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下一站高飛
11月23日晚,李瑩輝在日記中寫下一段飽含深情的感言: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的時候,就不知道它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嘗試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156天拼搏奮斗,協同攻關,收獲圓滿!致謝光榮的使命!致謝親敬的戰友!致謝可愛的志愿者!致謝溫暖的合作伙伴!
這一天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組織的“地星二號”90天頭低位臥床實驗獲得圓滿成功的日子。這項實驗,系統驗證了空間站任務失重生理效應防護和后恢復有效性,為保障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在軌健康工作生活打下堅實基礎,是中國航天醫學領域又一重大突破。主持這項充滿艱巨挑戰的大型實驗的正是李瑩輝。
在李瑩輝的科研履歷里有太多“首次”。2005年,在中國的飛船上,開展國際上首次心肌細胞空間實驗;12年前,主持國內首次“地星一號”60天頭低位臥床實驗,為此后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中兩名航天員33天太空飛行提供了健康保障;2009年,作為中方責任總師,她主持了國際上首次人類模擬載人飛行“火星500”任務,憑借實驗的良好設計,憑借中國志愿者王躍的優秀表現和團隊緊密合作,讓中國成為國際上首批掌握載人火星飛行寶貴數據的國家之一;2016年,她主持了國內首次著眼深空探測與星際駐留任務的“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為掌握飛向火星的生存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業界,李瑩輝的名字很響亮,她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師、空間站航天醫學實驗領域責任總師、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她所帶領的實驗室是我國載人航天領域唯一研究航天醫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
屬虎的李瑩輝身上有一股虎勁兒。她瞄準我國載人航天發展中的緊迫需求、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了航天醫學的應用基礎研究。1998年,她帶領20多人,從零起步建立了航天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室。1999年,李瑩輝帶領課題組通過與歐空局的合作,成功進行了空間成骨細胞搭載飛行實驗,研究了空間飛行對成骨細胞的影響。當時國際上有8個國家參加搭載實驗。衛星返回地面時,只有3家細胞是活的,中國是其中之一。李瑩輝帶領的團隊的敬業精神和技術能力獲得國外合作方的青睞和尊重。
由于空間實驗機會難得,樣品數量有限,實驗費用高昂,開展地面模擬研究就成為航天醫學研究的必備手段。為了盡快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李瑩輝不再亦步亦趨,帶領科技隊伍從設計思路和理念上尋求突破。他們成功研制出空間細胞自動培養裝置,從此,我國自主研制空間細胞學實驗裝備系統成功邁向了國際空間平臺。他們利用失重飛機拋物線飛行提供的短期失重、超重條件,研究重力變化對多種細胞的影響,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中國載人航天首飛成功后,李瑩輝又生發了新思路。“我們能不能在自己的航天器上搭載,在自己的技術體系里做實驗研究?”她的想法得到了上級支持。他們在“神六”飛行任務中第一次實施航天醫學實驗項目,做出了國際上第一例原代心肌細胞搭載,成功驗證了藥物對于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研究室從最初的“無名小卒”開始名揚國外。
此時,李瑩輝開始對未來航天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體系有了更為長遠的構想。“我們能不能加入國家隊?”20多人的小團隊,不論是在科研條件還是科研成果上都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存在巨大差距。他們研究航天生理學的一臺重要設備“立位傾斜床”是1978年研制的,主要科研設備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盡管面臨巨大困難,還是被李瑩輝鄭重寫進研究室五年發展規劃中。
“前沿”是李瑩輝做事的關鍵詞。追趕前沿是行動上的嚴苛和高標準。每一次實驗李瑩輝都特別強調,一個實驗研究得出的嚴謹數據結果和總結出的經驗,如果歷經時間淘洗,幾十年后還能被引用,就是“金數據”。向實驗要“金數據”成為她的動員令。
只要說到工作,說到實驗,李瑩輝眼睛里揉不進一粒沙子。平日春風化雨、時常把微笑掛在臉上的她,也會拍桌子翻臉無情。科研人員凌樹寬就領教過李瑩輝發火。因為當時他在每天做的實驗記錄上只填寫了“正常”二字。“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每天的細胞形態什么樣?指標記錄了沒有?李副總質問我的喊聲滿樓道都能聽見。”事后李瑩輝說:“畢竟搭載上天資源有限,沒有機會重來。最可怕的是千辛萬苦過后,因為實驗條件的一個小疏漏,導致整個結果不可信。我們輸不起!”
加班加點在李瑩輝這里從來不作為評價勤奮工作的量尺,而是看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李瑩輝的精神頭兒讓年輕人也自嘆不如。李鎧是她帶出的學生,“導師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辦公室和學生討論問題很平常,凌晨三四點收到導師的回復郵件也不意外。”他說,“看到導師這樣,我只有更努力。”雖然一天忙到晚,可是李瑩輝對最新文獻從不錯過,機場、飛機上、車上、開會間隙,都被她有效利用。李鎧最佩服導師敏銳的“科研嗅覺”和“點石成金”的神奇能力。她總能從龐雜的線索中,理出頭緒。讓大家從重重迷霧中,撥云見日。她從來不怕挑戰,口頭總會拋出一句自信的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研究室成立十年時,他們的SCI文章從無到有,積累了幾十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獎。李瑩輝開始動筆寫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書。參加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的一位專家參觀他們的科研條件時感嘆道,“載人航天是高科技,你們用這樣的條件支撐了這么重大的任務,很不容易。”2009年12月1日,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此時距離李瑩輝當初立下跨入國家隊的五年規劃,時間未滿。
李瑩輝將科研賦予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幾乎所有的實驗,李瑩輝都要親身嘗試,她參加失重飛機訓練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很多航天員。從2005年起,她累計飛了近500個拋物線。李瑩輝第一次在國外坐失重飛機,身邊的一個男性外國專家就暈倒了,飛機不得不提前返回。外方專家擔心李瑩輝吃不了苦,問她下午還想不想飛。李瑩輝想都沒想,“機會難得,怎么不飛?”其實,李瑩輝的心里也在打怵。和人們想象中太空失重的美妙浪漫不同,每次3個多小時的拋物線飛行,失重和超重交替進行,惡心、嘔吐、眩暈是常有的事。“忽上忽下,非常痛苦,但我強忍著不能嘔吐。如果表現不好,下一次可能就沒機會飛了。畢竟我代表中國。”
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個“不聽話”的人,總是想著自加難度系數,多種嘗試。坐失重飛機,為了防止出現眩暈嘔吐,教練要求頭部盡量不動,但她一定要轉轉頭試試。做2g重力,要求不要動,她一定要做一套操。她把自己當成最佳的受試者,因為多一種體驗就多些感受,心中有數對研究非常重要。
李瑩輝“貪心”,常說搞研究不但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還要看向外面,搜索一切有可能的線索。她愛用聽起來輕松的“玩”來提及正在研究的項目,然而背后付出的心力腦力和體力,她不會說。李瑩輝從不認為做科研就是苦行僧。李瑩輝也浪漫,加班到深夜走到樓下透透氣。回頭一望,實驗室的樓層燈光明亮,好像鑲在夜空中一條晶瑩清透的玉帶,在她眼里那景色美輪美奐,充滿詩情畫意。那一刻她為這支堅強溫暖、志同道合的團隊驕傲,空氣中似乎也有了甜絲絲的味道。
“航天醫學研究沒有中國參加將是最大的遺憾!”李瑩輝在參加國際項目合作中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與二十年前初次參加國際合作項目時的忐忑緊張相比,今天我國的航天醫學研究已經有充分的自信。李瑩輝常和同事們說:“一件事只有認定它的意義,才有可能投入。當你加入這支隊伍的時候,國家的責任就在你的肩上。”
2016年,“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正式啟航。依舊是勇開先河的國內之最,李瑩輝再次擔當試驗負責人。作為立足未來工程應用的實驗,面臨時間長、環境控制難、志愿者心理波動等諸多困難。環環相扣如多米諾骨牌,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是全面倒塌。知難而退,從來不是李瑩輝的人生選擇,迎難而上,才是航天人李瑩輝的生命底色。從實驗準備開始,李瑩輝的神經高度緊張,嚴陣以待。然而,一個個麻煩還是接踵而至。進艙前,設備調試期間,遇上保證溫度的一個制冷液的管子破裂。一夜之間,幾噸液體泄漏。實驗期間遇到“吸鐵鬼”事件,綠油油的小麥苗突然在一夜之間全黃了。不明原因導致麥苗大量死亡,生態鏈中斷的后果不堪設想。
那幾天,艙外,李瑩輝和同事們分析討論,徹夜不眠。艙內,志愿者在植物艙轉來轉去,查看采樣,添加營養劑,各種嘗試。經緊急調請國內農業專家,終于查出“元兇”,原來是艙內環境多因素組合形成綜合效應,偷偷吸走植物里的鐵元素。不把“吸鐵鬼”控制住,再怎么添加營養劑也留不住。這個環節在國內外的資料里都沒有提示,只有親身試驗,才可能發現,它也給未來環控系統設計帶來很多啟發幫助。
2016年12月14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發布重磅消息:4名志愿者完成全部任務,順利出艙。載人試驗系統內物質流實現了動態平衡調控,生保系統良好,項目獲得圓滿成功。在國際空間科學大會上,李瑩輝代表中國載人航天醫學專家,做了4人180天集成實驗的專題報告。報告結束后,有上百名國際同行參加的會場先是陷入幾秒安靜,繼而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李瑩輝心中充滿感動和自豪,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團隊獲得的榮耀,更是國家載人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縮影,是自主創新科技進步帶來的成就。中國航天事業還有一系列重大項目在召喚,為下一站高飛,李瑩輝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