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70多件精美石雕
皇城臺發掘場景及主要工作區域。 (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大臺基南護墻出土的石雕細部。
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進展,聯合考古隊在對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臺頂一處“大臺基”的南護墻進行完整揭露時,發掘出70余件精美石雕。大臺基的發現、確認和發掘,正式拉開了探討皇城臺聚落區劃和功能性質的帷幕,為論證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而深厚的物質基礎。
“皇城臺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筑。”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研究員介紹,石峁遺址的發現不斷刷新學界關于中國早期文明認識的高度,大臺基南護墻出土的這批石雕,遠超出以往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斷。
石峁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2018年,在皇城臺臺頂東部,考古隊發現并確認了“大臺基”。2018年至2019年,考古隊廓清了大臺基的“四至”范圍,并對其南護墻進行完整揭露。皇城臺大臺基平面大致呈圓角方形,邊長約130米,四周以石墻包砌。南護墻用砂巖石塊錯縫砌筑,墻體上發現有多個纴木洞,最高處殘高約4.5米。
孫周勇介紹說:“70多件精美石雕是大臺基南護墻處最為重要的發現,多數出土于墻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鑲嵌在墻面。”石雕的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最大。少量立柱型石雕,為兩面對稱的神人形象,其中一件橢圓形柱體立于夾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立柱型石雕或已具備圖騰柱性質。
測年數據顯示,這批石雕的年代應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專家認為,這些石雕為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極其重要的物質基礎,應與石峁遺址發現的“藏玉于墻”和用人頭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體現了石峁先民對皇城臺大臺基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