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繁榮興盛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為我們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根本遵循。
1.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
生產力是全部歷史的基礎。馬克思認為,每一歷史時代的生產力狀況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它們構成歷史的基礎。一定的思想觀念是對一定生產力及其生產關系的反映,生產力發展到不同階段,社會的思想觀念與上層建筑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歷史性變化反映出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在總體上得到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成為我國社會生產力新的發展要求。社會主義生產力及其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完善帶動了當代中國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和獨特的實踐創造,這一切無不反映和投射在社會的思想觀念中,成為孕育當代中國偉大精神和偉大力量的時代沃土。
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當文化最大限度地反映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及整個社會的前進方向,就能夠提供與實踐要求相適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整個社會增強文化認同、釋放思想活力,成為推動社會生產持續發展和維護社會團結穩定的強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要實現這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文化必須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為此,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幟決定方向,方向決定命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蘇東劇變導致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挑戰面前,中國之所以能夠經受歷史的考驗,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根本在于立足中國實踐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得到充分釋放。面對新的歷史條件,我們要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思想文化領域,要繼續毫不動搖地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制度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命力使世界上正視和相信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多了起來,使世界范圍內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意識形態領域仍不平靜,斗爭和較量有時十分尖銳。面對意識形態的斗爭,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要在全面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成果在文化的層次上得到概括和提升,從而彰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價值底蘊及文明內涵。為此,我們應按照《決定》所指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各層級學習制度,建設和用好網絡學習平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各方面。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
堅持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既是我們黨治黨治國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們黨必須牢牢守住的一條底線。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識形態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黨和國家就會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因此,在意識形態領域,各級黨委應積極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敢抓敢管、敢于亮劍,不做“騎墻派”,不做所謂“開明紳士”,不搞“愛惜羽毛”那一套,使各類意識形態陣地始終成為傳播黨和國家聲音的堅強陣地。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扎根人民、熱愛人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化工作者的天職,完善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機制。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積淀而成了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東方智慧。中華民族始終相信,文明是多樣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對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要本著科學的態度,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