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共話科幻與傳統文化:用科幻賦能本土文化
12月12日下午,在第二屆中國科普科幻電影周(展)電影高峰論壇之一的中國科幻新青年領袖論壇上,科幻界青年藝術家、電影人、知名作家和投資人共同探討中國科普科幻電影的成功案例,以期用科幻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科幻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科學技術對人產生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現在拍的科幻電影可能是未來的紀錄片。”論壇現場,電影《流浪地球》B組導演郁剛說,“我們現階段要做的就是立足于中國文化,立足于中國市場,把我們自己的故事講好。”
目前,中國科幻電影與傳統文化有哪些碰撞呢?火馬傳媒董事長、科學與幻想基金會河南代表處首席執行官張釗在論壇現場舉例說,電影《流浪地球》里有舞龍舞獅等場景,這能讓中國的觀眾感覺非常接地氣、沒有陌生感,“所以,我覺得文化是根基,科幻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科幻與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融合。”
科幻作家灰狐認為,電影《流浪地球》展現的家國觀念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很多寶貴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加以利用。
河南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產生了非常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但河南的科幻氛圍并不濃厚。張釗說:“希望通過科幻賦能這種概念,刺激更多年輕人對本土最熟悉的文化進行加工、傳播。”
未來,科幻圈可能會在哪方面產生“爆點”?“短視頻在未來3至5年可能是很好的爆發點,它能夠激發更多的創作者投入科幻創作,讓科幻不再那么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張釗說。
新聞1+1
訪河南科幻作家王晉康:把科學的震撼力轉化為文學的感染力
第二屆中國科普科幻電影周(展)12月12日在河南商丘舉辦,科普科幻電影再引關注。12月10日,記者采訪了剛剛獲得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高榮譽獎項“終身成就獎”的河南科幻作家王晉康,此前他還摘得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終身成就獎”等,已深耕科幻文學近30年。
他認為本次電影周的舉辦為科幻作家和影視公司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更多優秀的作品有希望走進大眾視野,同時也為影視公司提供了大量精彩的故事。
王晉康認為,科幻作品就是要用通俗的語言把科學的震撼力轉化為文學的感染力。科幻作家時刻保持激情和好奇心是寫作的源泉,此外還要盡可能廣泛地閱讀,時刻保持感官的敏銳,從海量的知識中收獲感動和靈感。
近年來,隨著《流浪地球》等科幻影視作品的高票房,不少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
“當影視界資金進入科幻圈,不少作家開始能夠依靠寫作來養活自己了。科幻文學的發展從短篇、長篇暢銷書,再到科幻電影、下游產品,雖然我們現在還處于第三個階段,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王晉康說。(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莫韶華)