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繪本里的科技群星
10年前,人們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老科學家相繼辭世,學術成長資料大量散失,如果不及時搶救,會有更多的記憶和事跡成為遙遠的絕響。于是,中國科協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等10多個部委共同開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以下簡稱采集工程)。經過近10年努力,目前已采集了500多位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積累了一大批實物和研究成果,被譽為“共和國科技史的活檔案”。
今年9月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就是在采集工程的基礎上面向兒童的一次再創作。叢書率先推出8位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既有大眾耳熟能詳的竺可楨、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也有許多人不那么熟悉的何澤慧、吳征鎰、劉東生、梁思禮。
可以說,這套叢書填補了用繪本形式記錄中國科學家成長經歷的空白,也擦亮了很多理應被關注卻不太被關注的科學之星。
是的,我想用“星”來描述這些科學家。他們有些人曾在星空下做科學研究,有些人的名字被用來命名小行星,還有些人雖然跟星星沒有直接關系,但他們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組成了近現代中國群星閃耀的科學家方陣。
此前的中國原創繪本中,更多的是表現以情感見長的故事,感性多一些,真正彰顯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的故事比較少。而這套科學家繪本用文學的語言生動、流暢地講述科學家的故事,讓科學話題變得更有溫度和感染力,再加上各具風格的圖像語言,給原本略顯沉悶的寫實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又符合兒童的審美接受習慣,很容易俘獲少年兒童的心。
大約在2018年初,我作為繪本顧問到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10余位年輕的科學史研究者分享繪本創作的經驗。后來,他們中的多數人成為這套科學家繪本的主要文字作者。正因為他們本身對科學家頗有研究,所以盡管《中國的“居里夫人”》里沒有一個字提到何澤慧梳著兩條大辮子,但畫面還是精準地把握了這一人物細節。這套繪本的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嚴謹的科學作風,聚焦每一位科學家成長中的高光時刻,它能在最短時間里有效擊中讀者的心靈,來一場精神的洗禮。
但這套繪本沒有止步于此。在每一個成長故事的背后,還附有一篇精煉的科學家小傳,從而把每一個被高度提純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拉回真實;小傳后面還有年譜,一條筆直的線橫跨在紙頁間,從科學家的出生到近況或到生命的終點,大大小小標注了20多個重要的人生節點。面對這一條條刻尺般的人生軌跡,我們看到的是老科學家為事業獻身的一生。
這套繪本并不是要鼓勵每個孩子一定要成為科學家,而是從這些科學家的人生經歷里見證科學的力量、榜樣的力量,從而思索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用這樣一套繪本向祖國獻禮非常獨特,也很有意義。因為老科學家是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是閃耀于天空的群星,更是共和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