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舍戲劇節辦節方向出謀劃策—— 做有深度有溫度有未來的城市戲劇節
歷時近3個月,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共同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支持、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的第三屆老舍戲劇節日前在京閉幕。主辦方以“北京呼喚什么樣的戲劇節”為主題,首次就戲劇節的劇目選擇、當下戲劇創作問題以及城市戲劇節未來發展方向等議題舉行了專家研討會。與會者認為,老舍戲劇節自2017年創辦起即立意以老舍文學的內在精神為追求,做有深度、有溫度、有特色的城市藝術節,幾年來,在如何充分發揮北京特色、反映當代中國戲劇發展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來的老舍戲劇節應該如何為戲劇藝術開拓更廣泛的城市傳播空間和生存土壤,如何更有效構建起城市、藝術與人之間的深刻聯結等成為此次研討會熱議的焦點。
作為北京文學、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寶藏,老舍文學及其精神應以何種方式成為老舍戲劇節的內在支撐并以此確立戲劇節自身的清晰定位?戲劇評論家林克歡認為,老舍文學不只是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老舍先生作為一個有著優秀人格、廣闊視野的人民藝術家,更不斷提示著我們一種重要的文化精神。挖掘老舍作品的獨特之處,并將其精神充分發揚,老舍戲劇節在中國就將成為獨一無二的戲劇節。在導演黃盈看來,老舍的劇本即使放在今天這個時代也依然非常有力量。“作為創作者,我特別鐘愛老舍先生的作品。”他認為,老舍文學帶來的京味兒文化具有群體效應,可看作是北京文化的符號建構,老舍戲劇節的文化傳播,實際上也意味著對北京文化的傳播。“我們今天以老舍先生的名字命名戲劇節,從名字到外延,都應賦予其更深層的力量,使藝術節跟我們當下的生活發生實在的關系,因此無論是劇目選擇還是劇目孵化,戲劇節都應有新發現、新思想的融入,從而使老舍文學的精神實現更好的代際傳承。”
針對當下名目繁多、花樣雷同的戲劇節、藝術節,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張鵬認為,戲劇節如果只淪為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展演季,那其路也將不會走得長遠。“現在不少戲劇節以戲湊節,無特色、無亮點、無創新,對這樣的項目,即使已獲得了一定財政支持,未來也必將難以長期堅持。”他談到,要辦好一個有特色的國際性藝術節,首先要力克浮躁之氣。從國際、國內優秀藝術節的辦節經驗來看,藝術節需有實力相當的藝術總監或藝委會來負責對包括劇目擇選在內的整體藝術節水準、質量的把關,同時要能持續推出代表藝術節精神和最高制作水準的原創大戲。有了劇作的支撐,戲劇節的品質才能得到更好提升。在劇目孵化、人才培養方面,戲劇節也應有長遠眼光,要將時間線拉長,主動思考兩三年后甚至更長遠的未來要為戲劇節儲備什么樣的人才與作品,從而更好地為當下藝術創作的基礎性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今天的戲劇觀眾已變成了各種‘分眾’,想做一個全覆蓋的藝術節已不可能。所以戲劇節究竟要面向哪些觀眾、完成哪些任務,還需主辦方進一步的深入思考與發掘。”談及近幾年整個演出市場出現的一些新事件、新現象,林克歡表示,只有對這些新動向保持足夠敏銳與重視,我們才有辦法知道未來應做些什么。他也贊同辦節的目光要長遠,要建立相對穩定的戲劇節常設機構和相對穩定的長效運作機制,以此來保障對劇目的引進、選擇或開發等都可在整個藝術節大的文化發展方略、框架下進行,使戲劇節真正能歷經沉淀,拿出經得起時間檢驗、能與時代對話的好戲,以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為中國戲劇的未來留下一些文化資產。
“現在文學、音樂、美術,影視各藝術領域都在思考如何用藝術作品更好地去反映城市,如何對城市文化產生多維度的想象。”戲劇評論家張向陽表示,“今天我們辦城市戲劇節應更好地去挖掘一些深刻體現人與城市關系,從心靈視野上透視人與城市生命聯接的作品,讓戲劇成為城市觀眾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比如帕慕克寫伊斯坦布爾,王安憶寫上海,新的北京也需要新的書寫、新的敘事模式和新的話語方式的探索。”
此外,與會專家還從戲劇節單元設置的多樣與多元、學術論壇的長效支持、策展營銷的角度與形式創新、文旅融合的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共同表達了對青年戲劇人及作品,對新機構、新力量加入的期待,以及對戲劇節真正“出圈”走向大眾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