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陳寅恪文集》紀念版
陳寅恪致古典文學出版社信。 (上海古籍出版社供圖)
上世紀80年代初,由復旦大學蔣天樞教授編校的《陳寅恪文集》在上海出版,旋即以搜輯完備、校勘精審蜚聲海內外,成為當代學人乃至社會大眾重新認識、研究陳寅恪的起點。學術界與讀書界因此出現的“陳寅恪熱”,迄今不替。今年是該文集出版40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特別推出紀念版。
“陳寅恪可能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他的學術研究兼括了傳統文史諸多領域,并且都達到了極高境界,尤其具有開辟新天地、引領一代學術方向的典范性。”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表示,陳寅恪不僅延續和光大了傳統文史學術,更融通與化合了海外學術觀念、方法及視野。“他在殘酷的中日戰爭前后完成《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他在晚年失明并因壓力結束教學時投入明清詩與史的研撰——在很大程度上都呈現了一個偉大學者面對他無法掌控的時代所做的頑強奮斗。”
作為我國近代最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史學家之一,陳寅恪通曉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多種文字,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歷史學家傅斯年曾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梁啟超也曾表示,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有學者認為,在當代中國出版界,上海出版人是明確認識陳寅恪著作價值的先行者。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介紹,早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就修訂重印了陳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又約請陳先生將其有關古典文學的論著編集出版,擬名為《金明館叢稿初編》;并聯系出版其正在撰寫的《錢柳因緣詩釋證》(后更名為《柳如是別傳》)。1978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易名獨立,即重印了《元白詩箋證稿》,并啟動《陳寅恪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在陳寅恪的弟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全力支持下,歷經三年搜集陳先生已刊和未刊的著述、手稿,于1980年始正式出版《陳寅恪文集》。這是國內出版界首次為陳先生正名并出版其著作。文集收錄陳寅恪作品凡七種,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柳如是別傳》均是首次出版。
在復旦大學的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美談——《陳寅恪文集》出版后,上海古籍出版社給蔣天樞匯了一筆編輯費,但他堅決不肯要。陳寅恪三個女兒欲把稿費分成四份,他也不同意。
“蔣先生的高風亮節,不僅在于放棄編輯費和稿費,更在于幾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和最后幾年能夠工作的寶貴時間。”據蔣天樞的學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邵毅平介紹,蔣天樞整理老師陳寅恪的文集是一個漫長過程,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了,1979年至1982年是收官階段。在此過程中,蔣天樞不僅承擔了近200萬字陳先生文稿的收集與整理、校勘工作,還撰寫了《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作為附錄。文集交稿后,年近八旬的蔣先生即大病一場。
記者了解到,紀念版均據原版影印、修復。封面、內封、插頁等,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檔案中完整保留了題簽、封面紋樣、圖片等原始素材,美編據此修復制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奉獻給讀者“原汁原味”的《陳寅恪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