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書評》好書周榜(2019第29期)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艾倫 · 麥克法蘭目前就在深圳,并于11 月 1 日至 11 月 4 日參加多場活動,給深圳這座未來之城帶來一場場思想的盛宴。
麥克法蘭此次到訪深圳之際,其中譯本作品“麥克法蘭現代思想家叢書”也將正式與讀者見面。此系列叢書由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策劃出版,一共七本,是麥克法蘭對孟德斯鳩、亞當·斯密、托克維爾、福澤諭吉、梅特蘭、馬爾薩斯、休謨等偉大思想家研究的結晶。麥克法蘭試圖從七位思想家的研究出發,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全景式地追尋現代世界的起源。
本期書榜特別推薦的就是將率先與讀者見面的《福澤諭吉與現代世界的誕生》和《孟德斯鳩與現代世界的誕生》兩本書。麥克法蘭與深圳頗有情緣,他曾說:“深圳無疑是中國最適合講述現代化世界進程的城市。”而今天推薦的這兩本書也將從偉大啟蒙思想里看到我們發展的影子,有著對現代世界的思考與借鑒意義。
借著麥克法蘭教授的“現代世界的誕生”,本期書榜也將圍繞現代世界的發展與人的變遷故事展開。
虛構類中的《他鄉》描寫了人物在現代都市里跌撞命運;《幻想故事集》探討了當代青年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經歷的自我懷疑和重塑;《蝲蛄吟唱的地方》則是對文明的反思,為什么主人公能過著與我們世俗文明不同的生活,她就像一面鏡子。
非虛構作品中,《征服自然》和《龐貝》都是通過歷史來看現代世界的發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也從現代世界中觀望走過的路。
特別推薦
《福澤諭吉與現代世界的誕生》
(英)艾倫·麥克法蘭 著
周堅 譯
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2019年10月
本書主要分析了福澤諭吉眾多作品中的啟蒙思想,并且對其深遠的影響給予了客觀的評價。福澤諭吉(1835-1901)是日本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對日本西化的推動,幾乎涉及社會每一領域。他的理念被吸收為日本的施政策略,從農耕社會走出的奇跡,在一個多方面與文明發源地不同的地方重現了。日本比亞洲其他國家更早打下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與其最偉大的現代化推動者和分析家福澤諭吉不無關系。
閱讀此書,讀者能夠了解到福澤諭吉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書并非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博學地引用了古今眾多著名人士的著作和文章片段,幫助讀者還原出了被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福澤諭吉的思想原貌。書里包含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多處援引了福澤諭吉同時代人對其人其思想的回憶和評述,既立體地還原了福澤諭吉的思想,也具有傳記式的生動描寫。所以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強,集描述,論述,摘引為一體的著作,兼備文學性和學術性。
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即將推出七本“麥克法蘭現代思想家叢書”,率先與讀者見面的除了這本《福澤諭吉與現代世界的誕生》,還有一本是《孟德斯鳩與現代世界的誕生》。麥克法蘭對孟德斯鳩的著述以及各種傳記評述資料進行了有機的重新組織和編排,對人類文明的起源、性質和未來的廣泛問題所作的貢獻進行了評述,使讀者可以從多個視角對孟德斯鳩有關政體組織形式的論述變得更加系統、條理。孟德斯鳩是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西方現代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其以《論法的精神》《羅馬興衰史》和《波斯人信札》為代表的著述影響廣泛而深遠,他對政體及其原則的思考,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
(排名不分先后)
虛構
1
《他鄉》
付秀瑩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這是著名作家付秀瑩的最新長篇小說。來自芳村的女孩翟小梨,憑借自己的天資和勤奮,不斷成長前行。從鄉村前往省會,又從省會來到首都,她在生活的激流中沉浮輾轉,在命運的壁壘面前跌跌撞撞,滿懷傷痕。但那道射向自我的隱秘微光,從未停止照耀,最終,她完成了個人的精神成長,獲得了內心的安寧。小說的主體部分之外,還插入了七個短篇小說。插入部分和主體部分不斷對話、對峙、反駁或者爭辯,構成一種巨大的內在張力,形成一種多聲部的敘事效果。夢里不知身是客,且把他鄉作故鄉。疼痛、創傷、蒼涼、孤寂,最終都獲得了撫慰和安放。
2
《幻想故事集》
張檸 著
中信出版集團·大方
2019年10月
本書由“羅鎮軼事”“幻想故事集”和“曠野集”三部分組成。作者的筆觸穿梭于城市和鄉村,一面探索隱藏在人物內心最深處的病與欲,一面尋找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的精神家園。張檸在小說中重構了一個生機勃勃但又暗潮涌動的民間生活——一座具有原鄉意義的小鎮“羅鎮”,那里有難以言說的愛與無常;同時又創造出一個現代性人物“安達”,以他的都市漫游和奇異經歷,探討了當代青年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經歷的自我懷疑和重塑。此外,張檸堅持書寫不同地域、不同經歷的女性故事,他的小說體現了作者對當代女性命運的關照,同時也呼應了當下全球女性平權運動的熱潮。
3
《蝲蛄吟唱的地方》
(美)迪莉婭·歐文斯 著
王澤林 譯
博集天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9年10月
一個終生棲息于一片海濱濕地的野女孩的成長故事,詩意而野性。
被家人和社會徹底拋棄是烙在她生命中的不幸,但在另一種意義上也是她獨有的幸運。這意味著她也徹底躲開了文明社會對女性的種種規訓。她就像濕地中的一只小獸,有美麗的皮毛,也有凌厲的爪牙。濕地養育了她也塑造了她。她的初戀始于一根大藍鷺的“眉毛”,她最忠誠的朋友是銀鷗和庫珀鷹,她關于愛情、婚姻、性和背叛的看法源自對螢火蟲、螳螂、火雞和蛙的觀察。她的生活和生長在世俗文明中的我們的生活迥然不同。這種不同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
非虛構
4
《痖弦回憶錄》
痖弦 口述 辛上邪 整理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年7月
他是文學組織者、編輯家、演員、海峽兩岸擁躉無數的大詩人。
他苦樂交加的人生故事,連通著大歷史的風云記憶。他不疾不徐的敘說,平靜中有波瀾,幽默中有淚水,悲涼中有溫熱,每一句都動人心弦。靜水深流中,漢字發出了奇光。在人生的高處,他,貢獻了一部新的經典……
他是痖弦,那個在故事里讓入淚濕衣襟的痖弦…...
5
《征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
(美)大衛·布萊克本 著
王皖強 趙萬里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10月
250年來,德國人開墾沼澤,排干酸沼,將萊茵河裁彎取直,建設威廉港,在河流高峽修筑大壩,以人的力量顯著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們為什么能夠這樣做?“征服自然”帶來了怎樣的后果?
現代景觀形成的歷史,也是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在一切環境改造的背后都蘊藏著深厚的政治、文化、經濟因素,本書以德國為例,將這些因素與生態因素結合在一起加以考察,同時對人類千方百計“征服”自然所付出的巨大代價進行反思。
6
《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
(英)瑪麗·比爾德 著
熊宸 王晨 譯
后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9年10月
自從 18 世紀得到發掘以來,龐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每年有200多萬人參觀。然而,從公元前 6 世紀到今天,它擁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無比誘人的歷史,長期吸引著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古典學家的關注。
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走上龐貝的街道,她像一位導游,帶領我們參觀了這座在羅馬帝國早期被維蘇威火山灰凍結在了時空中的城市。從房屋、職業、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娛樂和宗教,由表及里、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當時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爾德時刻都在提醒我們注意,“對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們同時既知之甚多又一無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確鑿證據為讀者創造了一個鮮活的龐貝,同時也幽默地打破了許多圍繞著龐貝生出的幻想和誤解,此外還為一些假說打開了新的空間。
7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 著
大魚讀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9年11月
作者花了八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門,目睹一個又一個家中發生的故事。
有人堅信女兒患有多動癥,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動癥;有人偷偷希冀著,父親向她走過來,對她說一句,好女兒,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卻只能躲進柜子;有人做了母親,卻習慣在深夜躲進廁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聲;有人在和母親第一百次的和解失敗時,她決定寬恕自己。作者說,走進他們的生命,每踩一步都驚嘆不已。
綜合榜
8
《一個數學家的嘆息》
(美)保羅·洛克哈特 著
高翠霜 譯
青豆書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9年8月
數學教育,不僅困擾孩子,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噩夢。
如何才能擺脫當下“刷題”“背公式”的教學桎梏,讓孩子真正愛上數學?又如何讓成年人意識到數學并不是只代表恐懼,而是神奇而美妙的藝術?
作者認為,就像繪畫、音樂和詩歌一樣,數學是一門藝術,我們的靈感需要被激發;數學又與游戲一樣,要基于好奇心去探索。在本書中,作者既替孩子所接受的數學教育感到憤懣,也替數學本身感到惋惜,因此而呼吁教育者反思和嘗試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帶領孩子能夠真正走進數學的世界,領略數學之美。
9
《日本色氣》
(日)九鬼周造 阿部次郎 著
王向遠 譯
一頁folio·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9月
“意氣”“色氣”與“粹”,日本文化中獨有的審美理論和身體話語,其初見于江戶時代,誕生于町人階層,脫胎于女性身體美學,可以說,這種獨特的審美理論源自于社會底層在對抗禮教束縛和貴族審美之過程中燃起的一股生命力,是掙脫社會倫理之桎梏,從正統文化之罅隙中破殼而出的一種青春之美、叛逆之美、自由之美。
本書收錄九鬼周造《“意氣”的構造》與阿部次郎《德川時代的文藝與色道》,兩位日本哲學家以橫跨美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學的跨界研究角度,從江戶時代的風俗、衣裝、文學,到身體話語與情愛關系,解讀日本文化中極具獨創性與先鋒性的美學觀、身體觀與情愛論,追溯其在歷史文化中的萌芽與發展,從而發掘出“意氣”“色氣”“粹”等從日本本土文化中滋生而出的獨特美學話語,探尋東方文化的生命活力與內在激情,堪稱經典的東方美學理論研究。
10
《考古尋根記》
蘇秉琦 著
北京出版社
2019年10月
這是考古學家蘇秉琦撰寫的普及文章,介紹了中國考古學的特點、基本方法和中國考古學科發展的展望。部分文章是根據手稿第一次整理影印出版。本書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詳細介紹了中國考古工作中與早期中國和中華文明起源有關的發現,比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陶寺遺址的發現等,通過這些遺址的考古學研究,探討早期中國的形成、華夏民族的形成、中華文明的起源等重大問題。他的“滿天星斗”理論標志著考古學中國學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