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方志敏文學獎側記:文學之花綻放在紅土地上
首屆方志敏文學獎頒獎典禮現場
2020年1月9日,首屆方志敏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南昌舉行,經評審,12部作品獲獎,其中,陳敬黎的《汀泗橋》、梁衡的《方志敏最后的七個月》、劉益善的《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分獲小說類、散文類、詩歌類大獎;首屆方志敏文學獎征集作品分散文、小說、詩歌三大類,經過3個月的征集,收到來稿400余部,可謂成果滿滿。
方志敏文學獎作為江西省唯一的綜合性文學大獎,它的誕生對江西省文壇影響幾何?
成就:獲獎作品分量重,參與面廣
2019年12月8日,經過終評委整整一個月的審讀、討論、多輪投票表決,首屆方志敏文學獎終評工作在人民文學雜志社落下帷幕。梁衡、劉益善、陳敬黎等12位作者的作品獲獎。
首屆方志敏文學獎征集作品分散文、小說、詩歌三大類,自2019年8月12日啟動以來,收到來稿400余部(篇),投稿者來自海內外,既有久負盛名的知名作家,也有初涉文壇的文學新人;作品既有長篇和文集,也有單篇;既有紅色主旋律作品,也有其他內容和風格多樣的各類文學作品。
“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主題都是弘揚我們這個時代的奮斗精神、革命精神,其中有很多是寫革命烈士題材的,特別是寫方志敏題材的,充分體現了方志敏這個人物身上的革命精神在文學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有的作品要么書寫革命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包括一些普通戰士,要么書寫我們的現實生活,反映我們當下廣大人民群眾奮發的、有為的、幸福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狀態,我認為我們這次評獎是很成功的。” 中國作協副主席、首屆方志敏文學獎終評委員會主任閻晶明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他認為,首屆方志敏文學獎辦得很有意義、很成功。
“文本復雜,體量大,書寫了一個難以把握的題材和一段復雜變化的革命歷史,生動塑造了一批革命者形象,再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題材新穎,信息珍貴。《汀泗橋》這種具有中國文化根性的寫作,是對中國故事講敘方法的一種探索”,評委如此評介作家陳敬黎獲首屆“方志敏文學獎”小說類大獎的小說《汀泗橋》。
作家、詩人程益善的詩集《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獲得詩歌大獎,則是因為講述了不忘初心、默默奉獻的96歲老共產黨員張富清的英雄事跡。詩人在五月的一個早晨出發,驅車一千二百里,過荊州,經宜昌,穿恩施,到達英雄所在地,不僅深入到英雄家鄉,還以一個詩人的敏銳和熱誠深入到一位英雄樸實的內心世界,并以詩歌的形式將英雄的美好情懷和大寫的人格表現出來。全詩結構嚴謹、情緒飽滿,語言流暢,把英雄廉潔、忠誠的品質和高尚情操呈現于讀者面前,充分顯現了一位詩人的真摯愛國情懷和高超藝術水準。
影響:打造地方文學品牌,讓世界了解江西
讓歷史連接現實,讓現實照亮未來。放眼整個江西,雖然曾經舉辦過谷雨詩歌獎,但那是單類獎項,而且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方志敏文學獎則是江西省目前唯一的綜合性文學大獎。
“我們不是為了評獎而舉辦活動,我們要充分發揮方志敏文學獎引導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為橫峰、上饒乃至江西的文學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橫峰縣委書記饒清華說。
中國作家網、《人民文學》和《當代》雜志對評獎活動作了重點關注;江西人民出版社則第一時間刊發該社出版的小說《方志敏》、《大地莊嚴》榮獲首屆方志敏文學獎的消息。趁著方志敏文學獎的東風,該出版社還對長篇歷史小說《方志敏》加印1000冊;《解放軍報》約寫《方志敏》書評,獲獎的社會影響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江西作協主席李曉君認為,方志敏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有江西的文章節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方志敏文學獎是首個以革命家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體現了江西的革命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對江西的紅色文化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英雄是閃亮的坐標,紅色文化是江西獨特的文化品牌,如何讓青年一代傳承好紅色文化?設立方志敏文學獎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詩歌類大獎獲得者湖北作家劉益善則認為,當下,非英雄寫作比較泛濫,缺少大氣和英雄情懷的大作品,方志敏文學獎可以打造成中國革命英雄文學的大獎;對江西而言,方志敏文學獎對江西的文學提升、江西文學地域性創作影響會很大,對本地作家的文學創作會有明顯的提升與促進。
“江西沒有設立、承辦過面向全國的文學獎,高質量、高品質的文學活動不多,沒辦法讓外來者了解江西的文學現狀,我們很少有全國視野,設立‘方志敏文學獎’是‘紅色文化’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嘗試,能夠培育地方文學品牌,激發江西作者的熱情;借助‘方志敏文學獎’的設立,對我省文壇來講也是有益的推介。”致力于寫作地域文化和地域歷史、通過文字描寫呈現饒北河流域的“清明上河圖”的我省作家傅菲如是說。
而可喜的是,借助方志敏文學獎這棵“大樹”,文學的枝蔓已經開始生長散開——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參與建設的方志敏文學院在方志敏的家鄉弋陽縣設立。就像魯迅文學院、茅盾文學院的設立意在“教書育人”一樣,它將承擔起紅色文化和紅色文學的研究、傳播、傳承的功能,讓文學創作者到方志敏的家鄉感受先烈,讓江西的紅色文學在全國都有一個平臺和“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