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高光時刻:我的第二個新兵連 ——在《文學新勢力》新書首發式暨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文學教育成果研討會上的發言
王昆
大學是否培養作家?這是個很乏味的問題和論題。很多人認為作家天然生成,也有很多人認為作家需要一定的培養與教育。在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聯辦的作家研究生班深造學習已進入第二個年頭了,我想以我個人的經歷,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感受。
對于作家是否需要培養,我舉例說明。少年時代,總是我們身體狀態最好的時候,但放任自由的狀態下,一個人身材再棒,也不能穿上軍裝就是一個合格的士兵,因為,他缺乏那些必要的部隊修養與磨練。也就是說,身體好只是成為好士兵的一個方面,而熟悉部隊的生活與適應那些嚴苛的紀律,并能較好地遵從,才是一個合格的士兵,才能在關鍵時候展現出軍人應有的本色。
正如我。二十年前,我是個體力充沛的小伙子,冬天,在沒有暖氣的房子里,我蓋一床薄薄的被子足以入眠。但是我拿不準,這么多充沛的體力我可以干什么?后來,我當了兵,在一個嚴寒無比的深山里度過了3個月的艱苦新兵連,從此,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涯。3個月時間很短,但對于一名軍人來說,這卻打下了我軍旅人生的全部基礎。那些充沛的精力,也終于在訓練場上,在一次次淬火鍛造中,找到了應有的方向和目標。新兵連的磨礪,給我全部的青春騷動做了一次很好的規范,也讓我在隨后二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展現出自己的職業水準與素養。
今天,我作為《文學新勢力》叢書之一、《絕非兵家常事》的作者身份來參加這個盛大儀式。鐵凝主席和莫言先生為叢書的首發式舉行了揭幕,這個儀式感極強的環節,對于一個軍人來說,我感觸更多,也意義非同尋常。我是2014年才開始從事寫作,時間很短。今天能夠站在這里,我很感激。2014年開始接觸寫作時,我在連隊任職,有的是激情與體力,動輒就能寫出萬把字來。但是,能寫就是作家嗎?寫出來的就是作品嗎?如果翻看那個時候的文字,我真是有點犯難。
2018年,我有幸考入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聯辦的作家研究生班。在這里,我受到了系統的教學,我的老師們都是當今國內一流的作家評論家,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寫作觀點對我觸動很大,也對我的寫作改造很大。可以說,這個研究生班成了我人生的第二個新兵連,也就是我文學上的新兵連。課堂上,老師們分析經典,顛覆了我們自小聽說的故事邏輯。課下寫作的指導中,老師們一針見血,常常讓我們固有的毛病暴露無遺。還有那些文化課程,就像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雖然并不花哨,但在我們的成長中卻必不可少。
當然,凡事都需要一個過程,進步的背后是一個漫長的消化。在聽課過程中,我并沒有覺得這些文學理論課有多么重要,只是覺得這些嶄新的內容聽起來很過癮。課程結束后我回到了單位,日子一如既往。但突然有一天,我像醒悟過來,開始回憶起那些課程上的時光,在和別人聊到一些文學見解時,我甚至能夠整段整段地背誦老師當年在課堂上的原話。雖然這在知識的接受上仍屬于生吞活剝的狀態,但這個逐漸開始消化的過程,已經開始影響到我的寫作。情懷,開始進入我的思維范疇,走進我的創作實踐,我為寫作賦予了靈魂。此后一年,我寫作并發表了大量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再也不是之前那種毫無意識地猛打猛沖,我開始有了自己的“規劃”,我覺得,這是在這學習的結果,老師們對文學的詮釋,讓我真正懂得文學、理解文學,并真真真在這條道路上成長起來。
今天的儀式,隆重而高格,這一“事件”必將載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學史志中。對于一名軍人來說,最重要的時刻就是能夠在閱兵式上展現自己。而今天,大師云集的發布會上,就是一次文學的閱兵式。我們這些經受過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聯辦作家研究生班培養教育的“新人”們,正精神抖擻、無比幸運地接受著這一榮譽巨大、意義非凡的高光時刻,我們必將努力,以夢為馬不付韶華,而這些,也將為文學的意義增加更多闡釋。
《文學新勢力》新書首發式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