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為絲綢之路研究提供新材料
12月18日上午,由甘肅簡牘博物館和新華網甘肅頻道共同主辦的《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成果發布會在甘肅蘭州舉行。《懸泉漢簡》和《玉門關漢簡》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的最新重大成果,將為“一帶一路”的歷史研究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為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制成冊,并稱其為簡牘。近日,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合作整理完成的《懸泉漢簡》,以及由甘肅簡牘博物館與其他兄弟單位合作整理完成的《玉門關漢簡》已由中西書局出版發行。這些專著的整理出版,是甘肅簡牘博物館近年來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后的最新重大成果。
此次出版發行的《懸泉漢簡(壹)》中,前言部分記錄了懸泉遺址和懸泉漢簡發現發掘與整理研究的全過程,后面列表附有相關的尺寸年代質地等信息,為學術界研究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專題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悉,全部懸泉漢簡擬分八卷在未來3至5年內全部出版,每卷收簡2300枚左右,彩色原圖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釋文和其他信息緊隨其后。彩色圖片呈現原簡的原色原貌,紅外圖片呈現原簡文字的清晰度,再現了當時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實時記錄。
《玉門關漢簡》收錄歷年來敦煌地區各烽隧遺址出土并且收藏在敦煌市博物館的全部漢晉簡牘729枚(有晉簡2枚),其中包括1998年在玉門關遺址發掘出土的381枚、1987年至1990年在懸泉置遺址采集的懸泉漢簡57枚、1990年以來在其他各烽隧遺址采集的零星漢簡79枚,均屬首次公布。另外212枚雖在此前已有發表,但經過此次重新整理,圖版更清晰、釋文更準確。書后另附“相關簡號對照表及尺寸規格”和“1998年玉門關遺址發掘簡報”,有助于研究者進一步了解相關背景資料。《玉門關漢簡》的整理出版對研究敦煌郡、玉門關在絲綢之路上的功能和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1992年在甘肅河西走廊發掘的懸泉置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郵驛接待機構,是兩漢絲路繁榮的重要標志。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23000余枚,其他各類遺物6000余件以及各類陶器殘片30000余件。其簡牘文書是絲綢之路上東西交往的實時記錄,對于研究兩漢時期西北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郵驛交通、民族社會、中原與西域各國的關系,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至為重要,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