻極其古樸典雅。對于看慣了現當代通用白話文的讀者來說,初讀“三部曲”時可能會品嘗到幾絲晦澀。這是因為小說里的文字是郭小東融合潮汕話和普通話、雜糅古漢語和現代白話文后結出的果實。“……石榴樹紅花白花正碎在枝頭, 一抹朝陽亮著了新翠暗綠。”17“來人大喜過望!跪地叩頭。少年更是手足無措,唯唯諾諾。來人以目示意少爺,向四爺跪拜。”18這些亦文亦白、亦古亦今的語言耐人尋味,為小說營造了濃厚的詩意氛圍。它與現代性 的敘事藝術相結合,讓小說既擁有了文言文的典雅,又不失現代小說的格調,增添了作品的文學性和趣味性。
歷史需要記錄,文化需要傳播。精美多元的潮汕文化歷來得不到文學家們的重視,是非常令人惋惜的。郭小東回歸故鄉,在“銅缽盂三部曲”中用筆墨打撈歷史、書寫文化,讓即將被遺忘的文化和塵封的歷史得以重新 在世人眼前展現。他關注那些歷史邊緣的小人 物,以一個家族、一個村莊的角度來折射宏闊 的百年中國歷史,讓原本冷冰冰的歷史充滿了 人文關懷的溫暖。
注釋:
1 郭小東:《〈銅缽盂〉創作談:緣起——郭小東答記者問》,《〈銅缽盂——僑批局演義〉 評論集》,郭蕤主編,羊城晚報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22 頁。
2 4 10 13郭小東:《銅缽盂:僑批局演義》,花城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8、7、4、221-222 頁。
3 15 郭小東等:《〈民營經濟報〉專版對郭小東長篇小說〈銅缽盂〉的采訪提綱》,《〈銅缽盂——僑批局演義〉評論集》,郭蕤主編,羊城晚報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36 頁。
5 8 16 張定浩、郭小東:《張定浩對談郭小東》, 《〈銅缽盂——僑批局演義〉評論集》,郭蕤主編,羊城晚報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18、314、313 頁。
6 17 18 郭小東:《仁記巷》,花城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40、4、5 頁。
7 陳澤泓:《潮汕文化概說》,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6 頁。
9 郭小東:《〈銅缽盂〉三版序》,《銅缽盂: 僑批局演義》,花城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 頁。
11 黃挺:《潮汕史簡編》,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70 頁。
12 14 郭小東:《后記》,《銅缽盂:僑批局演義》, 花城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96、296-297 頁。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