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書評》好書周榜(2019第31期)
奈保爾有一句話:“唯一的逃路是戲劇。”我們往別人的戲劇拼命地逃,一樣生動多彩、歡喜悲傷。到最后,你會發現別人的戲劇就是我們的戲劇,別人的書里是我們在表演,與作家訴說生活,就是與我們自己訴說種種。
本期書榜從“訴說”開始。特別推薦的《黃昏的訴說》是德里克·沃爾科特的訴說,他以散文和詩意的表達,向我們訴說著他對文學、詩歌與戲劇的觀察和思考。
“十九歲,我是昂揚澎湃的詩人,深深迷戀著英語。然而,在土語喧嘩的黃昏,水桶和魚販的黃昏,目睹遍地的赤貧,我開始畏懼黑暗,那吞噬所有父輩的黑暗。”你無法克制對沃爾科特訴說情感的喜愛,他仿佛在講述你的故事,講述你日常經歷的黃昏、你的時代與國家。你感到美,而情緒飽滿,時而失落,時而激動。但沃爾科特只是安靜地訴說著,他的影子被黃昏之光投向地面,以優雅的姿態撫摸你的世俗世界。
作家的訴說方式千千萬萬,你能聽懂的,便是你的現實所在。
虛構類作品中的,《你的奧爾加》是女性尋找愛情和自我的隱忍式訴說;《戴面具的日子》是對人世欲望嘲諷式的訴說;《生肉》是對這個時代最原始的表達,如“生肉”般直觀、無調味的訴說;《紙上行舟》則是將日常事物放入一個個離奇之境中去訴說。以上種種虛構的訴說皆在我們腳下真實的發生著,你不是一個被訴說的對象,而是一個與之對話的角色之一。
非虛構作品雖然沒有虛構類訴說那樣豐富,但它們直指思想的光芒與人性,讓我們得以領悟,或者收獲知識。《伯林傳》展現了以賽亞·伯林的傳奇一生。伯林不是一位獨創性的思想家,他是一個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的實踐哲學家。他的無與倫比之處,便是用大觀念的社會歷史后果來檢視大觀念,暴露出大觀念的殘酷本性,揭示人的一種現代境遇。《人類的旅程》訴說了人類的起源故事——“我們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既是幼兒的稚語,又是人類的終極疑問。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訴說自身,甚至掘地三尺,也要從諸多考古中尋得人類根源的蛛絲馬跡。《秘密控制一切》是實實在在的對人性深切的訴說,在權力面前,陰謀陽謀和監聽等手段都變得極其平常。胡佛,這位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牢牢控制著多位總統的“命脈”,作者訴說的不僅是傳奇,更是復雜人性下的一個時代。
綜合榜里,仍然堅持趣味和多視角的閱讀。《酒鬼與圣徒》展現了不同地域的飲酒文化,有些地方可開懷暢飲,有些地方在禁酒的文化中則要探尋酒香。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作者對酒的放縱與克制、發酵與蒸餾的冥想帶來耳目一新的思考。《償還》是作家阿特伍德關于古老人債務問題的現代想象。盡管這本書看起來有著學術的外衣,但少不了阿特伍德身為文學作家的精彩敘述。《電影與倫理》探討了各種類型的電影和電影批評的文本,以及列維納斯、德里達、福柯、拉康、齊澤克等后現代理論家關于倫理學的哲學論述。本書在兩位作者看似不相容的觀點下展開,但卻是一場對倫理和美學富有成效的對話。
特別推薦
▼
《黃昏的訴說》
(圣盧西亞)德里克·沃爾科特 著
劉志剛 馬紹博 譯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爾科特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選了他二十余年間在《紐約書評》《新共和》等雜志上發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稿。在這些文章中,沃爾科特評論了現代一些著名文學家、詩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爾、布羅茨基、弗羅斯特、拉金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他作為詩人的藝術理念與深刻觀察。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對加勒比地區后殖民文學與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審視,呈現了他對自己詩歌、戲劇創作的總結和思考,對我們深入理解沃爾科特及其迷宮一般的詩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沃爾科特的文章與他的詩作一樣,意象繁復,氣勢恢宏,融匯了西方古典與現代、“舊世界”與新大陸諸多文化元素,這部散文集如同一軸集優雅、簡潔和輝煌于一體的畫卷,沃爾科特在他所展開的每一個主題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這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極為重要的詩歌聲音。
(排名不分先后)
虛構
1
《你的奧爾加》
(德)本哈德·施林克 著
沈錫良 譯
新經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在那個繁雜沉重的時代,一位女性曾經與生活斗爭,最終找尋到自我;一個男人始終在追尋夢想,卻最終失去了自己。本書從一場愛情的側面切入,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側影
德國少年費迪南德家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女裁縫,陪伴他成長,給他祖母般的關愛,卻從來不提及自己的過往。這位裁縫去世后,費迪南德悲傷之余決定找尋她的身世。
發黃的信紙揭開了一段過往:19世紀末,少女奧爾加出生在波蘭屬地。青澀時代,她愛上了工廠主兒子赫伯特,但清楚階層不同,對方家庭不會答應這門婚事。和赫伯特度過幸福的幾年后,兩人不得不分離。奧爾加去一家鄉村學校教書。赫伯特則選擇從軍,他喜歡周游列國,有一顆驛動的心。納粹攫取政權后,奧爾加因病失去聽力,在世間輾轉流離,這時無人知道,她懷揣著一個怎樣的秘密……這是《朗讀者》作者的重磅新作,被譽為近年來德語文學的高峰。
2
《戴面具的日子》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著
于施洋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9年10月
這部短篇小說集首版于1954年,是“拉美文學爆炸”四主將之一、墨西哥文學大師卡洛斯·富恩特斯生平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全書由六篇充滿了文字和思想活力的短故事構成,有對于人類文明的宏觀思考,有指向美蘇冷戰的政治諷喻,有對外族入侵和開明君主的悲劇認同,有對巴拿馬運河的離奇隱喻,有對阿茲特克神祇的敬畏,還有對最終毀滅文明的消費主義的嘲諷。整部作品充滿了奇思妙想,開篇的《查克·莫爾》更是富恩特斯最為世人稱道的短篇之一。
3
《生肉》
(英)奧利維婭·萊恩 著
姚瑤 譯
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凱西40歲,一邊和前男友藕斷絲連,一邊著手與年長29歲的未婚夫結婚。身為一個成功的女作家,一個普通的失敗者,內心成熟,卻渴望孤獨,她每天花7小時獨處,獨處方式是上網,她像只候鳥,需要定期飛行。婚后36天,她離開新婚丈夫,只身前往美國任教。這是2017年的夏天發生在作家自己身上的事。
奧利維婭·萊恩,《孤獨的城市》作者,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里,她以部分屬于自己、部分屬于已故女性實驗作家凱西·阿卡的視角,觀察并記錄下現實世界的若干瞬間:夏洛茨維爾的暴亂,休斯頓的天災,格倫費爾大廈的人禍,特朗普的推特,歐洲難民之殤,英國“脫歐”亂象,新納粹主義在全球抬頭……人到中年,她依然關心世界是否會更好。
4
《紙上行舟》
黎幺 著
后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年11月
這是青年寫作者黎幺的短篇小說首度結集,包括《柒拾貳》《猛犸》《機械動物志》等八篇小說。作者展示了如何以架構一個個離奇異境的形式來重新定義日常事物。書籍、榨汁機乃至抽象的概念也能如生命形體般活動嗎?一個人怎樣如一條蛻皮的蛇般從他的身份中出離并最終散去無蹤?在靈臺方寸山上學習七十二變的猴孫與當代上班族有何聯系?世界末日之后,一臺寫作機器竟然以“逆向符號化”的方式吞并了現實?超現實的異境、綿密飽滿的語言、精細鍛造的文體,這些因素使得作品詩意旋轉,由此產生獨特的閱讀快感。
非虛構
5
《伯林傳》
(加拿大)葉禮庭 著
羅妍莉 譯
譯林出版社
2019年10月
以賽亞·伯林有著多重身份和傳奇的經歷:生于俄國,猶太血統,英國學者。作為20世紀重要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與各界的許多名人都有交往。這本根據大量資料和伯林自己口述寫成的《伯林傳》,記述了他如何在復雜動蕩的歷史環境中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對自由和多元主義等重要問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傳記作者(亦為著名學者)葉禮庭保持一種平衡的態度,欣賞伯林的思想,但對其弱點也不加回避。正是伯林身上這種人性的真實讓這本書和這個人散發出思想的魅力。
6
《人類的旅程:基因的奧德賽之旅》
(美)斯賓塞·韋爾斯 著
張濤 嚴墨 譯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2019年10月
“我們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曾讓牙牙學語的孩子好奇,也讓人類的祖先創造了無數神話試圖解釋:女媧造人,上帝創造亞當、夏娃……我們的身份,我們和世間萬物的關系,都從這個問題出發。對這個問題的好奇,促使人們掘地三尺,尋找考古證據;或是仔細剖析語音,尋找語言傳遞的蛛絲馬跡。而DNA密碼中,似乎藏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本書中,遺傳學家韋爾斯將帶領我們追根溯源,從西伯利亞的荒野,到澳大利亞的海灘,尋找我們現今地球上每個人的共同祖先。通過遺傳標記物,我們將會與被他視為“亞當”“夏娃”的共同先祖在數萬年前的非洲相遇,并追隨人類一路離開非洲的漫漫征途。
7
《秘密控制一切》
(美)柯特·金特里 著
舒云亮 譯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1月
J.埃德加·胡佛,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任職長達48年。他是20世紀叱咤風云半個世紀的傳奇人物,他的名氣、權勢讓人望塵莫及,沒人敢于挑戰他的權威。他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本書以時間為順序,細致地描述了胡佛風云變幻的一生。他與8位總統和16位司法部長周旋半世紀,牢牢把握著聯邦調查局實權。書中對于一系列歷史懸案都有涉及,如林德伯格案中胡佛發揮了哪些作用?他對肯尼迪總統之死持何種見解?他最欣賞的三員得力干將為何先后離他而去?少數幾個敢于公開挑戰他的人最終都有怎樣的下場?……作者采用大量的細節還原了歷史發生的現場,用扎實的史料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胡佛,并成功地將他極為復雜的性格特征成功地勾勒了出來。
綜合榜
8
《酒鬼與圣徒:在神的土地上干杯》
(英)勞倫斯·奧斯本 著
蔣怡穎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10月
飲酒是一項深受喜愛的習俗,也是一種危險的惡習,甚至在某些宗教中是一種禁忌,被認為是“靈魂的惡疾”。在廣泛游歷期間,作者見證了世界各國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飲酒的看法,這讓他產生了好奇:飲酒是文明和頭腦清醒的標志嗎?還是恰恰相反?在放縱與克制之間,酒在不同的社會中究竟落在哪個位置?
本書是一本酒文化主題的游記,對東西方之間根深蒂固的文化沖突、以及飲酒給當今世界帶來的驚人影響力提出了一些令人興奮的見解。
9
《償還:債務和財富的陰暗面》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張嘉寧 譯
三輝·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11月
著名作家阿特伍德暫擱文學之筆,將目光投向現實經濟,多層次描繪古老債務問題的現代想象。
“債務”是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債務問題的研究,可以影響我們一直以來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講述故事以及規范社交關系。阿特伍德在本書中深入地探討了債務這個古老而核心的話題,將其置于宗教、文學和社會結構的層面進行研究。我們所欠下的“債務”作為一個最具活力的隱喻意象,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的想象中。本書精辟而妙趣橫生地分析了處于我們的文化、觀念、經濟、生態,甚至未來生活中的“償還”。所有討論都不是以枯燥的、學術性的形式呈現的,而是不著痕跡地以“阿特伍德式”的方式編織在一起。
10
《電影與倫理:被取消的沖突》
(英)麗莎·唐寧
(英)莉比·薩克斯頓 著
劉宇清 譯
拜德雅·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9年11月
從電影誕生時起,圍繞電影的倫理爭論就沒有停息過。從是否應該在電影中展現接吻,到如何正確地表達暴力;從電影分級的標準,到私人生活的呈現方式,倫理問題伴隨著世界電影每個歷史時期。
然而,電影研究卻遲遲不愿明確采用倫理學來觀照電影。本書打算改變這種狀況,展現當前電影批評中這種“被取消的沖突”。本書致力于填補這個空白,既要描述這個領域的關鍵議題,也要為將來的研究建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