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光明書榜
01
中國共產黨成功密碼
《細節(jié)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
李穎 著
學林出版社
該書是一本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主題出版物,通過細致刻畫新中國歷史上“大事件”中的“小細節(jié)”,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成功密碼。
02
遺老尋蹤
《冬青老人口述》
卞孝萱 口述 趙益 整理
鳳凰出版社
此書稿為卞孝萱先生晚年的口述稿,由南京大學文學院趙益教授在口述記錄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力求發(fā)掘卞先生所深悉的晚清民國遺老行跡、近現代學術等方面的史料。
03
社會歷史系統(tǒng)里的閱讀
《閱讀社會學:基于全民閱讀的研究》
黃曉新等 著
人民出版社
該書最為獨到的價值是,創(chuàng)新性發(fā)現了全民閱讀工作的社會性,將之放在整個社會歷史系統(tǒng)互動的寬闊視野中,研究其基本規(guī)律、知識構建和學術框架,沖破了此前僅僅將閱讀作為個體、心理和行業(yè)行為模式的認識研究局限。
04
明代萬花筒
《大明:
明代中國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
[英]柯律格 著 黃小峰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沒有帝王的更迭,沒有面面俱到介紹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沒有大輪廓地勾勒明朝的興衰,該書通過運用世界范圍內的書畫、瓷器、兵器、家具、服飾、貨幣、絲織品、書籍印刷品等插圖,證明了明代藝術與文化的多樣性。
05
再讀史記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打亂《史記》原來的篇章次序,以“歷史式讀法”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解釋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學式讀法”去接近司馬遷的視角、態(tài)度與理念,把經典帶入今天的時空。
06
探訪歷史的“洼地”
《歸去來兮》
唐寧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上世紀六十年代共和國制定了建設西南大三線的戰(zhàn)略決策,上千萬建設者告別東部城市,舉家西遷,筑起新時代的屯堡。斗轉星移,歲月更迭。很多人已將此生與子孫獻給了國家,這一時期的很多屯堡沉落在歷史的洼地里。作者追蹤多年,以詳盡的采訪和資料、用一百多人的碎片式回憶,拼接成一個大歷史之外更有煙火味的記憶史。
07
名家書法學習導讀
《書法學徒記》
劉濤 著
中華書局
書法應該怎么學?歷來聚訟紛紜。書法史學者劉濤先生,將個人學書經歷與書史、書論、書跡相為映發(fā),就執(zhí)筆、臨摹、描影等基本問題現身說法,力圖打破歷來對于書法學習的刻板認識,尋求簡要樸素的學書方法。
08
帝國博弈
《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tǒng)治的建構(1680—1785)》
[美]張勉治 著 董建中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與江南。滿洲皇帝及扈從,深入帝國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區(qū),上演了一場場長達數月之久的政治劇。本書主要闡釋帝國核心與江南之間既充滿張力又持續(xù)博弈的關系。
09
“校訂”園林史
《中國造園藝術》
曹汛 著
北京出版社
本書是建筑學家、園林學家曹汛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結集。本書收錄其《陸游〈釵頭鳳〉的錯解錯傳和紹興沈園的錯認錯定》《石濤疊山“人間孤品”,一個媕淺而粗疏的園林童話》等代表性文章,證據充分地糾正了流傳數十年、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錯案”。
10
博物愛好者看花指南
《花與萬物同:24科植物圖文志》
凌云 著
中國工人出版社
本書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24科植物,從每一個科屬植物的特征、分布、功用、繁衍與進化等方面展示了植物的奇跡;并將植物承載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飲食本草等,結合作者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將植物與人間煙火銜接。書中百幅珍貴植物手繪圖,實現了對植物特征的細致描繪,是博物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