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是一家人》幕后:在編劇與人物之間
12月14日,民族團結現實題材電視劇《都是一家人》在新疆衛視開播。看著熟悉的畫面,馬強的記憶又翻騰到那個改革開放、春潮涌動的年代。
馬強是深圳市民宗局干部,也是《都是一家人》中重要角色沙爾亮的人物原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大開放大發展的潮流吸引無數少數民族群眾涌向城市,一起創業、一起生活、共同進步。隨著城市中少數民族人員的不斷增加,熟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民族干部成為沿海開放城市的迫切之需。馬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借調到深圳市民宗局工作。
馬強長本劇編劇景宜3歲,因此常被稱作“老馬”。1998年,景宜第一次在飯店門口見到老馬時,他正眉頭緊蹙,來回踱步,兩只手機交替貼在耳邊。景宜在一旁佇立良久,目睹他處理電話那頭一位少數民族工人的車禍事故。告一段落后,馬強帶她去了甘肅回族老鄉開的拉面店,囑咐老板接受采訪,便匆匆離去。吃了面,景宜開始和老板聊天,老板講述了進城務工的經歷,許多內容也成了《都是一家人》的情節來源。
馬強是化解糾紛的“行家”,他總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數次緊張局面都在他的斡旋之下,以四兩撥千斤之勢迎刃而解。景宜常常跟在他后面,默默地觀察事態發展。“所到之處,老馬像一位村長,少數民族商戶沒有不認識他的。”景宜說。大家親切地稱老馬為“馬大哥”“馬叔”“爸爸”。
一次,深圳中學面臨擴建,拆遷范圍內的一家新疆飯館遲遲不愿搬。在與新疆老板溝通后,馬強明白了問題的癥結——他擔心搬走后,子女上學遇上麻煩。“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暖回人心。”馬強當下答應幫他聯系轉學,確保孩子有學上。這下,老板終于松了口。可是,如何處置冰箱里的肉成了新問題。馬強見狀,提出讓學校食堂買下肉。雙方達成協議后,飯店當天下午順利搬走,工程如期施工。
“沒有息事寧人,只有依法治理。”早在城市民族工作探索初期,馬強和他的同事們就有自己的堅持。在因行業糾紛引發的沖突中,厘清“違法”和“違規”成為基礎卻至關重要的前提。開飯店的新疆群眾當街宰羊,燒烤店煙熏霧繞引起市民投訴,展銷會上售賣假貨……凡此糾紛,馬強耐著性子講法律、說道理,讓每個人付諸真心、達成諒解、接納誠意,進而達到協同發展。
各民族同胞都是城市的建設者,也以自己的方式溫暖著這座城市,關心著國家大事。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深圳市的少數民族群眾紛紛捐款捐物。當地發生滑坡災害時,臨近的拉面店在災區搭起帳篷,免費提供食物。“樹立全新的少數民族群眾形象,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馬強說。
從總是拎著一個包出現在大小調解場合的“老馬”身上,景宜心中的民族工作者角色輪廓逐漸明朗。他們穿梭在城市之中,為促進各民族融洽相處、共同發展而奔走。“老馬讓我真正理解什么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的城市民族工作。”在景宜眼里,馬強是千千萬萬民族工作者的縮影;而他的故事,成了劇情的重要來源。
真實成就了角色的血和肉。在劇中,隨著劇情的深入,民宗局“新手”干部越永強一改早期粗放的工作方式,成了少數民族群眾的貼心人。他為庫爾班買電烤箱,拆除污染嚴重的舊馕坑,多方奔波建設民族美食一條街……細節之處都與馬強的經歷遙相呼應。
旁觀一切的景宜始終對劇本創作保持神秘。馬強更是對自己的經歷被寫進劇本始料未及。“我要讓這個人物繼續綻放精神之光,還要更多的同類人物,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來聚合成形,成為優秀戲劇人物。”景宜將過去認識的許多同類人物放在一起考慮,感到并不滿足,于是她又前往上海、浙江、大連、煙臺等地,對像馬強一樣的重點人物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性格和經歷。對民族工作和民族工作者的描寫,早在2009年創作并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金鳳花開》中,景宜就進行了探索,描寫了以中央訪問團為主的新中國第一批民族工作者。70年過去了,民族工作者的描寫如何創新,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藝術家的追求。
藝術加工是對現實素材的回爐再造。在劇中,以馬強為原型的角色沙爾亮并未以主角身份出現,而是由另一個藝術典型越永強占據了故事中心。“角色的設計,是為了讓他們相輔相成,共同成長。”于景宜而言,戲劇性和開創性是設計角色、深化主題至關重要的因素。
角色塑造關乎核心情節,是貫穿故事的關鍵支撐。在本劇中,林永健飾演的越永強作為轉業軍人,干起了民族工作。風風火火的人物性格在工作中盡顯無遺,也讓他屢受挫折。低起點的設計拓展了人物的成長空間。越永強在經歷了遞進式的改變后,人物形象逐顯完整與飽滿。順著他的成長軌跡,民族工作發展進步的歷程被鋪陳開來,上演了一個個鮮活、真實的美好故事。
景宜的另一策略在于以個體經歷承載民族工作的探索進程。從整體來看,越永強的人物設計也契合了民族工作部門面臨的現實問題:社會上,一部分人并不了解民族工作。越永強這位起初分不清“民宗局”和“民政局”的轉業干部,在深入各族群眾的過程中實現了個人成長。同時,這一民委干部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呈現了民族工作的發展與現狀。
“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需要感情來做橋梁,所以我要設計一個正直的少數民族干部形象,來幫助和襯托越永強的成長。”出此考慮,景宜筆下一位來自西北的掛職干部應運而生,以馬強為原型的沙爾亮對黨忠誠,工作用心用情。他在劇情前半部分中對越永強進入角色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越永強逐漸成熟之后,又超越了沙爾亮成為更具開拓精神、創新型的干部,體現了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戲劇效果。
劇中的沙爾亮雖沒有主角光環,但他的人格魅力卻被完整保留。作為現實中民族干部的典型代表,沙爾亮樸素、真誠,不忘初心使命,角色人格的厚重感演化成對民族工作者的隱喻。
主題思想是無聲的設計。角色的動態平衡推動劇情的發展,也讓創作深意逐漸顯現在觀眾面前。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劇作,該劇立足時代背景,在一定時間跨度中演繹各民族團結發展的故事。劇名最初為《阿拉木罕的幸福生活》《幸福城市》,后更名為《都是一家人》,簡潔有力地指向民族團結的精神內核。
“這是我離我的人物最近的一部劇,也是我走得最遠的一部劇。”劇本剛一完成,景宜讓馬強做了第一個讀者。最讓馬強開心的是,電視劇開播之后,他接到女兒們的電話,那句“我們從沒像今天這樣理解你的工作”的話讓他眼窩一熱。
二十年磨一劍,景宜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視為創作的根基。“劇里的每個角色都不對應一個具體人物,他們是一種精神,是無數民族工作者精神的提煉。”景宜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