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埃爾·普依格:南美文學“后爆炸”時期的代表作家
到了現在來說,對我拍電影產生最大影響的正是他(曼努埃爾·普依格)。
——王家衛
曼努埃爾·普依格(Manuel Puig)是一位漸被遺忘的作家。在中國,關于他的資料不如一位過氣三流女演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豆瓣小組只有7個話題,43位成員。與之相比,馬爾克斯小組有一萬名成員。
他是南美文學“后爆炸”時期的代表作家。所謂“后爆炸”是相對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南美的“文學爆炸”而言,步入七十年代,“文學爆炸”余波猶存,異議也開始涌現。后爆炸時期的作家集中批判“文學爆炸”寫作者的精英傾向,并強調寫作應貼近民眾,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風格來表達思想。普依格被后人匯入“后爆炸作家”,就與他的作品擅用口語、俚語,風格通俗有關。
彼時,拉美地區正在經歷又一輪政治動蕩。智利、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等地都爆發了經濟危機和政權變更,曾經在拉美如火如荼的左翼粉紅浪潮被重挫,取而代之的是軍政府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結合的新統治術,這些軍人獨裁者依靠恐怖鎮壓而起家,他們一邊大肆拘捕左翼知識分子,一邊尋求美國幫助,以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方針為指導,放開市場,大量引入外資,同時把大批國營企業化為私有,以飲鴆止渴的方式實現經濟復蘇。身處那個時代,普依格的小說與政治密切相關。在《布宜諾斯艾麗斯事件》《傷心探戈》里,他書寫了政治動蕩對一代人心靈的創傷,普依格的小說里充滿了破碎的孤獨者形象,他們或是曾參與革命,或是生活于底層,這些人對政治動蕩的嗅覺是最敏銳的。
憑借著對現實的有力呈現,普依格成為南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標志性作家,但他被一些中國讀者知道,主要還是因為王家衛和嚴歌苓的推薦。
在1995年和記者林耀德對談時,王家衛說:“南美作家影響我最大的是寫《蜘蛛女之吻》的那個作者?!?/p>
曼努埃爾·普依格
嚴歌苓赴美學習時,也對普依格贊譽有加。她說:“到1995、1996年時我完全能同情同性戀了。原因吧這期間我接觸了兩個女同性戀者。她們暗戀我很長時間,我卻一直沒有察覺。直到還是旁邊的友人跑來告訴我,誰誰在野地里采野花給你就是非常明顯的姿態,雖然我不可能接受她們的感情,但她們的表達方式、姿態讓我感覺到特別美好,沒有半點要強迫我意志的地方。我意識到自己以前對同性戀的看法是錯誤的?!眹栏枇釋ν詰俚目捶ǖ霓D變,就與普依格的小說《蜘蛛女之吻》有關。她第一次看的是電影《蜘蛛女之吻》,后來補看原著,又閱讀了書寫普依格的傳記,因為這本小說,她流了很久的眼淚,從此“對同性戀的莊嚴、壯麗、尊嚴有了一個突破性的認識。”
普依格對性的感覺是美好的,在他看來,“性只是愉悅和游戲,本身很單純,性行為是與食素一樣的行為,同吃、睡一樣很重要。”有趣的是,普依格身為男性,在日常中則以“職業女性”自稱,他在性向上更認同自己是一個女人。
盡管收獲王家衛和嚴歌苓的欣賞,中文世界對普依格的研究仍少之又少,連最基礎的文本——對普依格作品的翻譯都不多。《蜘蛛女之吻》名聲在外,所以有一些中譯文,但即便是王家衛喜歡的《布宜諾斯艾麗斯事件》《傷心探戈》,在中文互聯網也搜不到中譯本,焉論對它的分析解讀。
作為一位后現代主義作家,普依格大器晚成。他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實驗性質,在六十年代,普依格更像一位“文學爆炸”的追隨者,他喜歡通過一個故事進行不同的敘事探索,比如《紅唇》,這部小說實驗性很強,對技巧的重視甚至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后來,普依格走上轉型之路,《麗塔·海華絲的背叛》《蜘蛛女之吻》與《傷心探戈》就是他的轉型之作。它們被泛美關系研究中心譯成英文出版,因此在英文世界頗為流行,并流傳到了中國。
《麗塔·海華絲的背叛》是普依格的處女作。1970年,這部小說登上《紐約時報》圖書暢銷排行榜。小說以著名好萊塢女明星麗塔·海華絲命名,那是普依格心中的愛神,為了征得她的同意,普依格特地寫過信給她。
故事發生在一個偏遠的阿根廷小鎮,要到達這座小鎮,需要花費十二個小時從布宜諾斯艾利斯乘坐火車穿越潘帕斯草原。小說的主要人物是男孩多多和他的女神麗塔·海華絲。多多憧憬著海華絲,想要一步步接近她,出于對女神的迷戀,多多不僅寫下了海華絲的姓名縮寫R.H.,還用繪畫再現她那充滿挑逗意味的穿著打扮。某種程度上,多多是住在普依格心理的小男孩,他對女神愛而不得。
在現實生活中,普依格曾兩次接觸海華絲。張永義在《麗塔·海華絲:背叛與救贖》中寫道:“1971年,在墨西哥的一家旅館里,小說家(普依格)懇請紅顏已老的麗塔·海華絲能夠在《姬黛》(Gilda,1946)的電影劇照上簽名作為紀念,沒有想到這位言行輕浮的一代妖姬居然淚流滿面,極為傷心地說:“我不相信我背叛了你!”而當普依格最后一次造訪麗塔·海華絲時,悲哀地發現這個經常以負心女子形象示人的愛神已經折斷了翅膀,可怕的老年癡呆癥剝奪了她的記憶和美麗?!?/p>
《麗塔·海華絲》之后,普依格發表了《紅唇》,反響平平。而真正奠定他文壇地位的還數《蜘蛛女之吻》。這部發表于1976年的小說,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也是中文世界了解他的主要文本。
《蜘蛛女之吻》的故事發生在布宜諾斯艾麗斯的監獄里,政治犯瓦倫蒂和同性戀莫利納是主人公。他們前途未卜,志趣各異,卻在監獄這個封閉空間彼此產生同情。一天天一夜夜,他們講起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勾連起阿根廷的社會場景和時人的心理困境。
《蜘蛛女之吻》寫的是七十年代的阿根廷。當時的阿根廷由軍政府統治,社會動蕩、政治混亂、毒品泛濫,同性戀等話題非常敏感。普依格在這種環境下書寫性與政治,可見他的勇氣。這是一部精妙的后現代主義小說,它既表現了普依格對同性戀的同情態度,也呈現出阿根廷高壓政治生態下個體的壓抑處境。尤其是像瓦倫蒂這樣有革命念頭的人,在被當局掌握后,他只有死路一條。當局沒有立刻處死他,只是為了從他口中套出更多同伙的蹤跡,好對革命派一網打盡。
這部小說不只表達出普依格對社會現實的敏感,也呈現了他探索不同敘述手法的決心。普依格像一個游戲者,嫻熟地使用各種敘事方式,穿插富有鏡頭感的語言和套中套般的故事。這使他的作品非常適合改成電影。但普依格又不想玩弄小說人物,他曾說:“用第三人稱敘述就意味著玩弄這些小說人物,這在我看來是很反感的。對我來說可能的是,從一開始就記錄他們每一個人的聲音。”
小說體現出命運對個體的捉弄——原來認為自己是異性戀的瓦倫蒂,在與莫利納朝夕共處后,卻與莫利納這位同性發生性關系。而莫利納本來對政治毫無興趣,卻因瓦倫蒂的感召,決定冒死替瓦倫蒂與革命戰友接頭,結果死于特務槍下。瓦倫蒂成為“同志”,莫利納死于政治。生命的荒謬呈現于此。透過二者命運的交錯,普依格還原了一種樸素的道德沖動,它類似于中國的俠義精神,但又多出一絲愛的維度。
《蜘蛛女之吻》像一部披掛異國風情的王氏電影,打趣的說,它很適合被王家衛改編。從時間線來看,《蜘蛛女之吻》并非從頭開始的順序,它以兩位主角進入監獄為文本內的起始時間點,而瓦倫蒂和莫利納過往的行為,比如他們為何進監獄,都藏在了他們在監獄的對話。小說盡管是后現代主義題材,卻也不乏對人物心理活動和夢境的描繪,最典型的就是結尾瓦倫蒂對蜘蛛女的想象。第一人稱敘述、同性戀、碎片化、拼貼化的剪輯、一個一個短故事、愛而不得的結局、夢境,都給予王家衛靈感。
普依格深知什么是小說的魅力,他不會直勾勾地抨擊那些堅固的東西,他要將平凡人物放在作者構建的情境里,通過令人可信的情節與沖突,“特殊環境”里交錯出的情感,令讀者對小說中的被壓迫者或邊緣人產生共情。當我們仔細想一想瓦倫蒂和莫利納的處境,最讓人絕望的是他們逃無可逃,只要還在那個小說構建的環境里,他們注定會被監控、會被絞殺、會不容于世人、會被一步步折磨至死。
普依格并不是一個宗師級的小說家,他得到學院的部分認可,可威望又遠遠不如馬爾克斯、略薩、富恩特斯、博爾赫斯這些名家,普依格自覺站在民間視角,使用相對通俗的語言,但他的作品又不完全是流行小說。這使得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介于夾縫之中,忽高忽低,人們承認他的特色,但對他的文學成就有多高,卻有巨大爭議。
博爾赫斯就曾經痛批普依格,說他的小說不過是“化妝品”,供大眾消費。而普依格則回敬博爾赫斯為“老妖婆”,沉湎于把玩文字游戲。陳眾議認為:“普依格甚至沒有一般通俗小說的道德涵義'有的只是故事本身。而這些‘無意義’、無主題或非意識形態傾向恰恰是普依格賴以火爆的主要原因?!?/p>
只是,與昔日在阿根廷的火爆形成對比的是普依格在海外受到的冷遇。缺乏“文學爆炸”可賦予的權威宣傳資源,作品又與他者對南美文學的想象(如魔幻現實主義)相去甚遠,普依格的愛好者只好敝帚自珍。
普依格的創作高峰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他本可以到更高的高度,但由于疾病的困擾,1990年,曼努埃爾·普依格就離開了人間,他書寫小說,最終把自己活成了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