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飛的中國民航 ——《翅膀之末》創作談
從軍旅到民航的制服之路
從2010年我完成第一部軍旅題材小說至今,10年來,我的作品從未脫下過“制服”。軍旅、公安、民航,每個故事都在這些領域發生,在題材選擇上看似有著討巧之意。
其實我真的沒那么聰明。我只是選擇了相對小眾,又恰恰是自己感興趣的行業而已。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沒有機會經受不同行業和崗位的歷練,卻可以通過創作來體味各種人生經歷和身份,是件有趣的事。
幾年前去外地出差,遭遇了一次航班因天氣原因延誤的事件。等待的時間里,不斷有乘客詢問確切的起飛時間。隨著延誤時間的延長,越來越多的乘客沉不住氣,起初的詢問逐漸演變成不滿與吵鬧,最后直接導致登機口喧囂四起,如同《翅膀之末》的開篇,乘客大鬧登機口要求機長出面道歉的情形。
可惜,現實中沒有南庭管制出面制止,以專業說服乘客。幸好沒多久,廣播通知登機,結束了這場鬧劇。
當時在登機口吵鬧最兇的那位乘客卻很驕傲地說:“看吧,就得鬧,否則他們就不著急飛。”總之,在他看來,飛機能飛,是他吵鬧的作用。
那個時候,對于造成航班延誤的天氣原因,我還一知半解。畢竟,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地面道路交通確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也不至于開不了車。尤其出發地天氣一片晴好,天氣原因導致飛機無法起飛這種理由,更像敷衍的借口。直到我知道,除了出發地和目的地,航路的天氣也是影響航班準點率的因素之一,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自此,我開始關注民航。
2015年末我準備寫《云過天空你過心》,那是我的第一本民航題材小說。
從軍旅到民航的跨度很大。每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軍旅與民航之間更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創作的難處。為服務于創作,我經朋友牽線采訪了南航的一位機長,以及珠海中航飛行學校的兩位朋友,是他們為我打開了民航的第一扇窗。
通過幾位民航人的科普,我了解到飛行員的職業成長經歷。在飛行的路上,沒有真的荊棘,有的只是軍事化的訓練,各種理論、技術和心理上的考核,模擬機和真實航班檢查,特情訓練等。成為機長的道路遠比想象中坎坷很多。學習飛行的人,有幸從事飛行工作的人,即便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也有可能是終身副駕駛。
所以,剔除情感的部分,我習慣用“飛行員成長手記”來概括《云過天空你過心》這個故事。這本書的完成,讓我懂得,飛行是高危職業。正因為它危險,才有那么多的人在為安全飛行做保障,比如機務,比如管制。
每一次起落的安妥,都是無數人默默付出的結果。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也是民航業的真實寫照。
于是,在完成《云過天空你過心》后,我對民航題材意猶未盡,有意將確保飛行安全的三大要素——飛行員、機務、管制,作為一個系列來完成,形成民航三部曲,這樣才有了這部以管制職業為背景的行業小說《翅膀之末》。
騰飛的中國民航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70年后的今天,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C919的研制成功,為中國民航插上了一雙翅膀,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
當下,中國民航憑借良好的航空安全紀錄,穩居世界民航前列。到川航英雄機長劉傳健“史詩級迫降”為止,中國民航的安全記錄已超3000天。
這不僅是個數字,也不單單是一個還在被持續刷新的記錄,而是我國整個民航體系,從執飛的飛行員,到機務地勤管制,對每一次起降,每一次排查,每一句指令,一天天如履薄冰累積出來的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我時常聽見這樣的議論,說飛行員是天之驕子,說空乘工作有多體面。但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后,又有多少工作的艱辛卻不為人知。
在電影《中國機長》中有這樣一幕,頭等艙的一位男乘客對袁泉所飾演的乘務長畢男刻意刁難過后,面對畢男始終如一的微笑以對,竟然諷刺了一句:“誰給你的自信?”足以說明大眾對民航工作的不了解,甚至對民航工作者有一定誤解。
電影中,在飛機遭遇極端險情時,畢男為了安撫乘客情緒所說的那段話:“請相信我們,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么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道破了她們身為空乘的職責:確保乘客旅途中的舒適安全,指導乘客使用機上安全設備,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組織乘客逃生,而非只是提供端茶倒水的機上服務。
再說川航8633迫降過程中,以演員李現為代表的管制的呼叫與指揮。或許觀眾更多注意到的是李現作為管制一遍又一遍地呼叫。那一聲聲“川航8633,成都在叫你”令多少人落淚。但是,或許不是所有觀眾都明白,除了進近管制(李現)外,還有區域管制、塔臺管制的多個鏡頭,正是多方管制的接力指揮,在為川航8633做引導,指揮它平安著陸。
如果我沒有在創作《翅膀之末》前到國航浙江分公司進行過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沒有參觀過飛行指揮中心,沒有對黑龍江空管分局的工作人員以及梧州基地塔臺的管制老師進行過采訪,沒有了解過管制職業最基礎的知識,我不會知道管制員的執照分類是不同的,席位也有明確區分。那么,電影就只會看得一知半解。
前些天看見讀者群里有人說:“要不是先看了《翅膀之末》,完全不知道《中國機長》里除了李現外,那些管制都是做什么的。”因此我很欣慰。
能為讀者普及民航知識,讓他們了解民航業,了解管制職業,并為民航從業者所具備的職業精神和行業自信而感動,是我的榮幸,也讓我的創作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
我還希望,再有人遇到因天氣原因而導致航班延誤時,能多一些耐心。天氣不可控,這不是人為因素。如果遭遇了航空管制,也請對管制員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為了保證飛機不發生相撞,又要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空域資源,他們承受的壓力已足夠大。無論是機場、航空公司、還是空管中心,沒有人愿意航班延誤。飛行安全無小事。一切的延誤,都是出于對飛行安全的考慮,是對生命的負責與敬畏。
在飛行流量持續增長的今天,我國管制人員的缺口很大,我期待更多年輕人能投入管制職業,為中國民航的發展出一份力。個人的力量雖微薄而渺小,但把很多個體的力量匯聚起來,飛行安全就多了一份保障。這是我寫《翅膀之末》的初衷。
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對民航業所知有限,小說未能充分展示民航業的現狀與發展,而只是以人物成長角度揭開了管制職業的面紗,更多地側重于情感的表達,且未能擺脫理想化人物的設定,而“不眠”、“雙重記憶”這些特殊元素也沒有起到推動故事發展的預期作用,亦無法用科學合理解釋。種種不足與遺憾,只能留待下一部作品繼續努力。
愿每一次起落都安妥,愿中國民航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