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包裹》:當人性之惡以愛的名義出現
《快遞包裹》[德]塞巴斯蒂安·菲茨克著 王 碩 劉學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塞巴斯蒂安·菲茨克是活躍在歐美文壇的德國當代著名懸疑驚悚小說家。他2006年開始文學創作,第一部小說《治療》一鳴驚人,大獲成功,并售出電影版權。之后陸續出版了《瘋狂游戲》《那個孩子》《背叛靈魂的人》《碎片》《收集眼睛的人》《斷層》和《第二十三號乘客》等10余部心理驚悚類暢銷小說,被譯成24種文字,總銷量超過1200萬。上海譯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快遞包裹》就是一部能充分體現菲茨克創作特色的懸疑驚悚作品。
小說中的主人公埃瑪·斯坦恩童年很不快樂,父親的窮兇極惡給她留下了濃重的心理陰影,也促使她成年后當了一名心理醫生。一次她去柏林參加學術研討會,并發表了現身說法的演講,然后住進了主辦方免費提供的酒店。可是,在豪華的酒店里,她的噩夢開始了,遭到了被媒體稱為“理發師”的變態連環殺手的強奸,而且和前面兩個受害者一樣被剃光了頭。從此,埃瑪時時刻刻生活在恐懼之中,兒時的妄想癥開始發作……
三歲看到老,童年陰影深。小時候,狂躁的父親動輒威脅她的話語變成了恐怖的酒店之夜鏡子上的“快滾,否則來不及了”,屢次出現在埃瑪惡夢般的幻覺中,它與童年埃瑪看見的衣櫥里的幽靈亞瑟,一起糾纏著埃瑪,是她揮之不去的夢魘,也是《快遞包裹》這部心理懸疑小說最強烈的象征性符號——因為缺失父愛,造成了埃瑪心靈上的黑洞。一有機會,這個黑洞中就會竄出恐懼和懷疑的惡魔,拽著埃瑪滑向絕望的深淵。在環環相扣、似是而非、山環水繞的敘事氣氛中,作家熟練地運用驚悚、懸疑、推理等元素,讓整部小說始終籠罩在迷霧之中。
埃瑪遭遇強暴的酒店之夜,房間里懸掛的一張中國藝術家的大幅真人肖像照,以及房間號碼1904,事后酒店工作人員證明是不存在的;埃瑪在自家房間里聽到的異響,約爾戈很快發現是火警器的電池缺電造成的,而這位約爾戈一直暗戀埃瑪,似乎他也有因妒忌菲利普而強奸她的嫌疑,可他最后協助羅特醫生解開了真相;埃瑪懷疑寄給鄰居帕蘭特的快遞包裹藏著不可告人的東西,但帕蘭特不久就說明,因為他是一個癌癥患者,所以網購了黑市上便宜的治癌藥,但收到藥后,黑心的網上藥商就要向他加收貨款,不斷地威脅他;埃瑪最后一次崩潰,把懷疑的矛頭直指自己的丈夫菲利普,他的確和兩位妓女有染,還有殺人的兇器,為了掩蓋真相,不無作案的可能。疑點和疑似兇手一次次出現,又一次次被否定,黑云重重,迷霧不散。那么,強奸埃瑪和那兩個妓女的變態“理發師”究竟是誰呢?作家借助羅特醫生的縝密觀察和推理分析,最終讓我們恍然大悟,答案就在否定之否定中。
兇手其實就是埃瑪最親近的人。他深愛埃瑪卻難償所愿,膨脹的情感一旦發生畸變,心態就極度失衡,轉眼便以愛的名義占有和殺戮,為此設置了層層騙局,實在是機關算盡,可悲又可惡!埃瑪身心遭遇的重創,需要時間來加以修復。而這種病態的愛,則是可怕的陷阱,往往會讓人失去理智,難以自拔,無限地放大人性之惡,最終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