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學術集林》推動近代學術史研究進程
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的《近代學術集林》第一批五種、計60卷已經于近日出版,包括盧弼、徐昂、章鈺、吳士鑒、夏敬觀五位近代學者。據出版社社長嚴峰透露,以夏敬觀復旦大學老校長為例,書中集納了多位學者完整梳理的學術文獻。
為全面系統地梳理、集納近代學術史資料,《近代學術集林》遴選出在近代學術史上具有開創之功、同時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重量級學者一百余位,對其著作進行全面搜集整理,將原先分藏于各大圖書館、私人藏書家手中的近代學術文獻匯集一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虞萬里表示,這套叢書令學界十分期待,“將大大推動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近代是中國學術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名家輩出、名著迭見,學術成果豐富,學術特色明顯。不過,“近代學術依舊是一個相對來說沒有得到很好整理的時期”。嚴峰向記者介紹:“近代學術研究都是散見的幾種,沒有成系列的全面學術整理。大眾比較了解的近代學者大家,其實只是近代眾多學者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近代學者的學術著作沒有得到系統整理。”即使近代學術大家章太炎、王國維等,也依然有諸多學術史研究空白點。
如章太炎的《新方言》一書,在當時就得到截然相反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是“舊學”的殿軍,有人卻將之奉為“新的語言學開山”,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觀點差異?再如,研究王國維,不僅要讀完他的全集,還要了解他的朋友圈。比如晚清“大儒”沈曾植曾讓王國維佩服得五體投地,但為何王國維對他時而頗有微詞?二人曾經一度齊名,但后來聲名差距為何越來越大?研究章太炎、王國維這些近代學術名家尚且依賴更為全面完整的學術史資料,遑論近代以來數量眾多的學者。
《近代學術集林》主編、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傅杰告訴記者,《集林》預計明年可出齊20種。對于近代學者的著作進行遴選,編者秉持學術價值與版本價值并重的原則,在全面調查搜羅其稿本、抄本、刻本及印本基礎上,對其散見于近代報章雜志的零星作品以及他人相關評述文字,亦盡可能地搜之,以展現學人著作之全貌。其中,不少文獻是首次面世,亦有很多珍稀孤本,為了使它們以原初出版的形態進行再次展現,相當一部分文獻選擇了首次印刷的文本,比如油印本、手刻本,這對近現代文史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