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談人工智能:認識人類,才能制造超越人類的機器
“只要AI掌握足夠多的數據,可以知道你下一句話要說什么,或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用最舒服的方式跟你交流,用理想的方式陪伴你,在未來可能成為非常主流的社會形態。”12月28日,在上海言幾又書店舉辦的知乎“快閃課堂”上,科幻作家、星云獎得主陳楸帆表示。
講座現場,陳楸帆以“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大眾文化:從科幻小說到科技藝術”為主題,和現場聽眾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是如何影響大眾文化的”“大眾文化究竟又是如何塑造公眾對人工智能認知的”“科幻歷史上的AI形象會與現實世界里的AI發展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等話題的思考。
陳楸帆
當我們想象AI的時候,我們在想象什么?
“前幾年,大家會聽到許多關于AI的威脅論:AI是否會取代人類?AI是否有一天具備了自我意識,反過來奴隸人類?這樣的問題在今年很少聽到了,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回到現實的出發點,在很多AI從業者看來,那樣的一種強人工智能的時代,離我們還無限的遙遠。”陳楸帆告訴現場聽眾。
實際上,從一開始提出概念開始,AI的發展經歷過漫長的低潮期,主要受到三大方面的制約,一個是數據,一個是計算能力,一個是算法。在整體外部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一是沒有辦法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二是機器對于人的智能理解非常淺,第三沒有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當時計算機也是剛剛發行不久,甚至微處理器、微芯片都沒有真正被發明出來,一直到1980年代才正式拉開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序曲。學習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人一度都曾經失業,最后只能轉行從事金融投資。
與科技的發展形成對比,對于AI的幻想在文學世界卻始終繁榮:從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到影視劇《大黃蜂》《終結者》《真實人類》中的經典AI形象,再到中國的暢銷書《小靈通漫游未來》,設想在未來的家中都有機器人的管家,天上肆意飛行著自動駕駛的汽車,當時一經出版就立刻風靡,銷量達到百萬冊,相當于現在的《三體》系列。在他看來,科技發展線跟科幻的想象處于一種非常有趣而微妙的互動關系,有些是科技從科幻里獲取靈感,有些是現實里的科技進展去激發了科幻作家想象更加前沿的未來。
“AI女友”“機器女友”......有趣的是,在關于AI伴侶的幻想中,更多出現的是女性形象。“在我們的文化背景里,會把AI想象成有性別的,這種性別往往是女性。”陳楸帆說。這樣的AI女友的設置,往往是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完美人格折射,可以看出在影視從業者對AI的想象。
人類對于AI到底有怎樣的定義?其實這是一個至今無解的問題,因為迄今人類對于自我意識是什么還沒有定論,包括對人類自身思考過程、學習過程都沒有特別清晰的了解。深度學習本身也是對人的認知過程長時間思考之后,學習我們的信息進行分層學習、消化、分類的過程,在機器模擬實現之后產生的結果。在陳楸帆看來,首先要認識人類,才能去制造出超越人類、或是接近人類的一種機器以及智能形態。
未來已來,人類如何與AI共生
人們總是高估了某項技術在短時間內帶來的影響,但是低估了它在長時間內帶來的沖擊,對AI也是一樣。很多人很難想象AI很短時間內取代很多工作職位,滲透工作非常多的方面,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際上,AI的誕生,已經對在文化領域、思想領域、藝術領域產生潛移默化的沖擊,世界上第一幅由人工智能創造出來的肖像畫在去年拍賣出50萬美金的天價,當時同場拍賣的還有畢加索的畫作,價格與其十分接近。
這也帶來一個犀利的問題——在人工智能可以進行藝術創作的時代我們對于藝術價值判斷究竟由誰來把握?如何定義美的價值?是否應該把AI納入到人類對審美的領域里?過去一直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因為人是評判事物的標準。有沒有可能未來這樣的尺度和標準不在人的手里,而是在機器的手里?
AI的本質是一種生產力的進步,人類歷史的發展,經歷自然力、機器力、電力、自動化、網絡化的階段,最后將到達智能化的時代。AI對人類社會將有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廣義社會科學領域,對整個人類組織形態產生改變。“未來社會形態必然是超越國家民族地域利益集團的價值觀上的較量,是算法和算力上的較量。”陳楸帆表示,未來國家實力的現代化必然要通過數據算法和算力的全面提升。同時,在所有大機器、大系統的背后,運行的是什么樣的價值觀,如何衡量每一個數據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和尊嚴?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